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K 客发苕溪

客发苕溪

更新时间:2024-05-20 10:12:55


诗人: 叶燮
标题: 客发苕溪
内容: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清代·叶燮《客发苕溪》
翻译: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游子的归乡之愁好似流水绵绵不尽,河水迅疾让归舟行驶更加容易。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忽然惊讶的听到船窗外传来吴地的语调,故乡的月亮已经照在船头。

注释:

客心¹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¹客心:游子之思。

忽讶¹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¹忽讶:忽然惊讶。

赏析: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但阑入“水”的意象,主要意图还不在此,而在于带出次句。看到次句,读者方才恍悟,“水”字实有所指,不是虚设的譬喻。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急流是因,在前,归舟容易是果,在后,且“容易”按正常语序,又该放在“归帆”之后,修饰后者。可是这里却句法倒装,把“容易”置于最前面,突出了作者最强烈的感受。

  而这句反过来,对上句也起到了定向的作用。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唐彦谦《留别》:“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温庭筠《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叶燮的喻义又是什么?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这一句原作“忽讶推篷吴语是”,今本为叶氏门生沈德潜所改。细细吟味,改句确是胜过原句。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语声送入窗内,作者完全是被动的,意外的味道更其浓厚。复以声律而论,原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正对下句的“仄平仄仄仄平平”;改句变作“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字平仄易位,自拗自救,令人一上口便稍觉惊异,同要表达的意外之感恰相匹配,声、情相得益彰。这句改动,艺术上是绝对站得住的(“船”字重出,强调所写均系船中所感,不是疏忽)。叶燮的推篷闻声当为写实,沈德潜的隔窗闻声则为诗人的加工,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分野所在了。写诗有时候是不可拘泥实情的。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句,“推”、“敲”两字怎生取舍,迟迟未能定夺。倘使一切照实交代,何来犹疑?犹疑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考量,目的都在构造意境而不在还原事实。这件事本身大概也属子虚乌有,但久成美谈,则是因为它确乎道出了一些诗艺的真谛。当然,虚构得有个分寸,它是为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服务的,应该锦上添花,不宜喧宾夺主。若像张枢那样,赋[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末字为求声韵优美,改“深”为“幽”,继又改“幽”为“明”(事见张炎《词源》卷下《音谱》),不悟“明”字与他要表达的深幽之境,意义背道而驰,就不免虚构得失去分寸感,未足效法了。

  回到叶燮这首诗上来。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故乡已经不远。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叶燮论诗,尝指出诗与寻常文字不同,可用以表现“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言乎事,事于何有?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原诗》内篇下)。这句诗无理而有理,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观点。

  统观全诗,逆推其构思过程,实际上后半所写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作者由闻乡音,而觉出舟行之速,于是有了第二句。为什么舟行如此之速呢?水流之急是个“真”的解释,由此推进到一个“美”的解释,那就是客心似水,沛然莫之能御,加快了作者的返程速度,于是有了第一句。诗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在构思之初,此愁已然因故乡在即而消散,所以作者写愁方能写得如此轻盈,也方有余裕在诗艺上从容打磨。

拼音:

sháo

xiè qīngdài 

xīnshuǐshuǐchóu róngguīfānchènliú 
chuánchuāngsòng shānyuèguàchuántóu 

赏析

  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但阑入“水”的意象,主要意图还不在此,而在于带出次句。看到次句,读者方才恍悟,“水”字实有所指,不是虚设的譬喻。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急流是因,在前,归舟容易是果,在后,且“容易”按正常语序,又该放在“归帆”之后,修饰后者。可是这里却句法倒装,把“容易”置于最前面,突出了作者最强烈的感受。

  而这句反过来,对上句也起到了定向的作用。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留别》:“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的喻义又是什么?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这一句原作“忽讶推篷吴语是”,今本为叶氏门生所改。细细吟味,改句确是胜过原句。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语声送入窗内,作者完全是被动的,意外的味道更其浓厚。复以声律而论,原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正对下句的“仄平仄仄仄平平”;改句变作“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字平仄易位,自拗自救,令人一上口便稍觉惊异,同要表达的意外之感恰相匹配,声、情相得益彰。这句改动,艺术上是绝对站得住的(“船”字重出,强调所写均系船中所感,不是疏忽)。叶燮的推篷闻声当为写实,沈德潜的隔窗闻声则为诗人的加工,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分野所在了。写诗有时候是不可拘泥实情的。《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句,“推”、“敲”两字怎生取舍,迟迟未能定夺。倘使一切照实交代,何来犹疑?犹疑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考量,目的都在构造意境而不在还原事实。这件事本身大概也属子虚乌有,但久成美谈,则是因为它确乎道出了一些诗艺的真谛。当然,虚构得有个分寸,它是为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服务的,应该锦上添花,不宜喧宾夺主。若像张枢那样,赋[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末字为求声韵优美,改“深”为“幽”,继又改“幽”为“明”(事见《词源》卷下《音谱》),不悟“明”字与他要表达的深幽之境,意义背道而驰,就不免虚构得失去分寸感,未足效法了。

  回到叶燮这首诗上来。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故乡已经不远。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叶燮论诗,尝指出诗与寻常文字不同,可用以表现“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言乎事,事于何有?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原诗》内篇下)。这句诗无理而有理,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观点。

  统观全诗,逆推其构思过程,实际上后半所写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作者由闻乡音,而觉出舟行之速,于是有了第二句。为什么舟行如此之速呢?水流之急是个“真”的解释,由此推进到一个“美”的解释,那就是客心似水,沛然莫之能御,加快了作者的返程速度,于是有了第一句。诗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在构思之初,此愁已然因故乡在即而消散,所以作者写愁方能写得如此轻盈,也方有余裕在诗艺上从容打磨。

释意: :客〈动〉 (形声。从宀,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客,寄也。--《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唐·李朝威《柳毅传》 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徐光启《甘薯疏序》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白居易《雨夜有念》 又如客边(暂寓别人家里);客纲客纪(经常出门在外者的法度经验);客寄(寄居客地人家) 以客礼相待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又如客帐司(衙门中司接待的官员 客kè ⒈外来的人,请来的人,跟"主"相对~人。宾~。来~。会~。 ⒉〈古〉称寄食于贵族豪门并为他们服务的人门~。食~三千。 ⒊寄居在外的~籍。沿海~商。五载~蜀郡(载年。蜀四川)。 ⒋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服务的对象顾~是上帝。各位乘~。游~甚多。 ⒌为一定的目的奔走,从事其活动的人来了说~。是个侠~。 ⒍ ⒎量词。指按份供给的食品或饮料两~饭。三~饮料。 ⒏ ⒐ ⒑ ⒒ ⒓ ①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观世界。 ②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实际出发,不加个人成见的~观的看。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靋,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胕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心xīn ⒈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脏器~脏。 ⒉习惯上将思想的器官和思念、感情等都说成"心"~思。~情。~得。热~。谈~。开~(欢乐)。用~学习。一~一意。无贪财之~。 ⒊中央,居中的中~∷~∮~。圆~。 ⒋星宿名,也叫"商"。二十八宿之一。 ⒌ ⒍ ⒎ ⒏ ①气量,胸襟。 ②志向,抱负。 ⒐ ①感觉、情绪、思维等活动的总称。 ②人的想法、内心活动情况他的~理状态好吗? ⒑ ①出自内心的,真心实意~腹话。 ②〈喻〉要害,严重~腹之患。 ③〈喻〉亲信的人这人是他的~腹。 ⒒ ⒓ ⒔ ①做了坏事或错事常常惊怕做贼~虚。 ②气馁,缺乏自信。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 如rú ⒈像,相似,同样~像。~此。不动~山。视死~归。~ 火~荼。~出一辙。 ⒉依照,符合,按照~法炮制。~愿以偿。~实汇报。 ⒊及,比得上我不~她。 ⒋超过一年强~一年。 ⒌到,往~京。 ⒍假若,假使~果。假~。~不学习,那有知识。 ⒎词尾。〈表〉情况恰~其分。空空~也。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李四光、竺可祯、林巧稚等。 ⒐ ⒑ ①符合心意称心~意。 ②器物名。供指划或观赏用竹~意。玉~意。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 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shuǐ 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开~。 ⒉河流汉~。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称隔~相望。~路运输。 ⒋泛指汁液药~。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 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后来转指补贴、汇费贴~。汇~。 ⒎ ⒏ ①静水的平面。 ②达到的程度学识~平。 ⒐ ①以海平面为基点,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 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 ⒑ ⒒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 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shuǐ 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开~。 ⒉河流汉~。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称隔~相望。~路运输。 ⒋泛指汁液药~。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 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后来转指补贴、汇费贴~。汇~。 ⒎ ⒏ ①静水的平面。 ②达到的程度学识~平。 ⒐ ①以海平面为基点,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 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 ⒑ ⒒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 如rú ⒈像,相似,同样~像。~此。不动~山。视死~归。~ 火~荼。~出一辙。 ⒉依照,符合,按照~法炮制。~愿以偿。~实汇报。 ⒊及,比得上我不~她。 ⒋超过一年强~一年。 ⒌到,往~京。 ⒍假若,假使~果。假~。~不学习,那有知识。 ⒎词尾。〈表〉情况恰~其分。空空~也。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李四光、竺可祯、林巧稚等。 ⒐ ⒑ ①符合心意称心~意。 ②器物名。供指划或观赏用竹~意。玉~意。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愁,忧也。--《说文》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礼记·哀公问》 见善愀然。--《荀子·脩身》 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辛弃疾《菩萨蛮》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又如不愁吃,不愁穿;愁坐(含忧默坐);愁思(忧愁的心绪);愁绝(忧愁到极点);愁怀勃勃(心中有万端愁绪;非常忧戚 愁 chóu ①忧虑发~、这事真~死人了。 【愁肠百结】形容极度忧愁。 【愁眉锁眼】形容十分忧愁、苦恼的样子。 【愁绪】忧愁的情绪不觉一股、涌上心头。 【愁云惨淡】见【愁云惨雾】。 【愁云惨雾】形容令人忧愁的凄惨景象。又作愁云惨淡、云愁雾惨。 愁chóu ⒈忧虑忧~。发~。莫~。无忧无~。 ⒉形容景象惨淡、凄惨~雾。~云。 愁qiǎo 1.容色改变貌。 愁jiū 1.敛束。 2.聚敛。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容,盛也。--《说文》 君子以容民畜众。--《易·师》 言宽大包容。--《汉书·五行志》 故曰心容。--《荀子·解蔽》 广则容奸。--《史记·乐书》 可容一人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宽容 则今高爵 容róng ⒈盛,包含~器。~纳。~量。内~。 ⒉原谅,对人度量大~忍。宽~。 ⒊让,允许~人说话。~许他去干。 ⒋相貌,仪表,姿态~貌。仪~。姿~。 ⒌或许,可能~或有之。~有阴谋。 ⒍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样子市~。阵~。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 易yì ⒈好办,不费力容~。~如反掌。明白~知。简便~行。 ⒉平和平~近民。 ⒊改变,变换移风~俗。 ⒋换,交易以物~物。国际贸~。 ⒌轻视高祖(刘邦)为亭长,素~诸吏(素向来)。 ⒍治,整治~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