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W 文王之囿

文王之囿

更新时间:2024-05-20 01:00:53


诗人: 孟子
标题: 文王之囿
内容: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先秦·孟子《文王之囿》
翻译: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齐宣王问道:“(我听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曰:“若是其大乎!”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注释: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¹?”
  ¹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孟子对曰:“于传(zhuàn)¹有之。”
  ¹传:记载史实的古书。

  曰:“若是其大乎¹!”
  ¹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chú)(ráo)¹往焉,雉(zhì)兔者²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³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mí)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jǐng)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¹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²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³宜:应该。⁴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⁵大禁:重大的禁令。⁶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⁷麋: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⁸为阱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问道:“(我听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注释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0—289年),名轲,邹国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王,指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刍荛(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宜:应该。
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
大禁:重大的禁令。
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
麋(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为阱(jǐng)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释意: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齬,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 齐(齬)qí ⒈一致,不乱,一同,等同~心。整~。一~。百花~放。水深~腰。 ⒉全,完全~全。人到~了。 ⒊治理~家。~民。 ⒋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在今山东东北及河北东南一带。 ⒌朝代名 ①南朝之一,又称"南齐",公元479-502年。第一代君主是萧道成。 ②北朝之一,又称"北齐",公元550-577年。第一代君主是高洋。 齐jī 1.通"跻"。升;登。 2.通"齑"。指用酱拌和切碎的菜和肉。泛指酱菜或腌菜。 齐zhāi 1.庄重;严肃恭敬。 2.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 3.古人祭祀或典礼所居的宫室,所用的器物。参见"齐宫"﹑"齐服"﹑"齐牛"。 齐jì 1.后作"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 2.泛指药料。 3.后作"剂"。调剂;调和。 4.后作"剂"。酌量。 5.后作"剂"。分量。 6.后作"剂"。量词 。多用以计量药物。 7.后作"剂"。指调味品。 8.后作"剂"。差别。 9.带糟的浊酒。 10.引申指酿造。 11.合金。 12.界限。 13.指极限。 14.限制;局限。 15.通"济"。成功;成熟。 16.通"济"。助长;辅助。 17.通"济"。止息;平定。 18.通"济"∶;顺利。 19.通"齮"。疾。敏捷;快速。参见"齐给"﹑"齐疾"。 20.通"齮 "。疾。明智。参见"齐圣"。 21.通"齮"。疾。辨明。《易.系辞上》"齐小大者存乎卦。"韩康伯注"齐,犹言辩也。"一说,齐,列,序列。见清愈樾《诸子平议.周易二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齐zī 1.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 2.泛指长衣的下摆。 3.谓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 4.引申指丧服。参见"齐衰"﹑"齐斩"。 5.通"资"。财物。 6.通"资"。见"齐 斧"。 7.通"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8.通"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jiǎn 1.通"剪"。修剪;截断。 2.通"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

:宣 (形声。从宀,亘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宣,天子宣室也。--《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 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 受釐坐宣室。--《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帝王的诏书 黄宣去把团营押。--汤显祖《紫钗记》 宣纸的简称 尝至琉璃厂购玉版宣,以瓜子金抵其值。 宣xuān ⒈发表,公开~言。~告。~布。秘而不~。 ⒉疏通,泄漏~泄。 ⒊发扬,广泛传播正直宜~(宜应该)。大肆~扬。普遍~传。 ⒋通,畅达政之不~,民之不宁。

:王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 ”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wáng ⒈国君国~。帝~。  ⒉〈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 ⒊大~父~母(祖父祖母)。 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子~。百花之~。 王wàng〈古〉统治,做君主,统一天下~此大邦。自立为~。以德行仁者~。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问wèn ⒈不知的或不明白的请人解答请~。询~。去~明白。 ⒉审讯,查究,惩办~案。~罪。胁从不~。 ⒊管,追究,考察,干预过~。这件事你要亲自去~。 ⒋安慰,慰劳~候。慰~。 ⒌ ⒍ 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②需要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之事遗留~题。 ③关键或重要之点~题所在。 ④事故或意外那辆汽车出~题了。

:曰〈动〉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本义说,说道) 同本义 曰,言也。--《广雅》 子曰何其。--《诗·魏风·园有桃》 女曰鸡鸣。--《诗·郑风·女曰鸡鸣》 子曰。--《论语·学而》。皇疏发语之端也。” 曰有大艰于西土。--《书·大诰》 曰师曰弟子云者。--唐·韩愈《师说》 若业为吾所有…曰姑俟异日观。--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子曰;国人皆曰可杀 叫做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明·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 曰yuē ⒈说孔子~。 ⒉叫做名~农民夜校。 ⒊文言句首、句中语气词~归~归。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 文wén ⒈事物的纹理或形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水~。天~。蝮蛇多~。 ⒉刺画花纹~身。 ⒊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甲骨~。 ⒋掩饰~饰。~过饰非。 ⒌温和,柔和,不猛烈~雅。~ 火。~绉绉。 ⒍外表,容态~质彬彬。 ⒎华美~采。 ⒏非军事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职。~事。~人。能~能武。 ⒐旧时指礼乐典章制度虚~。繁~缛节。 ⒑量词。旧时铜钱一枚称一文。〈引〉金钱一~不值(毫无价值)。 ⒒ ⒓ 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章灿烂华丽。 ②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也省称"文"一篇好~章。作~。论~。散~。小品~。 ③指暗中含有的意思这件事还大有~章。 ⒔ ⒕ ⒖ ⒗ ①通常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化。 ③指语文、艺术、教育、科学等知识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化程度。 ⒘ ⒙ ①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跟"野蛮"相对物质~明。精神~明。中国是人类古代~明发源地之一。 ②旧指二十世纪初期从西方国家传来的习俗和事物~明戏。~明棍。

:王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 ”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wáng ⒈国君国~。帝~。  ⒉〈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 ⒊大~父~母(祖父祖母)。 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子~。百花之~。 王wàng〈古〉统治,做君主,统一天下~此大邦。自立为~。以德行仁者~。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