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虽无食羹余

"虽无食羹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2:14:23


简介: “虽无食羹余”出自宋代秦观的《赠张潜道》,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uī wú shí gēng yú,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出处: 《赠张潜道》
内容:
张生何为者,落魄不自拘。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
一来泊吾里,忽已月再虚。
朝游故人馆,暮止佛子庐。
虽无食羹余,所乐常晏如。
我欲有所进,生闻勿烦纡。
君子闲有道,不专块然居。
无道只深适,呜戏亦已愚。
愿生脱尘鞅,从我沧海隅。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秦观
诗人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翻译:

诗词:《赠张潜道》

张生何为者,落魄不自拘。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
一来泊吾里,忽已月再虚。
朝游故人馆,暮止佛子庐。
虽无食羹余,所乐常晏如。
我欲有所进,生闻勿烦纡。
君子闲有道,不专块然居。
无道只深适,呜戏亦已愚。
愿生脱尘鞅,从我沧海隅。

中文译文:
赠送给张潜道

张生为何人,落魄无所拘束。
独自携带三尺琴,笑着与妻儿分别。
来到我这个地方,时间竟已过去一个月。
早晨游览故友的馆舍,傍晚住在僧人的小庐。
虽然没有丰盛的饮食,但我常常乐在其中。
我希望有所进取,但生活要简单无忧。
君子应该有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墨守成规。
如果没有道义只顾追求功名,那样是愚蠢的。
希望你能摆脱尘世的束缚,与我一同远离喧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秦观所作,题为《赠张潜道》。诗中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放浪不羁的人物,他心境豁达,不受世俗拘束,因此被称为"潜道"。他抱着自己的三尺琴,笑着离别妻儿,来到作者的地方。时间过得很快,他白天与故友相聚,晚上住在僧人的庐舍。虽然生活简单,但他常常感到快乐满足。作者向张生表达了自己希望有所进取的愿望,但也告诫他不要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而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君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道路,不要被世俗的束缚所阻碍。如果只追求功名而不关心道义,那样只会使人变得愚蠢。最后,作者希望张生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共同追求宁静和自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自由洒脱的人物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张生不受世俗拘束的特点,他抱着琴笑着离别妻儿,不拘泥于家庭琐事。他游历于朋友的馆舍和僧人的庐舍,过着简单而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引发了作者的共鸣和思考。作者希望张生能够摆脱功名利禄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以此呼应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的思考。通过张生的形象和生活方式,诗中传递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束缚的主题。诗人秦观在这首诗中倡导了一种自由而豁达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不拘泥于功名利禄,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重要性。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的思考,同时也启发了读者思考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āng shēng hé wéi zhě, luò tuò bù zì jū.
张生何为者,落魄不自拘。
dú xié sān chǐ qín, xiào bié qī yǔ nú.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
yī lái pō wú lǐ, hū yǐ yuè zài xū.
一来泊吾里,忽已月再虚。
cháo yóu gù rén guǎn, mù zhǐ fó zǐ lú.
朝游故人馆,暮止佛子庐。
suī wú shí gēng yú, suǒ lè cháng yàn rú.
虽无食羹余,所乐常晏如。
wǒ yù yǒu suǒ jìn, shēng wén wù fán yū.
我欲有所进,生闻勿烦纡。
jūn zǐ xián yǒu dào, bù zhuān kuài rán jū.
君子闲有道,不专块然居。
wú dào zhǐ shēn shì, wū xì yì yǐ yú.
无道只深适,呜戏亦已愚。
yuàn shēng tuō chén yāng, cóng wǒ cāng hǎi yú.
愿生脱尘鞅,从我沧海隅。
韵脚: 拼音:suī wú shí gēng yú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六鱼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虽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雖)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食 (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 食sì ⒈供养,拿东西给人吃~亲(亲父母)尽孝。 食shí ⒈吃~菜。~鱼。废寝忘~。 ⒉吃的东西粮~。肉~。~糖。~盐。强兵足~。 ⒊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蚀"日~。月~。全~。 ⒋ ⒌ 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应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 1.人名用字。

:羹〈名〉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 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调和五味的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 羹gēng ①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②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浓汁或糊状食品。 ③煮羹。 羹láng不羹,春秋楚地。有二东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西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余,饶也。--《说文》 剩下;剩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余 剩下的,多余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吴仲山碑》 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 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 残留的; 余yú ⒈我,我的。 ⒉剩下的,多出的剩~。节~。多~。有~。~粮。不遗~力。 ⒊遗留,遗存城荒古迹~。 ⒋零数十~天。百~人。五里~。 ⒌后,以外业~。工作之~。 余yù 1.姓。见"余且"。 余xú 1.见"余吾"。 余tú 1.梼余,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