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人 L 李攀龙

李攀龙

更新时间:2024-05-20 19:27:14


诗人: 李攀龙
简介: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朝代:

文学成就

  的各体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生平

  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作品(95) 《挽王中丞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挽王中丞 其二》  作者: 李攀龙
《赋得屏风》  作者: 李攀龙
《答寄俞仲蔚》  作者: 李攀龙
《署中有忆江南梅花者因以为赋》  作者: 李攀龙
《早夏示殿卿二首》  作者: 李攀龙
《秋夜》  作者: 李攀龙
《集开元寺》  作者: 李攀龙
《怀子相》  作者: 李攀龙
《寄登宗秀才茂登池亭》  作者: 李攀龙
《挽杨生》  作者: 李攀龙
《寄许殿卿》  作者: 李攀龙
《十五夜谢山人同李明府见过得宵字》  作者: 李攀龙
《挽王中丞(八首选二)》  作者: 李攀龙
《送明卿之江西》  作者: 李攀龙
《送徐汝思郎中入蜀》  作者: 李攀龙
《杨山人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拂衣行答元美》  作者: 李攀龙
《答许右史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效阮公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效阮公 其二》  作者: 李攀龙
《铙歌 其一 朱鹭》  作者: 李攀龙
《铙歌 其二 思悲翁》  作者: 李攀龙
《铙歌 其三 艾如张》  作者: 李攀龙
《送沈郎中守顺庆》  作者: 李攀龙
《阁夜示茂秦 其三》  作者: 李攀龙
《寄元美 其二》  作者: 李攀龙
《陌上桑》  作者: 李攀龙
《同皇甫缮部寒夜城南咏月》  作者: 李攀龙
《春日闲居 其五》  作者: 李攀龙
《秋风辞》  作者: 李攀龙
《秋日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跳梁行寄慰明卿》  作者: 李攀龙
《垓下歌》  作者: 李攀龙
《白石郎曲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白石郎曲 其二》  作者: 李攀龙
《寄谢俞仲蔚写华山图》  作者: 李攀龙
《同张滑县登清风楼》  作者: 李攀龙
《荅王敬美广川道中见怀》  作者: 李攀龙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四》  作者: 李攀龙
《谢魏使君题白雪楼》  作者: 李攀龙
《神弦歌三首·其二·道君曲》  作者: 李攀龙
《娇女诗·其二》  作者: 李攀龙
《襄阳蹋铜蹄·其四》  作者: 李攀龙
《寄元美·其二》  作者: 李攀龙
《送吴人陆之箕》  作者: 李攀龙
《真定道中遇伯承户曹》  作者: 李攀龙
《送赵户部出守淮阳》  作者: 李攀龙
《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  作者: 李攀龙
《月》  作者: 李攀龙
《寄谢茂秦》  作者: 李攀龙
《丁香湾》  作者: 李攀龙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一》  作者: 李攀龙
《见火齐镫问是右史持入梁》  作者: 李攀龙
《闻子与欲诣问诗以代柬·其一》  作者: 李攀龙
《和聂仪部明妃曲·其一》  作者: 李攀龙
《白头》  作者: 李攀龙
《幽州马客吟歌·其二》  作者: 李攀龙
《和许长史筝伎篇》  作者: 李攀龙
《古诗后十九首·其八》  作者: 李攀龙
《答张秀才问疾》  作者: 李攀龙
《崆峒·其二》  作者: 李攀龙
《郡斋》  作者: 李攀龙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二》  作者: 李攀龙
《为周真阳题芭蕉仕女图戏呈吴明卿使君》  作者: 李攀龙
《送太医令周一之从大将军出塞》  作者: 李攀龙
《秋胡行 其四》  作者: 李攀龙
《燕歌行·其二》  作者: 李攀龙
《张明府见惠榴柿·其一》  作者: 李攀龙
《地驱乐歌》  作者: 李攀龙
《赋得狼居胥山送李侍御》  作者: 李攀龙
《谢俞仲蔚寄簟》  作者: 李攀龙
《访刘山人不值·其一》  作者: 李攀龙
《仲鸣蒲桃》  作者: 李攀龙
《枯鱼过河泣》  作者: 李攀龙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二》  作者: 李攀龙
《寄殿卿·其一》  作者: 李攀龙
《送子相归广陵·其六》  作者: 李攀龙
《陇上歌》  作者: 李攀龙
《铙歌 其十二 有所思》  作者: 李攀龙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  作者: 李攀龙
《青溪小姑曲》  作者: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作者: 李攀龙
《大风歌》  作者: 李攀龙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作者: 李攀龙
《越人歌》  作者: 李攀龙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作者: 李攀龙
《挽王中丞》  作者: 李攀龙
《平凉》  作者: 李攀龙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  作者: 李攀龙
《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  作者: 李攀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作者: 李攀龙
《和聂仪部明妃曲》  作者: 李攀龙
《塞上曲送元美》  作者: 李攀龙
《长相思·秋风清》  作者: 李攀龙
释意: :李〈名〉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李,李果也。--《说文》 北山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 又如李下瓜田(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又指李树的果实、李花、李园 华如桃李。--《诗·召南·何彼秡矣》 (李李花) 报之以李。--《诗·大雅·抑》 (李李子) 丘中有李。--《诗·王风·丘中有麻》 (李李园) 狱官。通理” 皋陶为李。--《管子·法法》 星名。即角宿二,为室女座 δ星 李lǐ落叶乔木,春季开白色的花。果实叫"李子",黄色、紫红色或绿色,可生吃或制做蜜饯。果仁和根皮可供药用。

:攀〈动〉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攀恋(攀住车辕,恋恋不舍);攀辕(拉住车把) 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攀草牵棘,…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攀引(攀援);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攀沿(犹攀缘);攀云(攀附青云而上升◇比喻仕进);攀倚(攀援依傍);攀进(攀缘行进) 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 两府攀陪十五 攀pān ⒈抓住东西往上爬~树。〈引〉向上,登高~登。~山峰。〈喻〉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附。~龙附凤。 ⒉拉拢,拉扯~亲。~扯。~谈。 ⒊拗~折。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 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 龙(龍)lóng ⒈〈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还能兴云降雨飞~乘云。叶公好~。 ⒉〈古〉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翼手~。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颜。~袍。 ⒋ ⒌ 龙máng 1.通"尨"。杂色,色斑驳。 2.通"?"。参见"龙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