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成语 L 略识之无

略识之无的意思,略识之无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6 04:34:45


成语 略识之无
拼音 lüè shí zhī wú
详细解释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例子 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
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略"开头的词语 略为 :1.约略。 2.稍微。
略图 :1.简略的图画。
略同 :1.亦作"畧同"。 2.大致相同。
略通 :1.略取和开通。
略术 :1.谋略道术。
略事 :1.犹稍微。
略识之无 :1.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时,就认得"之"﹑"无"两个字,百试不误。事见《新唐书.白居易传》◇遂称稍为认得几个字,读过几天书的人为"略识之无"。
略胜一筹 :比较起来,稍微强一些打乒乓他不是你的对手,但是下象棋他却能比你略胜一筹。
略刃 :1.磨砺刀刃。
略人 :1.谓掠夺人口。 2.谓简略地记叙别人的事情。
"无"结尾的词语 至无 :1.极虚无。
真无 :1.佛教语﹐即空无。指事物的虚幻不实。
杳无 :1.了无,绝无。
之无 :1.之字与无字。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音信杳无 :1.没有一点消息。
无无 :1.连空虚无有也没有。中国古代道家认为的天地万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状态◇亦泛指虚无,乌有。
慰情聊胜无 :1.晋陶潜《和刘柴桑》"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原为宽慰柴桑令刘程元有女无男之语,后因以"慰情聊胜无"为典,亦谓聊以自慰。
太无 :1.空旷虚无之境。
圆常无 :1.道教称日中神青帝,名圆常无;月中神赤帝夫人,名逸寥无。参阅《云笈七签》卷二三。
移有足无 :1.谓用多馀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略"开头的成语 略知一二 :一二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
略知皮毛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略逊一筹 :逊次、差;筹算筹。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
略无忌惮 :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略识之无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略胜一筹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略窥一斑 :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同略见一斑”。
略见一斑 :略大致;斑斑点或斑纹。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
略迹原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略迹原情 :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无"结尾的成语 音信杳无 :没有一点消息。
移有足无 :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慰情胜无 :作为自我宽慰的话。
通共有无 :指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似有如无 :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若有若无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略识之无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聊胜于无 :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可有可无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互通有无 :通往来。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主,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释意: :略 (形声。从田,各声。本义封疆土地) 同本义 略,经略土地也。--《说文》 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左传·昭公七年》 巡视;巡行 公曰吾将略地焉。”--《左传·隐公五年》 又如略地(巡视侵边境);略阵(巡视阵地) 通掠”。抢劫;夺取 略,求也。秦晋之间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方言》二 以略狄土。--《左传·襄公十五年》 略共武夫。--《左传·成公十二年》 牺牲不略。--《国语·齐语》 少君年四五岁时, 略(畧)lüè ⒈计谋谋~。策~。战~。雄才大~。 ⒉掠夺,夺取侵~。攻城~地。 ⒊大致,简单大~。粗~。~有所闻。 ⒋简化,省去简~。从~。省~。 ⒌简要叙述史~。事~。 ⒍疏忽忽~。

: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