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成语 Q 求志达道

求志达道的意思,求志达道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4 03:06:16


成语 求志达道
拼音 qiú zhì dá dào
详细解释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例子
出处 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求"开头的词语 求仲 :1.汉代隐士◇用以为隐士的代称。
求忠出孝 :1.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求志达道 :1.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求知 :1.探求知识。 2.谓希求被人了解。
求之不得 :1.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求证 :1.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
求正 :1.寻求正道。 2.请求指正。
求战 :1.要求或寻找对方与之决战。 2.要求参加战斗。
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1.比喻向上面主管者请求,不如走下面经办人的门路。
求灶头不如告灶尾 :1.见"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道"结尾的词语 重逆无道 :1.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主道 :1.君主治国之道。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 3.犹言东道。
政道 :1.施政的方略。
志道 :1.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
止道 :1.指军事上的失败之道。与"起道"相对。语出《六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诈道 :1.假称。
贼道 :1.损害仁义之道。 2.妖道。骂巫觋道士的话。
仄道 :1.狭窄的小路。
在道 :1.在于正道。 2.谓正在路途之中。 3.犹在行;内行。
转道 :1.运粮的道路。 2.绕道经过。
"求"开头的成语 求忠出孝 :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求知若渴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求之不得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求益反损 :为了得到好处,反而招来祸害。
求贤下士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求贤若渴 :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贤如渴 :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求同存异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道"结尾的成语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尊师贵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重逆无道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正明公道 :指正大光明。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怨声载道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遗风古道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释意: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 衣)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姓 求 〈动〉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 求qiú ⒈寻找,想办法得到~解。~学。寻~。精益~精。上下~索。 ⒉恳请,乞助~人。~救。请~。乞~。 ⒊需要需~。要~。供~相应。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 志zhì ⒈心意,意向,决心诗言~。意~。立~。~在四方。有~者事竟成。 ⒉记,记住博闻强~。永~不忘。〈引〉表示不忘乔迁~喜。沉痛~哀。 ⒊记述,又指记事物的书或文章杂~。碑~。墓~。《三国~》。地方~。 ⒋记号,标记标~。栽树为~。 ⒌〈方〉称轻重,量长短用秤~一~。拿尺~一~。 ⒍ ⒎ ①自愿。 ②志向,意愿。

:达 (形声。从辵,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道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