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S 时运

时运

更新时间:2024-05-20 11:36:17


诗人: 陶渊明
标题: 时运
内容: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魏晋·陶渊明《时运》
翻译: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时运》诗是写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天回地转,时光迈进,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穿上我春天的服装,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清风从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有那十几位课业完毕的莘莘学子,唱着歌儿修褉而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我欣羡那种恬静的生活,清醒时,睡梦里时刻萦回。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遗憾啊,已隔了好多世代,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夜晚,我止息在这简朴的草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注释:

时运¹,游暮春也。春服既成²,景物斯³,偶景(yǐng)独游,欣慨交心
¹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²春服既成:春服已经穿定,气候确已转暖。《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定。³斯:句中连词。⁴和:和穆。⁵偶景:与影为伴,表孤独。景,同“影”。⁶欣慨交心: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

迈迈¹时运,穆(mù)²良朝。
¹迈迈:行而复行,此指四时不断运行。²穆穆:和美貌。

¹我春服,薄²³东郊。
¹袭:衣外加衣。²薄:迫、近。³言:语词。全句说到了东郊。

山涤(dí)¹余霭(ǎi)²,宇暧(ài)³微霄
¹涤:洗、除。²霭:云翳。³暧:遮蔽。⁴霄:云气。

有风自南,翼¹彼新苗。
¹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

洋洋¹平泽²,乃漱(shù)乃濯(zhuó)³
¹洋洋:水盛大貌。²平泽:浇满水之湖泊。³漱、濯:洗涤。

(miǎo)¹遐景²,载³欣载瞩(zhǔ)
¹邈邈:远貌。²遐景:远景。³载:语词。⁴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人亦有言,称¹心易足。
¹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shāng)¹,陶然自乐。
¹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延目¹中流²,悠想清沂(yí)³
¹延目:放眼远望。²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³沂: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¹(jì)²,闲咏以归。
¹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²齐业:课业完成。齐,同“济”。

我爱其静,寤(wù)¹(mèi)²交挥³
¹寤:醒着。²寐:睡着。这两句说诗人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³交挥:俱相奋发。

但恨殊世¹,邈不可追²
¹殊世:不同时代。²追:追随。

斯晨¹斯夕²,言³息其庐
¹晨:早。²夕:晚。³言:语词。⁴庐:草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yì)¹
¹翳如:翳然,隐蔽貌。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¹²莫逮³,慨独在余。
¹黄:指黄帝。²唐:指帝尧。陶渊明《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³莫逮:未及。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赏析: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但陶渊明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诗经》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写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起《论语》中曾点所描叙的那一幅图景:少长相杂的一群人,习完了各自的课业,无所忧虑、兴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滨,然后悠闲地唱着歌回家。需补充说明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平静悠闲,一方面是社会的和平安宁。这本是曾点(包括孔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渊明把它当作实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他的周围,是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他自己,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谓超然物外。而且他是孤独的,小序中说“偶影独游”,正与曾点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对照。他不能不感伤。下面说:“我爱其静,寤寐交挥。”用一个“静”字总括曾点所叙,并表示对此时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挥”犹言“迭起”),因为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的世界中最为缺乏的;那种朋友们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又是他最为渴望的。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第四章所叙,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开头两句,写经过自晨至夕的流连,又回到家中。接着四句描摹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这里表面上没有写主人的活动,但诗篇取景的镜头,映照出分列小径两旁的花卉药草,交相掩蔽的绿树青竹,床头一张古琴、半壶浊酒,清楚地表现出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第二章出现过的、使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这里重又出现了,不过它现在似乎更带有忧伤的色彩。酒中的陶渊明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呢?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面“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但是“黄唐莫逮”,这个时代自己已经无法追赶了,“慨独在余”,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感叹伤怀。最后这两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结尾两句差不多,不过是换了一个寄托感慨的对象,把伤今怀古的情绪回复加强了一番。

  但怀古并非陶渊明真正的目的。他只是借对古人的追慕表达对现实的厌恶,对一种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和《桃花源记》实质上是共通的。

  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所以说到底他还是痛苦的。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任何过于夸张,过于强烈的表现,都会破坏这种纯和的美,这是陶渊明所不取的。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时间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岁,正闲居在家乡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他在三月三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时运》诗。古代三月三有修褉的风俗,此诗中的“游暮春”、“春服既成”、“乃漱乃濯”等正与修褉事相合。参考资料:完善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3-486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运》诗是写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天回地转,时光迈进,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
穿上我春天的服装,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
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
清风从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

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
有那十几位课业完毕的莘莘学子,唱着歌儿修褉而归。
我欣羡那种恬静的生活,清醒时,睡梦里时刻萦回。
遗憾啊,已隔了好多世代,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

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夜晚,我止息在这简朴的草庐。
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
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
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注释
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
春服既成:春服已经穿定,气候确已转暖。《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定。
斯:句中连词。和:和穆。
偶景(yǐng):与影为伴,表孤独。景,同“影”。
欣慨交心: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
迈迈:行而复行,此指四时不断运行。
穆穆:和美貌。
袭:衣外加衣。
薄:迫、近。言:语词。全句说到了东郊。
涤:洗、除。霭(ǎi):云翳。
暧(ài):遮蔽。霄:云气。
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
洋洋:水盛大貌。平泽:浇满水之湖泊。
漱、濯(zhuó):洗涤。
邈(miǎo)邈:远貌。遐景:远景。
载:语词。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称(chèn):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shāng):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延目:放眼远望。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
沂(yí):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齐(jì)业:课业完成。齐,同“济”。
寤(wù):醒着。寐:睡着。这两句说诗人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交挥:俱相奋发。
殊世:不同时代。
追:追随。
晨:早。夕:晚。
言:语词。庐:草庐。
翳(yì)如:翳然,隐蔽貌。
黄:指黄帝。唐:指帝尧。《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莫逮:未及。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赏析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但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诗经》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写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起《论语》中曾点所描叙的那一幅图景:少长相杂的一群人,习完了各自的课业,无所忧虑、兴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滨,然后悠闲地唱着歌回家。需补充说明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平静悠闲,一方面是社会的和平安宁。这本是曾点(包括孔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渊明把它当作实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他的周围,是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他自己,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谓超然物外。而且他是孤独的,小序中说“偶影独游”,正与曾点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对照。他不能不感伤。下面说:“我爱其静,寤寐交挥。”用一个“静”字总括曾点所叙,并表示对此时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挥”犹言“迭起”),因为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的世界中最为缺乏的;那种朋友们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又是他最为渴望的。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第四章所叙,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开头两句,写经过自晨至夕的流连,又回到家中。接着四句描摹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这里表面上没有写主人的活动,但诗篇取景的镜头,映照出分列小径两旁的花卉药草,交相掩蔽的绿树青竹,床头一张古琴、半壶浊酒,清楚地表现出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第二章出现过的、使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这里重又出现了,不过它现在似乎更带有忧伤的色彩。酒中的陶渊明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呢?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面“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但是“黄唐莫逮”,这个时代自己已经无法追赶了,“慨独在余”,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感叹伤怀。最后这两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结尾两句差不多,不过是换了一个寄托感慨的对象,把伤今怀古的情绪回复加强了一番。

  但怀古并非陶渊明真正的目的。他只是借对古人的追慕表达对现实的厌恶,对一种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和《桃花源记》实质上是共通的。

  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所以说到底他还是痛苦的。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任何过于夸张,过于强烈的表现,都会破坏这种纯和的美,这是陶渊明所不取的。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释意: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 时(時、昬)shí ⒈一切物质不断运动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间。~候。~光。 ⒉时间的一段~期。~代。古~。秦~。平~。瞬~。盛极一~。 ⒊时间单位。一天分子~、丑~、寅~等十二~辰。一天分二十四小~。 ⒋节令,季节~令。~节。春夏秋冬四~。应~服装。 ⒌现在的,当前的~事。~髦。 ⒍经常,常常~常。~ ~见到。 ⒎不经常,间或~而。有~候。~好~坏。 ⒏规定的时间准~。按~上下班。 ⒐不定的时间不~。随~。 ⒑机会,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条件~机。~不可失。~不再来。 ⒒ ⒓ ⒔

:运 (会意。从辵,军声。本义运行;运转;转动) 同本义 運,移徙也。--《说文》 日、月运行。--《易·系辞》 日运为躔,月运为逡。--《方言》。注犹行也。” 是鸟也,海运。--《庄子·逍遥游》。简文注徙也。”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运衡(指运转的玉衡星);运玑(谓运转测天之器。玑,璇玑);运斡(运转);运掌(放在手掌上运转。比喻极为轻易的事情) 搬运;运输 运量万物而不匮。--《庄子·知北游》 运,转也。--《广雅》 三卜之运也。--《公羊传·定公十五年》 将运舟而 运(運)yùn ⒈转动,移动~转。~行。 ⒉输送,搬送~输。搬~。空~。~。 ⒊使用,应用,谋划~笔。~用。~筹帷幄。 ⒋迷信者所谓"命中注定的遭遇"相信~气、命~者愚昧。 ⒌ ①人工开挖的水道。 ②特指我国的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 ⒍ ①物理学上指物体位置不断变移的现象。 ②哲学上指物质存在的形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宇宙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活动体育~动。 ④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群众性活动五四~动。 ⑤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钻营奔走到处~动。

:游 (形声) 同本义 游,旌旗之流也。--《说文》 为下国缀旒。--《诗·长发》 韖厉游缨,昭其数也。--《左传·桓公十二年》 江河的一段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 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文选·潘岳·射雉赋》 古水名 姓 游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其父善游。--《吕氏春秋·察今》 子岂遽善游。 鱼游于 游yóu ⒈在水里行动,在水上漂浮,泛指游泳~鱼。泳之~之。畅~长江。 ⒉河流的一段上~。中~。 ⒊流动,不固定~人。~牧。~击队。 ⒋闲逛,从容的行走~园。~览。~玩。 ⒌远行,旅行~历。远~。外~。旅~。 ⒍交际,交往~说。交~。 ⒎纵,放纵~荡。~恣。 ⒏捕捉鸟时,用于引诱同类鸟的鸟鸟~子。 ⒐ ⒑ ⒒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与"? 游liú 1.古代旌旗上的飘带。

:暮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同本义 暮者,晚也。--《论衡·明雩》 朝三而暮四。--《庄子·齐物论》 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今朝至,暮变。--《韩非子·难一》 至莫夜月光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杜甫《石壕吏》 又如暮天(傍晚的天空);暮雨(傍晚的雨);暮途(傍晚的路程);暮烟(傍晚的烟霭);暮暮(每天傍晚);暮鼓(鼓楼晚间报 暮mù ⒈傍晚,日落的时候~色。日~。 ⒉晚,末夜~。烈士~年,壮心不已。天寒岁~。 ⒊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 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春,推也。从苃屯,从日,苃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苮。--《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

:也 亦表示同样 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 表示转折或让步 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表示强调 表示选择,还是 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水浒传》 又如也是(还是) 也 语气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 也yě ⒈副词。 ①〈表〉同样,并行等玉米~叫包谷。你~好,他~好。 ②〈表〉加强语气。常跟"再"、"连"、"一点"等连用再~不敢。连一文钱~没有。一点~没错。 ③〈表〉转折或让步。常跟"虽然"、"即使"等连用虽然没有见过,~听别人说过。即使困难再大,~要设法克服。 ④〈表〉委婉或无可奈何倒~罢了。~只好这样。 ⒉文言助词。 ①在句末。〈表〉判断或肯定朱德,四川仪陇人~。 ②在句末。〈表〉疑问或感叹何~?威武~! ③在句中。〈表〉停顿地之相去~,千有余里。 ⒊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 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春,推也。从苃屯,从日,苃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苮。--《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

:服〈动〉 (会意。古文从舟,兼做声符。本义舟两旁的夹木) 服从,顺服 敌已服矣。--《吕氏春秋·论威》 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 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贤》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佩服;信服;使信服 服 fú ⒈衣裳,衣装~装。军~。学生~。 ⒉穿夏~单衣。 ⒊做,承受,担任~务。~刑。~兵役。 ⒋听从,顺从~从。以理~人。口~心~。 ⒌习惯,适应卒(兵)不~习。水土不~。 ⒍吃~中药。 服 fù量词。指中药,也作"付"头~药。吃两~药就会好的。 服bì 1.通"腷"。郁结貌。参见"服臆"。 2.通"逼"。堵塞。 服bó 1.啼呼。 2.通"保"。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