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Y 有会而作

有会而作

更新时间:2024-05-20 06:11:01


诗人: 陶渊明
标题: 有会而作
内容: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魏晋·陶渊明《有会而作》
翻译: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注释: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¹,颇为老农²,而值年灾³,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¹⁰,慨然永怀¹¹,今我不述¹²,后生¹³何闻哉!
¹未登:谷物没登场,即尚未收割。²颇为老农:做了很久的农民。老农是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³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⁴日月尚悠:日子还很长。悠:久远。⁵未已:不停,没个完。⁶登岁之功:一年的农业收成。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⁷希:希望,指望。⁸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朝夕:指每天,日常。资:资用,指吃的用的生活必需品。⁹裁通:仅通。裁:同“才”,仅。裁:同才。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¹⁰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助词,无意义。夕:指年终。¹¹永怀:用诗歌来抒写怀抱。永:通“咏”。¹²述:陈述,抒写。指作这首诗。¹³后生:后代,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弱年¹逢家乏²,老至更³长饥。
¹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²家乏:家境贫困。³更:经历。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shū)¹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²
¹菽:豆类的总称。²甘肥:指精美的食品。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nì)¹亚九饭²,当暑厌寒衣³
¹惄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毛传:“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玄笺:“怒,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²亚九饭:亚,次于。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说苑·立节》说,子思住在卫国时,非常贫困,“三旬而九食”。这句是说,我饥饿穷愁,仅次于子思。³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当:值。

岁月将欲暮¹,如何²辛苦悲。
¹暮:指年终,一年将近。²如何:奈何。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常善¹粥者²心,深念蒙袂(mèi)³非。
¹善:称许,称赞。²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³蒙袂: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jiē)¹何足吝²,徒没³空自遗
¹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²吝:恨。³徒没:白白地饿死。⁴遗:失,弃。以上四句称许黔敖的善良本心,并为蒙袂者不食嗟来之食而婉惜,其实诗人自己也是不主张食嗟来之食的。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躬耕自资遂报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僵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此诗“有会而作”,疑即有感于此而作。

斯滥¹岂攸(yōu)²,固穷³夙所归
¹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²悠志:所愿。³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⁴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夙:旧。这两句是说君子可以为保持节操而穷困,小人如穷困就会干出越轨之事。

(něi)¹也已矣夫,在昔²余多师³
¹馁:饥饿。²在昔:过去。³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赏析: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陶渊明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结构严谨,而句法纵收反正,夭如矫龙。第二层次述及何以卒岁,以之引导第三层次对不食“嗟来之食”的非议,反映了自己苦况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后是经过深思的正面判定:斯滥为反,固穷为正。疑团顿然冰释,主题豁然鲜明。

参考资料:

1、钟元凯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70-572
2、程亚林.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而作》新解.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59(2):181-186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日渐贫困,加之遇到灾荒,家中常常困乏,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于是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2、钟元凯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70-57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注释
未登:谷物没登场,即尚未收割。
颇为老农:做了很久的农民。老农是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
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
日月尚悠:日子还很长。悠:久远。
未已:不停,没个完。
登岁之功:一年的农业收成。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
希:希望,指望。
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朝夕:指每天,日常。资:资用,指吃的用的生活必需品。裁:同才。裁通:仅通。裁:同“才”,仅。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
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助词,无意义。夕:指年终。
永怀:用诗歌来抒写怀抱。永:通“咏”。
述:陈述,抒写。指作这首诗。后生:后代,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家乏:家境贫困。更:经历。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菽(shū):豆类的总称。甘肥:指精美的食品。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惄(nì)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玄笺:“怒,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亚九饭:亚,次于。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说苑·立节》说,子思住在卫国时,非常贫困,“三旬而九食”。这句是说,我饥饿穷愁,仅次于子思。
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当:值。
暮:指年终,一年将近。如何:奈何。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善:称许,称赞。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蒙袂(mèi):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吝:恨。徒没:白白地饿死。遗:失,弃。以上四句称许黔敖的善良本心,并为蒙袂者不食嗟来之食而婉惜,其实诗人自己也是不主张食嗟来之食的。《传》说渊明“躬耕自资遂报赢疾。江州刺史檀往候之,僵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此诗“有会而作”,疑即有感于此而作。
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悠志:所愿。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夙:旧。这两句是说君子可以为保持节操而穷困,小人如穷困就会干出越轨之事。
馁(něi):饥饿。在昔:过去。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赏析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结构严谨,而句法纵收反正,夭如矫龙。第二层次述及何以卒岁,以之引导第三层次对不食“嗟来之食”的非议,反映了自己苦况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后是经过深思的正面判定:斯滥为反,固穷为正。疑团顿然冰释,主题豁然鲜明。

参考资料:

1、钟元凯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70-572
2、程亚林.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而作》新解.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59(2):181-186
释意: :旧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萑”,鸱鸟类;下面是臼”,作声符。本义鸟名) 鸺鷙,即猫头鹰 故交,老交情 待之若旧。--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与之有旧。--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与相国有旧。--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怀旧;有旧;念旧;亲戚故旧;旧雨 原有的典章制度 不必循旧。--《淮南子·泛论》 又如复旧;照旧 指世族 通丘”。丘冢,坟墓 越王不隳旧冢。--《说苑·尊贤》 越王 旧(舊)jiù ⒈陈的,过时的,跟"新"相对~的。~日。守~。~调重弹。〈引〉原来的,从前的~山河。~地重游。~恨新仇。 ⒉老朋友,有交情的人~友。~交。亲戚故~。~雨重逢(旧雨老朋友)。

:谷〈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 域) 同本义 水注豨曰谷。--《尔雅·释水》 无障谷。--《公羊传·僖公三年》 川谷径复。--《楚辞·招魂》 含豨怀谷。--《文选·左思·蜀都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向斜谷;裂谷;山谷;河谷;峡谷;幽谷;谷口(两山之间的入口);谷水(山谷的水) 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 谷(穣)gǔ ⒈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种~。~物。~贵饿农。~贱伤农。 ⒉北方称粟为"谷子"(小米)。 ⒊南方称稻(子)为"谷子"稻~。糯~子。打~机。 ⒋两山之间的夹区或流水道山~∮~。山林川~美。〈喻〉困境进退维~(进或退,都是困境)。 ⒌见yù、lù。榖gǔ榖树,也叫"构"或"楮"。落叶乔木,花淡绿色,果实红色。树皮纤维可以造纸。 谷yù ⒈ 谷gòu 1.小孩。 2.古代楚语谓乳。

:既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jì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蚀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 既xì 1.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没 不领有,不具有,不存在 恐怕没来由走去撞在乱兵之手,死了也没说处。--《二刻拍案惊奇》 又如没谱(没有标准);没根蒂(没有根据);没脚手(没有雨具);没个了局(没有了结;没完没了);没个道理(没有办法);没仁没义(没有一点情义);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没有内患, 引不来外敌);没事(无端;无缘无故);没对(无敌;无与匹敌);没来历(无缘由);没空生有(犹无中生有,凭空胡诌) 不及;不到 没 没有,不曾,未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 没méi ⒈无~粮。他~钱。 ⒉不够,不如这袋米~五十斤。声速~光速快。 ⒊未,不曾他~来。我~去北京,你去过~有?。 没mò ⒈水淹,沉下,潜水沉~。~入水中。~水求之(求找)。 ⒉隐藏,埋藏隐~。埋~。 ⒊高过,盖过积雪~膝。水~头顶。 ⒋将财物扣下~收。抄~。 ⒌消失,灭亡,陷落全军覆~。攻~诸城。 ⒍衰落~落。 ⒎终,尽~世。 ⒏死。 没me 1.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么,那么。 3.后缀。表疑问。 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顿宕。

:新〈动〉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 新,取木也。--《说文》 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 更新,使之新 如何新畬。--《诗·周颂·臣工》 旧染污俗,咸与唯新。--《书·胤征》 又如新民(使民更新);新美(刷新使之美好);新醮(改嫁);新梢(新长出的树梢) 新 〈形〉 初次出现。与旧”相对 于彼新田。--《 新xīn ⒈初出现或初产生的~生。~事物。~技术。 ⒉好的,进步的~风尚。~社会。 ⒊刚有的,还未用过的,跟"旧"相对~钢笔。~事。~方法。 ⒋刚才,最近~来。~近。 ⒌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房。 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⒎

:谷〈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 域) 同本义 水注豨曰谷。--《尔雅·释水》 无障谷。--《公羊传·僖公三年》 川谷径复。--《楚辞·招魂》 含豨怀谷。--《文选·左思·蜀都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向斜谷;裂谷;山谷;河谷;峡谷;幽谷;谷口(两山之间的入口);谷水(山谷的水) 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 谷(穣)gǔ ⒈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种~。~物。~贵饿农。~贱伤农。 ⒉北方称粟为"谷子"(小米)。 ⒊南方称稻(子)为"谷子"稻~。糯~子。打~机。 ⒋两山之间的夹区或流水道山~∮~。山林川~美。〈喻〉困境进退维~(进或退,都是困境)。 ⒌见yù、lù。榖gǔ榖树,也叫"构"或"楮"。落叶乔木,花淡绿色,果实红色。树皮纤维可以造纸。 谷yù ⒈ 谷gòu 1.小孩。 2.古代楚语谓乳。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 登 dēng ①由低处到高处(多指人步行)~山、攀~。 ②刊登;记载~报、~记。 ③(谷物)成熟五谷丰~。 ④踩;踏~在桌上钉画片。 ⑤腿脚向下用力~自行车。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很高水平。也比喻达到极点。造到。 【登基】帝王即位。 【登极】同登基。极北极星,古人认为众星环绕,因此用来比喻王位的至尊。 【登科】古代科举考试应考人被录取。 【登陆舰】运送登陆兵和武器装备到敌岸登陆的军舰。分大型和中型。排水量800-8000吨,航速12-20节,船底平,吃水浅,能在无停靠设备,适于登陆的岸滩登陆。 【登陆舰船】见【两栖舰船】。 【登山运动】攀登山的顶峰的运动。运动员需具坚强的意志、体质和一定的技术,在严寒和缺氧的情况下攀登高山。对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也有一定意义。 【登堂入室】见【升堂入室】。 【登月舱】为运载宇航员离开指令舱到月球表面活动并返回而设计的一种航天器的舱。 登dèng 1.通"凳"。 2.通"墱"。石级。 登dé 1.取得;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