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X 溪路

溪路

更新时间:2024-05-07 11:42:37


诗人: 释文珦
标题: 溪路
内容: 溪路六七里,茅茨三两家。断崖悬石髓,古树有松花。绝壑无人处,看云到日斜。过山幽更甚,时复见樵车。
拼音: xī lù liù qī lǐ, máo cí sān liǎng jiā.
溪路六七里,茅茨三两家。
duàn yá xuán shí suǐ, gǔ shù yǒu sōng huā.
断崖悬石髓,古树有松花。
jué hè wú rén chù, kàn yún dào rì xié.
绝壑无人处,看云到日斜。
guò shān yōu gèng shén, shí fù jiàn qiáo chē.
过山幽更甚,时复见樵车。
释意: :溪 (溪本作豨)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 是故溪狭者速涸。--《墨子·亲士》 子越自石溪。--《左传·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司马相如《上林赋》 又如溪步(水涯与渡船处);溪径(小路。引申谓途径) 泛指小河流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 、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经注·沅水》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潇水。--柳宗元《愚溪诗序》 又如溪头(溪边) 没有出口的山沟 溪(豨)xī(又读qī)山里的小河沟。 溪jī 1.见"勃溪"。 2.见"衛溪"。

:路〈名〉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 路lù ⒈道,来往的通道~途。~径。道~。铁~。〈引〉路程八千里~。 ⒉方向,条理,途径出~。思~。活~。忠谏之~。 ⒊方面,地区几~进攻。东~货物。 ⒋种类头~货。大~货。三~货。 ⒌〈古〉车筚~(柴车)。 ⒍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路luò 1.通"落"。以绳周绕。 2.通"乐"。 3.见"路人"。

:六〈数〉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 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易》卦之阴 六liù ⒈数目字五~七。 ⒉旧时乐谱的一个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5"。 六lù ⒈六安县,在安徽省。六合县,在江苏省。

:七〈数〉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 国时秦、韩、魏 七qī数目字~天。~擒~纵。~~事变。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褃,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褃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褃。--《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内,中。与外相反 褃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 里(裡)lǐ ⒈长度单位1公~为1000米,合二市~,即三百丈。 ⒉〈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今指街坊~弄。邻~。 ⒊家乡故~。同~(同乡)。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引〉里面,内部城市~。手掌~。柜子~。 ⒌物体内层,跟"表"、"面"相对~层。~面。袜~儿。被盖~子。表~如一。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那~。哪~?黑夜~。 ①靠左边,靠里的那边。 ②〈方〉内行知识~手。

:茅 (形声。从苃,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同本义 茅,菅也。--《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 藉用白茅。--《易·大过》 昼尔于茅。--《诗·豳风·七月》 祭祀共萧茅。--《周礼·甸师》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诗·小雅·白华》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尔贡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古代卜法之一。琼茅是一种多年生的 茅、茆máo ⒈ ⒉

:茨 (形声。从苃,次声。本义用芦苇、茅草盖屋顶) 同本义 茨,以茅苇盖屋。--《说文》 环堵之室,茨以生草。--《庄子·让王》 茨 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韩非子·五蠹》 又如茨宇(茅屋);茨竹(用茅草和竹子搭盖的房子);茨檐(茅舍,民房) 蒺藜 墙有茨,不可埽也。--《诗·鄘风·墙有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诗·小雅·楚茨》 又如茨门(茅草,芦苇所做的门);茨棘(茅草与荆棘。比喻荒野) 茨 cí ①用茅或苇盖的屋子。 ②蒺藜。 【茨冈人】见【吉卜赛人】。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