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D 订鬼

订鬼

更新时间:2024-05-20 16:42:15


诗人: 王充
标题: 订鬼
内容: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两汉·王充《订鬼》
翻译: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在这个世界上,鬼魂的存在并非由已故人的精神构成,而是由人们的思维和想象所塑造的。那鬼是如何诞生的呢?通常是由于疾病。当人生病时,担忧和恐惧会萦绕心头,这种情绪或让他们看到所谓的鬼魂。大凡人们不得病就不害怕。所以得了病卧床不起,就害怕鬼来。害怕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眼睛就会恍恍惚惚地看见所谓的“鬼”。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那么,如何来验证这个观点呢?古书记载:“伯乐学相马,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同样,宋国的庖丁学解牛,三年内未见过一头活牛,看到的都是杀死了的牛的部分。”这两人用心是到了极点啦。当人们陷入杂乱思绪,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人生病看见鬼,就像伯乐看马,庖丁看待牛一样。伯乐、庖丁所看到的并不是马和死牛,由此可知那些病人所看到的鬼实际上并不是鬼。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病人因病而极其难受,浑身疼痛,就说是鬼拿着鞭子、棍子在打他,或者看见鬼手中拿着槌子、锁、绳索,站着守在他旁边。这种现象是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引发了恐惧,导致他们产生荒谬和毫无根据的想法。刚病时心里害怕,就看见鬼来了;当病情加重时,他们可能害怕死亡,就看见鬼在发怒;而由于身体受到疾病折磨,就看见鬼在打他:这一切都是由于混乱的思维和虚构的幻觉,未必是真实存在的。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胡思乱想的结果,有时从眼睛里显露出来,有时从嘴里显露出来,有时从耳朵里显露出来。从眼睛里显露出来,眼睛就会看见它的形体;从耳朵里显露出来,耳朵就听到它的声音;从嘴里显露出来,嘴就说出它的事情。白天就看到鬼出现,夜晚睡觉就在梦中听见鬼声。一个人躺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如果他感到害怕,就会梦见那人按住他的身体而吓哭了。其实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参考资料: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语文社版.九年级语文.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注释: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¹之也,皆人思念存想²之所致也。致之何由³?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rèn),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¹为:变成。²存想:想象。³致之何由:经过什么途径导致鬼的产生。何由,从何处,从什么途径。⁴寝衽:睡在床上。衽,衽席,这里指铺设在床的卧席。⁵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何以效¹之?传²曰:“伯乐学相马,顾玩³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páo)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¹效:验证。²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卷九·精通》。³顾玩:仔细端详。玩,欣赏,玩味。⁴无非马者:没有不是马的。⁵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厨师。丁是人名。⁶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

  病者困剧¹,身体痛,则谓鬼持箠(chuí)、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chuí)锁绳纆(mò)²,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³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¹困剧: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²绳纆:绳索。³妄:荒诞,无根据。

  夫精¹念存想,或泄²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³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¹精:专一,纯正。²泄:显露。³夫:那。⁴据案:按。据,按着。案,现在写作“按”。⁵俱用:全都因为。用,因为。⁶同一实:真相、本质相同。

参考资料: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语文社版.九年级语文.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赏析: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文章用先提出论点,然后再层层论述证明的演绎法,共分四段。

  第一段里,作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鬼的系统看法,并在论述观点时巧妙地插入了一句反问,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得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一种引人注目、振人思维的效果。这段文气犹如江河滔滔而来,让人感觉毫不间断。形成这样的文气,与作者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分不开,如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前一句最后两个字和后句开头两个字的重复,加快了文章内在的节奏韵律。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先秦古籍中的材料,以证明人在高度集中思考时可能出现幻觉,从而增强了他的论证力。作者在一开头用了一句问话,起到了领起下文自成段落的作用。王充引用伯乐学相马,所见都非马,庖丁学解牛,所见都非牛两件事来为证明无鬼服务时,运用了类推的方法,由于作者选择的材料有说服力,其类推出来的结论也使人信服。

  第三段,作者在第二段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一步解释了第一段中关于害怕看到鬼的观点。在具体阐述时,王充使用归纳法,先列出各种现象,然后得出了“妄见”的结论。在这一段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从“病者困剧”到“妄见之也”为一个层次,主要说明一个人为什么在病危时见鬼。从“初疾畏惊”至“见鬼之击”着眼于初病到病重的全过程,经过这一补充,使议论全面。最后两句是一个层次,对前两个层次进行了总结,使得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第四段,作者又从人在无病的情况下为何看到鬼的角度进行了说明。这一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夫精念存想”到“暮卧则梦闻”为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作者利用已有的结论,进行层层推断,得出了白天看到鬼和晚上梦见鬼的新结论,使文章越发深刻,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全面。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从“独卧空室之中”到“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为一个层次,王充不仅使用抽象的推论,还通过生活中人们为何会做恶梦的事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一个层次是从“觉见卧闻”开始,通过逐步推进,得出了精神作用同样能导致看到鬼的新结论。

  由此可见,王充这篇文章说理透辟,步步深入; 每一段都作小结,使论点十分清晰。文章又紧密联系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参考资料:

1、郁贤皓.《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创作背景  在秦汉时代,流行着一些与求仙和鬼神相关的迷信观念,特别是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中。秦始皇和汉武帝曾派遣方士去寻找仙药,希望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同时,西汉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试图将封建皇帝神化,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人民,宣扬了一些迷信思想。他认为,天拥有意志和感知能力,而皇帝则被称为“天子”,代表着天意来统治人民。因此,他认为皇帝的德政会受到天的奖励,带来顺风顺雨;反之,皇帝的不道德行为会招致天灾来惩罚和警告他。然而,在这种时代充斥着鬼神迷信的思想中,王充基于科学知识提出了无神论的观点,坚决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鬼魂的存在并非由已故人的精神构成,而是由人们的思维和想象所塑造的。那鬼是如何诞生的呢?通常是由于疾病。当人生病时,担忧和恐惧会萦绕心头,这种情绪或让他们看到所谓的鬼魂。大凡人们不得病就不害怕。所以得了病卧床不起,就害怕鬼来。害怕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眼睛就会恍恍惚惚地看见所谓的“鬼”。

  那么,如何来验证这个观点呢?古书记载:“伯乐学相马,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同样,宋国的庖丁学解牛,三年内未见过一头活牛,看到的都是杀死了的牛的部分。”这两人用心是到了极点啦。当人们陷入杂乱思绪,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人生病看见鬼,就像伯乐看马,庖丁看待牛一样。伯乐、庖丁所看到的并不是马和死牛,由此可知那些病人所看到的鬼实际上并不是鬼。

  病人因病而极其难受,浑身疼痛,就说是鬼拿着鞭子、棍子在打他,或者看见鬼手中拿着槌子、锁、绳索,站着守在他旁边。这种现象是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引发了恐惧,导致他们产生荒谬和毫无根据的想法。刚病时心里害怕,就看见鬼来了;当病情加重时,他们可能害怕死亡,就看见鬼在发怒;而由于身体受到疾病折磨,就看见鬼在打他:这一切都是由于混乱的思维和虚构的幻觉,未必是真实存在的。

  胡思乱想的结果,有时从眼睛里显露出来,有时从嘴里显露出来,有时从耳朵里显露出来。从眼睛里显露出来,眼睛就会看见它的形体;从耳朵里显露出来,耳朵就听到它的声音;从嘴里显露出来,嘴就说出它的事情。白天就看到鬼出现,夜晚睡觉就在梦中听见鬼声。一个人躺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如果他感到害怕,就会梦见那人按住他的身体而吓哭了。其实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注释
为:变成。
存想:想象。
致之何由:经过什么途径导致鬼的产生。何由,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寝衽:睡在床上。衽(rèn),衽席,这里指铺设在床的卧席。
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效:验证。
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卷九·精通》。
顾玩:仔细端详。玩,欣赏,玩味。
无非马者:没有不是马的。
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páo),厨师。丁是人名。
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
困剧: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
绳纆(mò):绳索。
妄:荒诞,无根据。
精:专一,纯正。
泄:显露。
夫:那。据案:按。据,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俱用:全都因为。用,因为。
同一实:真相、本质相同。

参考资料: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语文社版.九年级语文.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赏析

  文章用先提出论点,然后再层层论述证明的演绎法,共分四段。

  第一段里,作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鬼的系统看法,并在论述观点时巧妙地插入了一句反问,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得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一种引人注目、振人思维的效果。这段文气犹如江河滔滔而来,让人感觉毫不间断。形成这样的文气,与作者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分不开,如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前一句最后两个字和后句开头两个字的重复,加快了文章内在的节奏韵律。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先秦古籍中的材料,以证明人在高度集中思考时可能出现幻觉,从而增强了他的论证力。作者在一开头用了一句问话,起到了领起下文自成段落的作用。引用伯乐学相马,所见都非马,庖丁学解牛,所见都非牛两件事来为证明无鬼服务时,运用了类推的方法,由于作者选择的材料有说服力,其类推出来的结论也使人信服。

  第三段,作者在第二段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一步解释了第一段中关于害怕看到鬼的观点。在具体阐述时,王充使用归纳法,先列出各种现象,然后得出了“妄见”的结论。在这一段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从“病者困剧”到“妄见之也”为一个层次,主要说明一个人为什么在病危时见鬼。从“初疾畏惊”至“见鬼之击”着眼于初病到病重的全过程,经过这一补充,使议论全面。最后两句是一个层次,对前两个层次进行了总结,使得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第四段,作者又从人在无病的情况下为何看到鬼的角度进行了说明。这一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夫精念存想”到“暮卧则梦闻”为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作者利用已有的结论,进行层层推断,得出了白天看到鬼和晚上梦见鬼的新结论,使文章越发深刻,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全面。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从“独卧空室之中”到“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为一个层次,王充不仅使用抽象的推论,还通过生活中人们为何会做恶梦的事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一个层次是从“觉见卧闻”开始,通过逐步推进,得出了精神作用同样能导致看到鬼的新结论。

  由此可见,王充这篇文章说理透辟,步步深入; 每一段都作小结,使论点十分清晰。文章又紧密联系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参考资料:

1、郁贤皓.《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释意: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总共 凡(刦) fán ⒈所有的,总共,总计~是。~事。~六月。 ⒉平常,寻常平~。自命不~。 ⒊大概,大略大~。举~。 ⒋宗教、神话或迷信者称"人世间"~世。仙女下~。神仙都想到~间。 ⒌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4"。 ⒍ 【凡例】在书的正文前面,说明内容和体例的文字。

:天〈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天空 天,至高无上。--《说文》 天,气也。--《论衡·谈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话四则·形天》 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 天tiān ⒈高空~空。满~星。 ⒉高处,顶部~线。~窗。~桥。~头(书页上头的空白部分)。 ⒊最,极~好,就这么办。 ⒋指自然界,生成的~然。~灾。~险。~生的。人定胜~。 ⒌气象~气。~冷。~晴。 ⒍时间,一昼夜,一段时间一~。今~。白~。过几~。 ⒎季节,时节秋~。冷~。三伏~。 ⒏迷信者所谓的"神、佛、仙人或他们的住地"~神、~意、~堂等都是虚构的、没有的。归~(又指死亡)。 ⒐ ⒑ ①世界上。 ②江山。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①单纯直率,不虚伪,无做作。 ②用一般的、简单的事物去推断特殊的、复杂的事物想得~真。 ⒘

:地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杜甫《越女词》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如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间 中间;内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礼记·乐记》 而独閒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閒。--《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唐·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一会儿,顷刻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 间(閒)jiān ⒈夹缝门~窥视。 ⒉当中,两种事物之中或相互的关系中~。两山之~。朋友之~。 ⒊一定的时期、地方或人群等范围时~。午~。地~。大人~。 ⒋房屋,屋子房~。洗澡~。 ⒌量词,多指房屋两~房子。三~店铺。安得广厦千万~。 间(閒)jiàn ⒈空隙工作~隙。 ⒉隔开,不连结~隔。~断。〈引〉断断续续地时时而~进。 ⒊隔阂,疏远亲密无~。〈引〉离间赵王信秦之~。 ⒋更迭寒热~作。 ⒌ ⒍ ⒎

:有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 有yǒu ⒈跟"无"相对。 ①〈表〉所属她~部录像机。 ②〈表〉存在~见解。~希望。~花~草。 ③〈表〉发生和出现他~伤了。情况~了变化。 ④〈表〉估量或比较这只鸡~五斤多。他~你那样高了。 ⑤〈表〉大或多~把年纪。富~成效。~的是(多得很)。 ⒉用于某些动词前面。〈表〉客气~请。~坐。~劳。 ⒊占据占~。孙权据~江东。 ⒋跟"某"、"某些"相近或指一部分~一时期。~人不同意。~的(有些)地方工作未做好。 ⒌〈古〉汉语词头,作助词(无义)~夏。~周。 ⒍ ⒎ ⒏ ⒐ ⒑ ①有条件的,有边际的,可以穷尽的~限公司。 ②不多的,有一定限度的。 ⒒ 有yòu同"又"。还有,再加上三十~六。

:鬼〈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 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鬼,人所归为鬼。--《说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载鬼一车。--《易·睽》 为鬼为蜮。--《诗·小雅·何人斯》 苍颉作书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屈原·国殇》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 鬼guǐ ⒈迷信者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叫"鬼"没有~也没有神。物死不能为~,人死何故独能为~。 ⒉阴险,奸诈,不光明~主意。~ ~祟祟。心怀~胎(〈喻〉不可告人的事)。 ⒊机灵,多指小孩或对小孩的爱称~聪明。乖小~。这孩子~得很。 ⒋对人的蔑视或憎恨烟~。吝啬~。胆小~。吸血~。~子兵。 ⒌糟糕,恶劣遇上了~事情。这个~天气,太热了。 ⒍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非〈动〉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 非 fēi ⒈不, 不是,不对,越出,不合理。跟"是"相对~但。~驴~马。谁是谁~。~法行为。是~不乱,则国家治。 ⒉反对,不以为然~议。~笑(讥笑)。 【非难】责怪,指责。 ⒊跟"不"配用,〈表〉必须,一定(有时也没有"不"字)~学不行。~走不可。他~要去。担此重任,~她莫属。 ⒋指非洲。 ⒌ 【非常】 ①特别的,不寻常的~常事件。~常可靠。 ②很,十分~常认真。~常快乐。 非fěi 1.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