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F 法乐辞 其六

法乐辞 其六

更新时间:2024-05-20 05:01:24


诗人: 王融
标题: 法乐辞 其六
内容: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慈爱徒相思,闺中空怨慕。夙隶乖往途,骏足独归路。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南北朝·王融《法乐辞 其六》
释意: :飞 (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同本义 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易·小过》 明珠弹于飞肉。--《太玄·唐》。注飞肉,禽鸟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鸟倦飞而知还。--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飞凫(飞翔的凫鸟);飞翰(飞翔的小鸟);飞鸿(飞翔中的鸿雁) 泛指飞翔 飞龙在天。--《易·乾》 彗孛飞流。--《汉书·天文志》。注绝迹而去也。” 又如飞虫 飞(飛) fēi ⒈鸟类或虫类等利用翅膀在空中活动小鸟群~。~蛾←蝶~。〈引〉物体在空中飘扬或行动,又指这些物体彩云~。大雪纷~。~砂走石。火箭起~。~行物。宇宙~船 。 ⒉快,极其迅速~步。~报。~舟。~腾。~跃。 ⒊极,非常这把剑~快。 ⒋形容高悬在空中的~桥。 ⒌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蜚)语。 ⒍意外的~祸。

:策 (形声。从竹,朿)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 策 cè ①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②古代考试文体,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提问,由应试者对答对~。 ③我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跟筹相似。 ④计谋办法计~、献计献~。 ⑤古代赶马用的鞭子。 ⑥用鞭子赶马鞭~、~马疾驰。 ⑦姓。 【策动】谋划动员。 【策动力】〈理〉物体做受迫振动所受的周期性的外力。 【策反】深入敌对一方内部,秘密进行鼓动,使之倒戈。 【策励】督促激励在工作中不断、自己。 【策马】用鞭子赶马。特指(骑在马上)用鞭子驱马前进。 【策士】封建时代投靠君主或公卿为其出谋划策的人◇来泛指有计谋的人。 【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发动、兴起的地方金田村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 辞 cí ①优美的语言;言词~藻、修~。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赋、楚~。 ③古体诗的一种《木兰~》。 ④告别;告辞~行。 ⑤辞职。 ⑥辞退解雇。 ⑦躲避;推托推~、不~劳苦。 【辞呈】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 【辞赋】文体名称『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指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又较多运用散 文手法,与辞已不相同。 【辞格】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如比喻、借代。又称修辞格。 【辞海】 ①书名。陆费逵等编。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为综合性大型词典。收单字13000多,词语77000条左右,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通称旧辞海。 ②书名。辞海编辑委员会编。1965年出版未定稿,1979年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以及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通称新辞海。1989年修订后再版。 【辞令】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善于~。又作词令。 【辞书】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源】 ①书名。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通称旧辞源。 ②书名。1979年出版。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内容以旧有辞书 、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通称新辞源。 【辞藻】见【词藻】。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閠,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房屋、围墙、车船 门(閠)mén ⒈建筑物的进出口,设在进出口能开关的装置,泛指进出口前~。城~。洞~。飞机~。 ⒉形状或作用像门的炉~。球~。电~。 ⒊诀窍,途径,方法窍~。入~。找~路。 ⒋家,家族一~大小。双喜临~。灭~之祸。 ⒌宗教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佛~。左道旁~(指不是正经的东西)。 ⒍分类~类。分~别类。 ⒎跟师傅有关的~徒。同~(师兄弟)。 ⒏量词三~大炮。四~课程。 ⒐

:端 (形声。从立,聑声。本义站得直)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靋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贾谊《治安策》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 端 duān ①〈古〉一种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②事物的一头笔~、末~。 ③(事情的)开头开~。 ④项目不只一~。 ⑤端正~坐。 ⑥双手平举着拿~茶。 ⑦姓。 【端的】 ①果然;确实。 ②究竟。 ③事情的经过;底细。 【端点】〈数〉射线开始一端的点叫做射线的端点;线段的两端的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端方】端庄;正派。 【端倪】 ①事情的眉目、头绪。 ②边际。 【端详】 ①详情听~。 ②端庄安祥举止~。 ③仔细地看~了好久。 【端绪】头绪。 【端庄】(举止神情)端正庄重。 端zhuān 1.专一;专门。参见"端意"。 2.专擅。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 ;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 仪(儀)yí ⒈容貌,举止~容。~态。~表。 ⒉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式。司~。 ⒊礼物贺~。谢~。 ⒋准则,法度~则。 ⒌指仪器,供测绘、实验等用的有一定准则的用具经纬~。浑天~。地震~。教学~器。 ⒍〈古〉通"宜"。应该。

:偃 (形声。从人,匽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鉯。--《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通匽”。停止;停息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偃yǎn ⒈仰卧~在床。〈引〉向后倒,跟仆相对~跌于地。泛指倒下~旗息鼓。 ⒉停止,停息~武修文。~息争斗。

:郊〈名〉 (形声。从邑,交声。从邑”,表示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本义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 郊区 郊,距国百里为郊。--《说文》。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 适彼乐郊。--《诗·魏风·硕鼠》 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洒江郊。--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始知郊田。--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邑外谓之郊。--《尔雅·释地》 郊二旬。--《周礼·质人》。注远郊也。” 至于郊。--《仪礼·觐礼》。注谓近郊。” 又如郊祀(古时帝 郊jiāo城外,市区外东~。~区。出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