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成语 H 魂惊魄惕

魂惊魄惕的意思,魂惊魄惕的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3 17:37:16


成语 魂惊魄惕
拼音 hún jīng pò tì
详细解释 形容十分震惊。
例子
出处
"魂"开头的词语 魂子 :1.传统戏剧中称扮演的鬼魂。
魂洲 :1.亦作"?洲"。 2.瀛洲的别名。
魂质 :1.灵魂与实体。
魂舆 :1.即魂车。
魂依姜被 :1.典出《后汉书.姜肱传》"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肱感《恺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后以"魂依姜被"称颂死者生前兄弟友好之情。
魂衣 :1.死者所穿之衣。
魂销目断 :1.谓情思凄苦。
魂销肠断 :1.见"魂销目断"。
魂销 :1.亦作"魂消"。 2.指死亡。 3.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魂消魄夺 :1.同"魂飞魄散"。
"惕"结尾的词语 祗惕 :1.敬慎恐惧。
窒惕 :1.恐惧。窒﹐通"恎"。
震惕 :1.震惊畏惧。
惴惕 :1.恐惧,忧戚。
战惕 :1.惊悸;恐惧。
昼警夕惕 :1.日夜警惕戒慎。
昼干夕惕 :1.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詟惕 :1.惊骇。
畏惕 :1.戒惧。
夕惕 :1.谓至夜晚仍怀忧惧,工作不懈。
"魂"开头的成语 魂摇魄乱 :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魂销目断 :指情思凄苦。
魂销肠断 :指情思凄苦。同魂销目断”。
魂消魄丧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魂消魄夺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魂消胆丧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魂亡魄失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魂亡胆落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魂慴色沮 :形容惊恐万状。
魂慑色沮 :形容惊恐万状。
"惕"结尾的成语 昼乾夕惕 :形容日夜勤勉戒慎。
昼警夕惕 :日夜警惕戒慎。
昼干夕惕 :日夜勤勉戒慎。
神竦心惕 :肃敬的样子。
日乾夕惕 :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
魂惊魄惕 :形容十分震惊。
朝乾夕惕 :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朝前夕惕 :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释意: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魂,阳气也。--《说文》 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左传·昭公七年》 聊乐我魂。--《韩诗·出其东门》 魂者,精气也。--《论衡·纪妖》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系辞》 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灵枢经》 魂去尸长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魂悸以魄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魂识(心灵;魂灵);魂气(灵魂);魂骸(死者的灵魂和躯体);魂质(灵魂和实体) 精神,神志 魂hún迷信说法,所谓"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死后没有~魄。~飞魄散(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端惊恐)。 ①人的精神、意识等活动不能出卖自己的灵~。 ②事物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教师是人类灵~的工程师。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 惊(驚)jīng ⒈骡、马等因受吓而发狂乱奔控制~马。〈引〉害怕,精神紧张~骇。~慌失措。~心动魄。~恐万状。 ⒉意料以外的感觉~喜交集。倍感~奇。 ⒊扰乱,震动~扰。~动。~天动地。 ⒋

:魄〈名〉 (形声。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魄,阴神也。--《说文》 人生始化曰魄。--《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 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国语·晋语》 魄也者,鬼之盛也。--《礼记·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忽魂悸以魄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魂魄(迷信者指附在人体内可以游离出去的精神);心魄(心灵);丧魂落魄;魄荡魂飞(魄散魂消、魄散魂飞 魄pò ⒈[魂魄]唯心者或迷信者所谓"依附于形体的、死后继续存在的精神"死后没有魂~。[魂飞魄散]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⒉精神,精力,气概~力。体~。气~。 魄tuò ⒖ ⒗"。 魄bó 1.象声词。 2.通"薄"。参见"魄莫"。 3.通"礴"。

:惕〈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 惕tì担心,小心谨慎提高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