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G 羹绿虀黄顿顿餐

"羹绿虀黄顿顿餐"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0 11:46:20


简介: “羹绿虀黄顿顿餐”出自宋代周吟轩的《蒿》,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ēng lǜ jī huáng dùn dùn cā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蒿》
内容:
野蔬出芋惯寒酸,羹绿虀黄顿顿餐
直到新年立春日,却无生菜上春盘。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周吟轩
诗人:
翻译:

《蒿》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周吟轩。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冬季时饮食的贫困和艰辛,以及对春天的期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野蔬出芋惯寒酸,
羹绿虀黄顿顿餐。
直到新年立春日,
却无生菜上春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贫困的冬天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季节里只能吃一些野菜和土豆,过着艰苦的生活。诗中的“野蔬”和“芋”指的是一些野生蔬菜和土豆,它们的品种有限,味道单调,给人一种寒酸的感觉。作者用“羹绿虀黄”形容吃的食物,表达了这些菜肴的颜色和质地。诗的结尾提到了新年立春的日子,但作者却无法享受到新鲜的生菜上桌的喜悦,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在冬天的贫困和对春天的渴望。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冬天的贫困和对春天的期待之情。它揭示了平凡人民在艰苦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春天带来的新鲜食材和丰盛饮食的渴望。整首诗以朴素的表达方式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困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ě shū chū yù guàn hán suān, gēng lǜ jī huáng dùn dùn cān.
野蔬出芋惯寒酸,羹绿虀黄顿顿餐。
zhí dào xīn nián lì chūn rì, què wú shēng cài shàng chūn pán.
直到新年立春日,却无生菜上春盘。
韵脚: 拼音:gēng lǜ jī huáng dùn dùn cān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羹〈名〉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 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调和五味的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 羹gēng ①用肉类或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②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浓汁或糊状食品。 ③煮羹。 羹láng不羹,春秋楚地。有二东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西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

绿 :绿 lu 通菉”。一种野菜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绿林 绿林好汉 绿林起义 绿(緂)lù ⒈一般草和树叶的颜色。 ⒉ ①公元17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率众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当阳东北)为根据地,因此称"绿林军"◇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②旧时指上山为匪,抢劫财物的集团。 绿(緂)lǜ ⒈像一般草或树叶的颜色,蓝和黄混合而成的颜色~叶。~水青山。

:虀jī 1.细切后用盐酱等浸渍的蔬果。如腌菜﹑酱菜﹑果酱之类。 2.作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菜的碎末。 3.谓粉碎。参见"虀粉"。

:黄〈形〉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騰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 黄huáng ⒈像油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金~。~金。菜花~。 ①黄的颜色。 ②腐朽堕落的收缴及焚烧~色书刊。 ⒉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此事~不了。 ⒊指黄河引~工程。 ⒋ ①菊花。 ②黄花菜,又名"金针菜"。 ⒌ ⒍ ①地下的泉水。 ②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者所谓的"阴间"。 ⒎黄山,在安徽省~山天下绝。 ⒏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简称。

:顿 (形声。从页,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杜甫《兵车行》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倒下,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 顿 dùn ①稍停停~。 ②忽然;立刻~悟。 ③用头或手叩地~首。 ④处理;安置安~。 ⑤量词。用于吃饭、劝说等行为的次数三~饭。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zhuó)纸而暂不移动。 ⑦姓。 【顿挫】停顿转折。多形容声音和谐悦耳,节奏感强。 【顿号】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顿开茅塞】见【茅塞顿开】。 【顿然】忽然;一下子。 【顿首】叩头;磕头。旧时多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顿音】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听起来富于弹跳性。又称断音。 顿dú 1.见"冒顿"。

:顿 (形声。从页,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杜甫《兵车行》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倒下,跌倒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 顿 dùn ①稍停停~。 ②忽然;立刻~悟。 ③用头或手叩地~首。 ④处理;安置安~。 ⑤量词。用于吃饭、劝说等行为的次数三~饭。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zhuó)纸而暂不移动。 ⑦姓。 【顿挫】停顿转折。多形容声音和谐悦耳,节奏感强。 【顿号】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顿开茅塞】见【茅塞顿开】。 【顿然】忽然;一下子。 【顿首】叩头;磕头。旧时多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顿音】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听起来富于弹跳性。又称断音。 顿dú 1.见"冒顿"。

:餐 (形声。从食)声。本义吃) 同本义 餐,吞也。--《说文》 餐,食也。--《广雅》 相谒而餐。--《方言一》。注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魏风·伐檀》 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汉书·高帝纪》 又如进餐;会餐;野餐;就餐;聚餐;餐玉(吞食玉屑。古时认为服食玉屑可以延寿) 吞食 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汉·枚乘《七发》 餐 饮食,食物 令其裨将传餐。--《汉书·韩信传》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又如餐卫(指饮食调养);早中晚三 餐 cān ①吃会~。 ②饭食午~、中~。 ③量词。一顿饭叫一餐一日三~。 【餐风饮露】见【风餐露宿】。 【餐饮业】饮食业。 餐sūn 1.水泡饭;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