小区吧首页 查成语 E 耳闻则诵

耳闻则诵的意思,耳闻则诵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5 01:03:29


成语 耳闻则诵
拼音 ěr wén zé sòng
详细解释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例子
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耳"开头的词语 耳子 :器物两旁供人提的部分。
耳坠 :(~儿)耳环(多指带着坠儿的)。也说耳坠子。
耳属 :1.《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郑玄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于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
耳珠 :1.即耳珰。
耳重 :1.重听﹐听觉迟钝。
耳治 :1.谓以耳闻。 2.指教学中的听讲。
耳针 :1.针刺疗法的一种。在耳郭上针刺耳穴﹐以治疗身体内某一部位的疾患。
耳择 :1.用耳选择所闻。意谓非礼勿听。
耳韵 :1.指感音能力。
耳语 :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咬耳朵。
"诵"结尾的词语 追诵 :1.犹追述。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祝诵 :1.即祝融。
展诵 :1.开卷诵读。清赵翼《瓯北诗钞》卷二十有《述庵司寇新刻劐大集见贻展诵之馀为题长句兼怀亡友璞函》诗。
箴诵 :1.谓箴规之言的讲述与传习。
赞诵 :1.赞美称颂。
謡诵 :1.歌诵。
演诵 :1.诵读。
作诵 :1.念叨。
籀诵 :1.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肄诵 :1.学习,诵读。
"耳"开头的成语 耳闻则诵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耳闻目见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耳闻目击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耳闻目睹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闻不如目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面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听心受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耳听八方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耳提面命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诵"结尾的成语 昼耕夜诵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过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耳闻则诵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触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释意: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听觉,听力 耳 ěr ①〈古〉语气词。表示肯定或罢了的意思且吾所为者极难~。(《史记·刺客列传》)、如反覆手~。(《史记·陆贾传》) ②耳朵~聋。 ③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④位置在两旁的~门(大门两旁的小门)。 【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间十分亲近)。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相互。 【耳聪目明】形容视听灵敏。 【耳目】 ①见闻~不广。 ②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影响。濡沾湿;润泽。 【耳食之谈】见【耳食之言】。 【耳食之言】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又作耳食之谈。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而且凑近耳朵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耳提附耳。面当面。 【耳蜗】〈生〉内耳的组成部分。形似蜗牛壳,故名。内有淋巴液和听神经,是听觉感受器官。 【耳咽管】见【咽鼓管】。 【耳语】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 耳réng 1.见"耳孙"。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 闻wén ⒈听耳~目睹。~过则喜。~风而起。 ⒉消息,听说的,听见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声丑~。令(好的)~。 ⒌知识见~。博~强志(记)。 ⒍用鼻子嗅~着烟味。~到香味。 闻wèn 1.声誉,名声。 2.通"问"。慰问。 3.通"问"。询问。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 则zé ⒈规则,规律,制度准~。法~。总~。细~。 ⒉榜样,模范以身作~。 ⒊效法~先人之法。 ⒋就,便,那么有~改之,无~加勉。唇亡~齿寒。 ⒌却(〈表〉转折)今~不然。 ⒍乃,是,就是(〈表〉肯定判断)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⒎做,作,常见于古小说中~甚(做什么)?不~声。 ⒏连词。用于对比句或两件事先后相承内~百姓疾之,外~诸侯叛之。响了预备铃,~同学们陆续走入教室。 ⒐假若,假使今~来,沛公(刘邦)恐不得有此。 ⒑量词,指成文的条数寓言两~。试题五~。新闻三~。 ⒒在一、二、三等数字后,表示列举事项一~屋少,二~人多,故住房紧张。 ⒓ 则zhī 1.姓。

:诵 (形声。从言,甬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 诵sòng ⒈背读,用抑扬高低的腔调念背~。朗~。 ⒉述说,陈述~功。 ⒊诗篇作~。 ⒋〈古〉通"讼"。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