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Y 咏史八首·其一

咏史八首·其一

更新时间:2024-05-20 06:50:46


诗人: 左思
标题: 咏史八首·其一
内容: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翻译: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1、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6-406
2、王祖舜 张惠兰 刘早兴.《咏史八首》读左思.文史月刊,2014(03):68-73
注释:

弱冠¹弄柔翰²,卓荦(luò)³观群书。
¹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²柔翰:毛笔。³荦:同跞。

著论准过秦¹,作赋拟²子虚³
¹过秦:即《过秦论》,汉贾谊所作。²准、拟:以为法则。³子虚:即《子虚赋》,汉司马相如所作。

边城苦鸣镝(dí)¹,羽檄(xí)²飞京都。
¹鸣镝: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这句是说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²檄: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虽非甲胄(zhòu)¹,畴(chóu)²览穰(ráng)(jū)³
¹甲胄士:战士。胄:头盔。²畴昔:往时。³穰苴: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¹,梦想骋(chěng)²良图³
¹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再难使用。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²骋:施。³良图:好的计划。

左眄(miǎn)¹²江湘³,右盻(xì)定羌胡
¹眄:看。²澄:清。³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⁴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盻”。

功成不受爵¹,长揖归田庐²
¹爵:禄位。²田庐:家园。

参考资料:

1、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6-406
2、王祖舜 张惠兰 刘早兴.《咏史八首》读左思.文史月刊,2014(03):68-73
赏析: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班固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司马相如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曹丕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参考资料:

1、穆克宏.《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拼音:

yǒngshǐshǒu ·

zuǒ wèijìn 

ruòguànnòngróuhàn zhuóluòguānqúnshū 
zhùlùnzhǔnguòqín zuò 
biānchéngmíng fēijīng 
suīfēijiǎzhòushì chóulǎnráng 
chángxiàoqīngfēng zhìruòdōng 
qiāndāoguì mèngxiǎngchěngliáng 
zuǒmiǎnchéngjiāngxiāng yòudìngqiāng 
gōngchéngshòujué chángguītián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时期,而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展开阅读全文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兵法》一类的兵书。
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消灭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
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注释
弱冠: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
柔翰:毛笔。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
荦:同跞。卓跞:才能卓越。这句是说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著:一作“着”。过秦:即《过秦论》,汉所作。子虚:即《子虚赋》,汉所作。准、拟:以为法则。
鸣镝(dí敌):响箭,本是匈奴所制造,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
檄(xí习):檄文,用来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所以叫“羽檄”。
胄(zhòu宙):头盔。甲胄士:战士。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
畴昔:往时。穰苴(rǎngjū):春秋时齐国人,善治军。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晋有功,尊为大司马,所以叫“司马穰苴”,曾著《兵法》若干卷。
“长啸”两句:是说放声长啸,其声激扬着清风,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
铅刀贵一割: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之后就很难使用。拿铅刀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
骋:施。良图:好的计划。这句是说还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
盼:看。澄:清。江湘:长江。邰希萱水,是东吴所在,地处东南,所以说“左眄”。羌胡:即少数民族的羌族,在甘肃、青海一带,地在西北,所以说“右盻”。
爵:禄位。田庐:家园。这两句是说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1、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6-406
2、王祖舜 张惠兰 刘早兴.《咏史八首》读左思.文史月刊,2014(03):68-73

鉴赏

  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参考资料:

1、穆克宏.《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意: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说文》 栋桡,本末弱也。--《易·大过》 颉遇王子弱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志弱而事强。--《淮南子·原道》 辅隙者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众散为弱。--《左传·哀公十年》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商君书·错法》 两争曰弱。--《周书·武顺》 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弱ruò ⒈力小,势差,跟"强"相对体~。瘦~。软~。力~。 ⒉不够,差一点儿四分之三~。 ⒊〈古〉年少方~(方正)。 ⒋减少,丧亡又~了一个。 ⒌ ⒍

:冠〈名〉 (会意。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 冠guàn ⒈〈古〉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众~军。产值~全国。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 ⒈帽子衣~整洁。怒发冲~。 ⒉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高起的东西鸡~。花~子。

:弄 long 宫中别道 弄 (会意。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 同本义 弄,玩也。--《说文》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 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汉书·周昌赵尧传》 得鹊子还下弄;神气自若,傍若无人。--《世说新语·简傲》 又如弄丸(古技巧名称。手持多丸,逐一抛出,再次第接住,如此循环不已);玩枪弄棒(弄兵。使枪弄棒之类);弄笔(舞 弄(衖)lòng ⒈〈方〉小巷,胡同~堂。里~。 弄nòng ⒈用手玩,戏耍玩~。戏~。不要~ 火。~得小孩笑了。 ⒉搞,做,办~好。~菜。~假成真。 ⒊耍,炫耀~权。~手段。~巧成拙。舞文~墨。 ⒋搅扰这点小事,已~得大家不安。

:柔 (形声。从木,矛声。本义树木可曲可直) 同本义 柔,木曲直也。--《说文》。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 荏染柔木。--《诗·小雅·小弁》 又如柔木(柔软而又坚韧的木) 柔弱;细嫩 柔,弱也。--《广雅》 爰求柔桑。--《诗·豳风·七月》 薇亦柔止。--《诗·小雅·采微》 柔弱者,生之徒也。--《说苑·敬慎》 柔弱者,道之要也 。--《淮南子·原道》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柔枝嫩叶;柔条(嫩枝);柔红(柔嫩的花);柔莩(幼芽附着的种子薄膜);柔荏 柔róu ⒈软,嫩~软。~枝。 ⒉温和,跟"刚"相对~和。~顺。温~。

:翰 (形声。从羽,倝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 同本义 翰,天鸡,赤羽也。--《说文》 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逸周书·王会》 又如翰音(鸟的叫声上达于天,而鸟仍旧在地。比喻居非其位而声过其实) 长而硬的鸟羽 鸡曰翰音。--《礼记·曲礼》。注犹长也。”按,鸟羽之长而劲者为翰,高飞持之,亦所以卫体。 又如翰毛(羽毛);翰翮(犹羽翼) 长毛 犬色更赤,有长翰。--汉·刘向《列仙传》 故藉翰林以为主人。--《文选·扬雄·长杨赋》。李善注引《说文》曰长 翰hàn ⒈古书上指雉科的锦鸡或山鸡等。 ⒉长而硬的羽毛,〈古〉用来写字。 ⒊毛笔~墨。〈引〉文辞、书信等~藻。文~。华~。瑶~。来~。

:卓 (卓的古字。形声。匕形早声。匕”表示人”。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 同本义 卓,高也。--《说文》 十日卜为卓。--《续汉书·五行志》 如有所立,卓尔。--《论语》 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论衡》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不胶者卓矣。--汉·扬雄《法言》 又如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尔独行(超越众人);卓夺(作出高明的决断);卓殊(卓越,特异);卓逸(卓越超绝) 高远;遥远 卓行殊远而粮不绝。--《汉书·霍去病传》 卓如日月。 卓zhuó ⒈高,高超,不平凡~见。~识。~绝。~著。~越。~有成效。 ⒉〈古〉远~行。 ⒊高且直~立。~尔不群。 卓zhuō 1.高超;超绝。 2.遥远。 3.建立;竖立。 4.停;停留。 5.谓以所执之物竖向叩击。 6.谓一物穿插在另一直立之物上。 7.桌子。今作桌﹑棹。 8.正;当。参 见"卓午"。 9.见"卓勺"。 10.着实,确实。 11.姓。战国楚有卓滑,见《战国策.楚策四》。

:荦 (形声。从牛,劳省声。本义杂色的牛) 同本义 荦,驳牛也。--《说文》 黄白杂谓之驳荦。--《通俗文》 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陆龟蒙《杂讽》 古地名 荦 明显,分明 此其荦荦大者。--《史记·天官书》。索隐事之分明也。” 又如荦然(明显的样子) 荦荦 荦荦大端 荦(犖)luò ⒈杂色的牛。 ⒉

:观 (形声。从见,雚声。本义仔细看) 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观觑( 观(觀)guān ⒈看~看。~赏。登楼~望。袖手旁~。 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世界~。正确的~点。她很乐~。 ⒊看到的景物和景象美~。奇~。 观(觀)guàn ⒈道教的庙宇纯阳~(纯阳传说中的吕洞宾)。 ⒉楼台之类台~。

:群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群,辈也。--《说文》 兽三为群。--《国语·周语》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三百维群。--《诗·小雅·无羊》 大夫不掩群。--《礼记·曲礼》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近者聚而为群。--柳宗元《封建论》 又如群才(有才能的人们);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儿(一群小儿。多用作轻蔑之辞);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也指其他动物相聚而成的集体。又如猪群;马 群(羣)qún ⒈〈古〉指羊群。泛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南沙~岛。三五成~。 ⒉聚集,会合~天下之英杰。 ⒊众,许多~众。~策~力。~威~胆。 ⒋量词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