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人 X 谢偃

谢偃

更新时间:2024-06-01 23:40:23


诗人: 谢偃
简介: 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朝代:

生平

隋朝期间

  谢偃的祖父直勒孝政,本为中原谢氏,南北朝时期,北朝基本为少数民族政权,汉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如李氏、赵氏、杨氏就曾一度改为鲜卑姓氏。

  宇文泰实行府兵制,按鲜卑旧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国,有功诸将中本为汉人的,也被赐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个姓氏,如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为大野氏,赵贵(字符贵,天水南安人)为乙弗氏,杨忠(陕西华阴人,隋文帝之父)为普六茹氏(又译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们为一姓之“宗长”,即本部落酋长。同时又命诸将帅所统汉人士卒,皆以其主将的鲜卑姓氏为他们的姓氏。就在这时,谢偃的曾祖父和高祖父由谢氏改为姓直勒氏。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杨坚(汉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诏汉人所改姓氏一律复旧。由此,杨坚从普六茹坚改回为杨坚,就在此时直勒才改回姓谢氏。次年二月,静帝禅位,改北周为隋朝,杨坚称为文帝,改元开皇元年。
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朝期间

  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其言,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在弘文馆置学士以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制度改革﹑礼仪活动。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弘文馆当时收集图书达二十余万卷。设馆主总领馆务,中有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以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在此曾集聚并造就了诸如、、、萧德言等一批英才,让他们“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两馆共均为李世民的高级“智囊团”,谢偃亦为其中一员。

  贞观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于将作监,魏王府被废,谢偃亦被出为湖南湘潭县令,于当年病逝,也许唐太宗忘记了他,或谏言刺痛了他。被贬于身后,谢偃被贬于逝前,自古诤臣没有好下场,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难于免。

作品(3) 《踏歌词三首》  作者: 谢偃
《乐府新歌应教》  作者: 谢偃
《杂曲歌辞·踏歌词》  作者: 谢偃
释意: :谢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同本义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唐·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谢xiè ⒈感激~ ~你。感~。 ⒉道歉,认错~过。~罪。 ⒊〈古〉告诉多~后世人。 ⒋推辞,辞别~绝。~客。 ⒌衰亡,凋落新陈代~。花~花落。

:偃 (形声。从人,匽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鉯。--《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通匽”。停止;停息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偃yǎn ⒈仰卧~在床。〈引〉向后倒,跟仆相对~跌于地。泛指倒下~旗息鼓。 ⒉停止,停息~武修文。~息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