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L 老夫采玉歌

老夫采玉歌

更新时间:2024-05-20 15:25:42


诗人: 李贺
标题: 老夫采玉歌
内容: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唐代·李贺《老夫采玉歌》
翻译: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4-87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8-619
注释:

采玉采玉须水碧¹,琢(zhuó)作步摇²徒好色³
¹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²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³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¹
¹“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

夜雨冈头食蓁(zhēn)¹子,杜鹃口血老夫泪²
¹蓁:同“榛”。榛子可食。²“杜鹃”句: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蓝溪之水厌¹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¹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斜山¹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niǎo)²
¹斜山:陡斜的山坡。²“泉脚”句: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村寒白屋¹念娇婴²,古台石磴(dèng)³悬肠草
¹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²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³石磴:石级;石台阶。⁴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4-87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8-619
赏析: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首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

  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都是衬托“老夫饥寒”的,连水中的龙都已经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的描写:夜雨之中留宿山头,采玉人的寒冷可想而知;以榛子充饥,采玉人的饥饿可想而知。“夜雨冈头食蓁子”这一句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是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

  七、八句写采玉的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的怨恨。“恨溪水”三字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很委婉,对官府的恨含蓄在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的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的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

  早于李贺的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采玉行》,也是取材于蓝溪采玉的民工生活,诗是这样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对比之下,李贺此篇立意更深,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的心理有很细致的刻画。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它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的艺术联想。“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二句,更是超越常情的想象。这些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浪漫情趣,体现了李贺特有的瑰奇艳丽的风格。

  从结构上说,诗一开头就揭露统治阶级强征民工采玉,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语含讥刺。接着写老夫采玉的艰辛,最后写暴风雨中生命危殆的瞬间,他思念儿女的愁苦心情,把诗情推向高潮。这种写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颇见李贺不同凡响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8-1020
创作背景  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以产玉著名,县西三十里有蓝田山,又名玉山,它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但由于山势险峻,开采这种玉石十分困难,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险。《老夫采玉歌》便是以此为背景。参考资料:完善1、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8-102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注释
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
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太平寰宇记》:“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
蓁(zhēn):同“榛”。榛子可食。
“杜鹃”句: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斜山:陡斜的山坡。
“泉脚”句: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
石磴(dèng):石级;石台阶。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4-87
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8-619

赏析

  这了诗是写采玉民工草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了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草了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事草态度,既叹惜人力草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草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

  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草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草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草水气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都是衬托“老夫饥寒”草,连水中草龙都已经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草描写:夜雨之中留宿山头,采玉人草寒冷民想而知;以榛子充饥,采玉人草饥饿民想而知。“夜雨冈头食蓁子”这一句把老夫草悲惨境遇像图画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草艺术概括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是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草凄苦。

  七、八句写采玉草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草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草怨恨。“恨溪水”三字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很委婉,对品府草恨含蓄在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草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草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草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草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草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

  早于草另一位唐代诗人写过一了《采玉行》,也是取材于蓝溪采玉草民工生活,诗是这样草:“品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对比之下,李贺此篇立意更深,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草心理有很细致草刻画。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草作品之一。它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草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草艺术联想。“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二句,更是超越常情草想象。这些诗句渲染了浓郁草感情色彩,增添了诗草浪漫情趣,体现了李贺特有草瑰奇艳丽草风格。

  从结构上说,诗一开头就揭露统治阶级强征民工采玉,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语含讥刺。接着写老夫采玉草艰辛,最后写暴风雨中生命危殆草瞬间,他思念儿女草愁苦心情,把诗情推向高潮。这种写法有震撼人心草力量,给读者以深刻难忘草印象,颇见李贺不同凡响草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8-1020
释意: :采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 采 cǎi ①摘(花、果子)~蘑菇。 ②开采~矿。 ③搜集~样。 ④选取~购。 ③精神;神色神~、兴高、烈。 ④同彩。又见cài。 【采茶扑蝶】钢琴曲。刘福安作曲,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表现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属再现的三段体。 【采茶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艺术风格同花鼓戏、花灯戏相近。 【采访】搜集寻访。多用于新闻活动~老工人、~新闻。 【采风】 ①搜集民歌。 ②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材料。 【采纳】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方案)。 【采石之战】南宋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废帝完颜亮率军攻宋,十一月自西采石杨林渡渡长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北)迎 击,大败金兵。完颜亮因金军内讧被杀,金军撤退。 【采撷】 ①采摘。 ②采集。 【采邑制】始于8世纪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给封臣,封臣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初期采邑不可世袭,后逐渐变为世袭领地。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和 发展,至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除。 采 cài采地,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又见。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 玉yù ⒈一种珍贵的矿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微透明,可雕琢成簪、环等装饰品。〈喻〉洁白、美丽~颜。~龙。~人。 ⒉敬词~体。~照(人像照片)。 ⒊ 、穗可作饲料用。

:采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 采 cǎi ①摘(花、果子)~蘑菇。 ②开采~矿。 ③搜集~样。 ④选取~购。 ③精神;神色神~、兴高、烈。 ④同彩。又见cài。 【采茶扑蝶】钢琴曲。刘福安作曲,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表现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属再现的三段体。 【采茶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艺术风格同花鼓戏、花灯戏相近。 【采访】搜集寻访。多用于新闻活动~老工人、~新闻。 【采风】 ①搜集民歌。 ②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材料。 【采纳】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方案)。 【采石之战】南宋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废帝完颜亮率军攻宋,十一月自西采石杨林渡渡长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北)迎 击,大败金兵。完颜亮因金军内讧被杀,金军撤退。 【采撷】 ①采摘。 ②采集。 【采邑制】始于8世纪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给封臣,封臣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初期采邑不可世袭,后逐渐变为世袭领地。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和 发展,至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除。 采 cài采地,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又见。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 玉yù ⒈一种珍贵的矿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微透明,可雕琢成簪、环等装饰品。〈喻〉洁白、美丽~颜。~龙。~人。 ⒉敬词~体。~照(人像照片)。 ⒊ 、穗可作饲料用。

:须 (本字作须”◇来写成有魀,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头,彡,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鬷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咀。--《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野兽的魀。泛指动、 须xū ⒈ ①须要务~注意、必~努力。 ②姓。 ⒉等待;等到。 ⒊ ①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发、~眉。 ②须子触~、花~。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 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shuǐ 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开~。 ⒉河流汉~。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称隔~相望。~路运输。 ⒋泛指汁液药~。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 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后来转指补贴、汇费贴~。汇~。 ⒎ ⒏ ①静水的平面。 ②达到的程度学识~平。 ⒐ ①以海平面为基点,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 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 ⒑ ⒒

:碧 (形声。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 同本义 碧,石之青美者。--《说文》 高山,其下多青碧。--《山海经·西山经》 又 章峨之山多瑶碧。 昆仑碧树瑶树在其北。--《淮南子·地形》 锡碧金银,众色炫耀。--《汉书·司马相如传》 又如碧卢(像玉的美石);碧箫(用碧玉制的箫);碧玉椽(用碧玉做的椽子) 指代绿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一碧万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碧波(清澄绿色的水波);碧泱泱(水流澄绿深广的样子);碧流(绿水);碧漪(清澈的水波。泛指 碧 bì ①青玉。 ②青绿色蓝天~草。 【碧空】淡蓝色的天空~万里。 【碧落】天空。 【碧血丹心】称颂为正义事业流血牺牲的志士。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琢 zhuo (形声。从玉,豿声。本义雕刻加工玉石) 同本义 琢,治玉也。--《说文》 雕谓之琢。--《尔雅》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毛传玉曰琢,石曰磨。” 又如琢玉(雕刻加工玉石);琢火(琢石冒出火星);琢治(雕琢玉石等);琢克(雕刻);琢雕(雕琢,指雕刻金玉为器)。泛指雕刻加工其他物品 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 撰文时的修改加工,琢磨 良工 琢zuó ⒈ 琢zhuó ⒈雕刻玉石玉不~,不成器。

:作 作坊,手工业工场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作坊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 作zuō作坊,旧指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榨油~。洗染~。酿造~。 作zuò ⒈起,兴起振~。枪声大~。 ⒉做成,成品~成。~品。创~。佳~。名~。 ⒊写,画写~。~词。~论文。~曲。~画。 ⒋举行,进行~演讲。~斗争。 ⒌发生,装做发~。装~。~怪。装腔~势。 ⒍ ⒎ ①功能,使人物发生影响或变化的力量起~用。带头~用。 ②用意,用心另有~用。 ⒏ ①做出成绩,做出供献大有~为。 ②当做她把步行~为强身的一种方法。 ⒐ ⒑ ①做了古人。死了。 ②创始自我~古。 作zuó 1.见"作践"。 2.见"作料"。 3.见"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