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 滍城

滍城

更新时间:2024-06-02 19:47:22


诗人: 韩维
标题: 滍城
内容: 駸駸二三骑,南并横山去。山穷远川出,始见滍阳树。荒城萝茑合,表里无寸土。但闻鸟啼声,不见鸟啼处。呼儿开棘扉,扫榻坐茅庑。清泉给盥濯,凉风生仰俯。浊醪稍似佳,山果来近圃。始酌薰然和,中饮淡无虑。案头义皇经,编绝几见补。先生发其微,大义谈四五。纷攘自诸家,简易独太古。形骸非我有,冠带尚谁取。道存固匪外,两致默与语。是时季春望,山月夕已吐。清光出深竹,叶上露如雨。寒侵毛骨生,思有烟霞举。却念人世间,纷纷何足数。
拼音: qīn qīn èr sān qí, nán bìng héng shān qù.
駸駸二三骑,南并横山去。
shān qióng yuǎn chuān chū, shǐ jiàn zhì yáng shù.
山穷远川出,始见滍阳树。
huāng chéng luó niǎo hé, biǎo lǐ wú cùn tǔ.
荒城萝茑合,表里无寸土。
dàn wén niǎo tí shēng, bú jiàn niǎo tí chù.
但闻鸟啼声,不见鸟啼处。
hū ér kāi jí fēi, sǎo tà zuò máo wǔ.
呼儿开棘扉,扫榻坐茅庑。
qīng quán gěi guàn zhuó, liáng fēng shēng yǎng fǔ.
清泉给盥濯,凉风生仰俯。
zhuó láo shāo shì jiā, shān guǒ lái jìn pǔ.
浊醪稍似佳,山果来近圃。
shǐ zhuó xūn rán hé, zhōng yǐn dàn wú lǜ.
始酌薰然和,中饮淡无虑。
àn tóu yì huáng jīng, biān jué jǐ jiàn bǔ.
案头义皇经,编绝几见补。
xiān shēng fà qí wēi, dà yì tán sì wǔ.
先生发其微,大义谈四五。
fēn rǎng zì zhū jiā, jiǎn yì dú tài gǔ.
纷攘自诸家,简易独太古。
xíng hái fēi wǒ yǒu, guàn dài shàng shuí qǔ.
形骸非我有,冠带尚谁取。
dào cún gù fěi wài, liǎng zhì mò yǔ yǔ.
道存固匪外,两致默与语。
shì shí jì chūn wàng, shān yuè xī yǐ tǔ.
是时季春望,山月夕已吐。
qīng guāng chū shēn zhú, yè shàng lù rú yǔ.
清光出深竹,叶上露如雨。
hán qīn máo gǔ shēng, sī yǒu yān xiá jǔ.
寒侵毛骨生,思有烟霞举。
què niàn rén shì jiān, fēn fēn hé zú shù.
却念人世间,纷纷何足数。
释意: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 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骑 (形声。从马,奇声。本义跨马) 同本义 骑,跨马也。--《说文》 步骑罗些。--《楚辞·招魂》 脱身独骑。--《史记·项羽本纪》 其子好骑。--《淮南子·人间训》 骑大马。--明·刘基《卖柑者言》 骑马挟矢。--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骑射(骑马射箭);骑寇(骑马入侵的贼寇,也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鄙称);骑猎(骑马打猎);骑战(骑马打仗) 跨于物上或两边叫骑,跨坐 不骑衡。--《史记·袁盎传》 又如骑两头马(比喻两头观望,看风向);骑鲸(乘鲸;借指死亡或隐遁);骑驴觅驴(是说忘记自己已有又向 骑qí ⒈两腿跨坐在牲畜或其它东西上~马。~驴。~摩托车。 ⒉骑的马或其它牲畜坐~。 ⒊指骑兵轻~。铁~。也泛指骑马的人单~。 ⒋兼跨两边~缝盖章。

:南无 na 南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閐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方位名⊥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 南nán方向,跟"北"相对。早晨面对太阳时,右手的一边~面。东~风。坐北朝~。 南nā 1.见"南无"。

:并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乲,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乲。--《说文》 乲行。--《仪礼·乡射礼》 乲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乲乎尧舜。--《荀子·儒效》 乲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乲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乲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 并 bìng ①合到一起合~。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列。 ③表示不同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相提~论。 ④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我~没有去。 ⑤连词。并且此决议请传阅~执行。 【并发症】一种疾病的发展引起另一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后者即为前者的并发症。如出麻疹引起肺炎,肺炎就是并发症。又叫合并症。 【并集】由属于a或者属于b的一切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并集,表示为a∪b。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彼此间不分前后、高下。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排接在电路上两点间的联接法。并联元件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元件上电流之和等于干线电流。 【并联电池组】把n个电动势相同的电池的正极接在一起,负极接在一起的联接方法。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等于每一个电池的电动势。它的内阻等于一个电池内阻的n分之一。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并联的各元件两端的电压相等。有电阻的并联、电源的并联、电容器的并联等。 【并列复句】各个分句在意义上相互并列的复句。复句中的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事物,或者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事物。常用也、又、还,既…也(又),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等关联词连接。 【并列关系】在同一属概念下面的外延相同或互相排斥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模范这一属概念下的劳动模范与学习模范之间的关系;生物这一属概念下的动物与 植物之间的关系。 【并列句群】分别描写、说明几种事物或情况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并列关系的句子。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互不抵触。 并bǐng 1.排除;屏弃。 并bīng 1.古州名。详"并州"。 并bàng 1.挨着。 2.依随。参见"并世"。 3.旁边。

:横〈名〉 (形声。从木,黄声。本义门框下部的横木) 同本义 横,闲木也。--《说文》。字亦作桁。 以横为之。--《诗·陈风·横门之下》 又如横轼(古代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 侧,旁边 时横雙以阳遂。--王褒《洞箫赋》。注旁决貌。” 又如横头(正面两侧的位置,或长方形物体较短两侧的位置);横屋(正屋前两侧的房屋);横道(旁道);横逸(犹旁出,旁行) 古代负有督察记录权责的官员,可以入人于罪者 下有五横,以揆其官。--《管子·君臣》 学堂 汉字由左至右的笔形一” 横hèng ⒈粗暴,凶狠,残暴蛮~。强~。~敛(征收)繁(多)刑。 ⒉意外的~祸。~死车下。 横héng ⒈跟"竖"、"直"相反,跟地面平行的画~线。上~梁。挂~额。 ⒉跟"纵"相反,跟物体的长边垂直,跟"上下"相对~渡长江。走人行~道。~剖面。~排着写。 ⒊地理上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八楹,从十楹(从纵。楹柱子)。 ⒋使成横向将竹竿~过来。 ⒌杂乱,纵横交错~七竖八。 ⒍蛮不讲理蛮~。~加阻拦。~行霸道。 ⒎汉字笔形之一,从左到右"三"字是三~。 ⒏ ⒐ ⒑ ⒒ 横guāng 1.见"横门"。 横hóng 1.学舍。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