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人 Z 郑思肖

郑思肖

更新时间:2024-05-20 17:29:38


诗人: 郑思肖
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朝代:

七次迁居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第一次迁居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此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文。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第六次迁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顕接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所“德祐”年号。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第七次迁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78岁时“疾亟”,属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郑思肖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画的兰花及其少,现只存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述

  《心史》是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 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

  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2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心史》1部,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纪事有与史不合的,或疑为后人假托。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作品(93) 《德佑二年岁旦》  作者: 郑思肖
《咏制置李公芾》  作者: 郑思肖
《逋仙探梅图》  作者: 郑思肖
《餐菊花歌》  作者: 郑思肖
《爱竹歌》  作者: 郑思肖
《避暑入古寺》  作者: 郑思肖
《卞和泣玉图》  作者: 郑思肖
《伯乐相马图》  作者: 郑思肖
《北望》  作者: 郑思肖
《毕卓瓮间图》  作者: 郑思肖
《别故人》  作者: 郑思肖
《补梦中所作》  作者: 郑思肖
《寒菊/画菊》  作者: 郑思肖
《匈奴》  作者: 郑思肖
《己卯十一月朔又梦食梅花梦中作》  作者: 郑思肖
《陶渊明对菊图》  作者: 郑思肖
《陆绩怀橘遗母图》  作者: 郑思肖
《王衍举阿堵物图》  作者: 郑思肖
《司马相如题柱图》  作者: 郑思肖
《孟尝君度关图》  作者: 郑思肖
《自题大义集后》  作者: 郑思肖
《一旦》  作者: 郑思肖
《八砺三首》  作者: 郑思肖
《晓晴》  作者: 郑思肖
《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  作者: 郑思肖
《湘灵鼓瑟图》  作者: 郑思肖
《二砺二首 其二》  作者: 郑思肖
《张子房遇黄石公图》  作者: 郑思肖
《玉川长须赤脚图》  作者: 郑思肖
《桃源图》  作者: 郑思肖
《蓝采和踏踏歌图》  作者: 郑思肖
《五忠咏 制置李公》  作者: 郑思肖
《锦钱馀笑 其十五》  作者: 郑思肖
《六砺三首 其二》  作者: 郑思肖
《十三砺十首 其二》  作者: 郑思肖
《三砺》  作者: 郑思肖
《菊花歌》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其四》  作者: 郑思肖
《陷虏歌》  作者: 郑思肖
《遇秋涧》  作者: 郑思肖
《秋歌》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其六》  作者: 郑思肖
《严君平垂帘卖卜图》  作者: 郑思肖
《王祥卧冰图》  作者: 郑思肖
《卢仝煎茶图》  作者: 郑思肖
《倩女离魂图》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其三》  作者: 郑思肖
《青门种瓜图》  作者: 郑思肖
《哀刘将军》  作者: 郑思肖
《睡觉有怀寄王梅坞垓》  作者: 郑思肖
《黄帝洞庭张乐图》  作者: 郑思肖
《阮籍醉眠酒家图》  作者: 郑思肖
《张志和渔父图》  作者: 郑思肖
《西王母蟠桃宴图》  作者: 郑思肖
《郝隆晒腹书图》  作者: 郑思肖
《句》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五》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作者: 郑思肖
《和文丞相六歌 其二》  作者: 郑思肖
《自题墨竹》  作者: 郑思肖
《仙兴》  作者: 郑思肖
《此心》  作者: 郑思肖
《伯牙绝弦图》  作者: 郑思肖
《五忠咏 都统王公》  作者: 郑思肖
《春歌》  作者: 郑思肖
《韩昌黎祭鳄鱼图》  作者: 郑思肖
《吕洞宾卖墨图》  作者: 郑思肖
《周亚夫细柳营图》  作者: 郑思肖
《西施捧心图》  作者: 郑思肖
《王勃滕王阁记图》  作者: 郑思肖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作者: 郑思肖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二》  作者: 郑思肖
《哀刘将军》  作者: 郑思肖
《春日登城》  作者: 郑思肖
《题多景楼》  作者: 郑思肖
《八砺三首 其二》  作者: 郑思肖
《春词》  作者: 郑思肖
《王子猷访戴图》  作者: 郑思肖
《老子度关图》  作者: 郑思肖
《怀友》  作者: 郑思肖
《狂歌》  作者: 郑思肖
《隐居谣》  作者: 郑思肖
《独钓》  作者: 郑思肖
《竹林七贤图》  作者: 郑思肖
《德佑二年岁旦·其二》  作者: 郑思肖
《醉乡十二首 其十二》  作者: 郑思肖
《孔明出师表图》  作者: 郑思肖
《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作者: 郑思肖
《德佑二年岁旦·其一》  作者: 郑思肖
《苏东坡前赤壁赋图》  作者: 郑思肖
《送友人归》  作者: 郑思肖
《二砺》  作者: 郑思肖
《寒菊》  作者: 郑思肖
释意: :郑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同本义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 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 郑(鄭)zhèng ⒈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⒉

:思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同本义 思,容也。--《说文》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书·洪范》 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多思;前思后想;自思;深思熟虑;思疑(疑惑;疑心);思郁(思虑薀结);思鲈(比喻抽身归隐);思劳(思虑劳累);思察(思虑辨察);思算( 思sī ⒈想,考虑~考。~索。深~熟虑。不可~议。 ⒉想念,怀念~念。 ⒊想法、考虑的线索~路。文~。构~。三~而后行。 ⒋ ①思考,想法。 ②即"观念","理性认识"。人的思想包括概念、想法、判断、推理等,它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⒌ 思sāi 1.多须貌。

:肖 姓。萧”字的俗写 肖 〈形〉 假借为小”。细微 肖,小也。--《方言十二》 肖翘之物。--《庄子·?箧》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庄子》 又如肖翘(细小能飞的生物) 肖 〈动〉 假借为消”。消灭;消失;衰退,衰微 达于知者肖。--《庄子·列御寇》 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史记·太史公自序》 肖 (形声。从肉,小声。本义相似,相像) 同本义(侧重于本质特点上的相像) 肖,骨肉相似也。--《说文》。字亦作俏 人俏天地 肖xiào ⒈相似,类似惟妙惟~。~像(相片,画像)。 肖xiāo 1.细微。 2.衰微。《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裴髎集解引徐广曰"肖音痟。痟犹衰微。"一说,削弱。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