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M 猛虎行

猛虎行

更新时间:2024-05-20 04:00:35


诗人: 李贺
标题: 猛虎行
内容: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唐代·李贺《猛虎行》
翻译: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注释:

长戈莫舂(chōng)¹,长弩²莫抨(pēng)³。乳孙哺子,教得生狞(níng)
¹舂:冲也。²长弩:一作“强弩”。³抨:一作“烹”。⁴生狞:凶猛;凶恶。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¹。东海黄公²,愁见夜行。
¹“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²黄公:汉代术士。

道逢驺(zōu)(yú)¹,牛哀²不平。何用尺刀³?壁上雷鸣
¹驺虞:传说中的义兽名。²牛哀:即猛虎。³尺刀:短刀。⁴雷鸣:宝刀啸吼也。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¹有程²,吏不敢听。
¹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²程:期限。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赏析: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

  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李贺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

  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

  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创作背景  李贺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却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这首《猛虎行》就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针对藩镇跋扈,强据一方,肆为凶恶,横行无忌,“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资治通鉴》元和七年李绛语)而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2、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鸣。
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注释
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言君子苦志洁行,常困于险难而功业难就也。”此诗非其意。
“长戈”二句:《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舂(chōng),冲也。抨(pēng),弹也。长弩:一作“强弩”。抨:一作“烹”。
生狞(níng):凶猛;凶恶。
“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
黄公:汉代术士。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
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啸吼也。
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程:期限。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5

赏析

  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

  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

  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

  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释意: :长 chang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时间久

:戈〈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 戈gē〈古〉兵器♂刃长柄,可以横击。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

:莫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 莫mò ⒈不要,不能闲人~进。变化~测。 ⒉无,没有~此为甚。~不称快。 ⒊ ⒋ ⒌ ⒍ ⒎〈古〉同"暮"。日落的时候。 莫mù 1.日落时,傍晩。 2.时间将尽。 3.昏暗。 4.酸模。野菜的一种。 5.通"幕"。参见"莫府"。 6.通"慕"。贪慕。 莫mì 1.封;覆盖。

:舂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舂,捣粟也。--《说文》 城曰舂。--《后汉书·明帝纪》 水舂河漕。--《后汉书·西羌传》。注即水碓也。” 又如舂堂(又叫舂塘。舂谷的木槽);舂谷(舂捣谷物);舂揄(指舂米。捣米于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 通冲”。冲击 舂其喉以戈,杀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舂,撞也。以舂筑地为节也。--《释名》 又如舂击(冲击);舂撞(冲撞;冲击) 舂 臼 刚勇有力,能举石舂。--《聊斋志异》 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为舂膳的奴隶 舂 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米、~药。 舂chōng将谷物等放入臼里,捣去皮壳或捣碎~米。~花椒。

:长 chang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时间久

:弩〈名〉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同本义 弩,弓有臂者。--《说文》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韩非子·难势》 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荀子·议兵》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伏弩射杀。--《汉书·李广苏建传》 良将劲弩。--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连弩(数矢并发的弓);弩门(蒙语称弓);万弩齐发;弩力(弩弓的射力);弩子(弩弓);弩牙(弩机钩弦的部件);弩末(强紧之末);弩栝(弩弓用以发射弓箭的机栝) 能射弩的弓箭手 弩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万~齐发。

:莫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 莫mò ⒈不要,不能闲人~进。变化~测。 ⒉无,没有~此为甚。~不称快。 ⒊ ⒋ ⒌ ⒍ ⒎〈古〉同"暮"。日落的时候。 莫mù 1.日落时,傍晩。 2.时间将尽。 3.昏暗。 4.酸模。野菜的一种。 5.通"幕"。参见"莫府"。 6.通"慕"。贪慕。 莫mì 1.封;覆盖。

:抨〈动〉 (形声。从手,平声。本义拍,拂过) 同本义 抨,掸也。--《说文》 翅抨流而起沫,翼鼓浪而成珠。--《梁书》 弹劾,检举罪状 抨击 撞击 不想展徐二人坠下去,一抨将矿子灰抨起,迷失二目。--《小五义》 抨pēng ⒈开弓。 ⒉弹劾,攻击~击。 抨bēng 1.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