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X 雪中望岱岳

雪中望岱岳

更新时间:2024-05-17 17:38:11


诗人: 施闰章
标题: 雪中望岱岳
内容: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清代·施闰章《雪中望岱岳》
翻译: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而泰山的玉皇顶还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结成冰,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古诗观止18·清诗词观止(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81
注释:

碧海烟归尽¹,晴峰²雪半残。
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¹“碧海”句:此句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²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冰泉悬众壑(hè),云路郁(yù)千盘。

影落¹齐燕²白,光连天地寒。
¹影落:指雪花飘落。²齐燕:指河北、山东一带。

秦碑¹凌绝壁,杖策²好谁看?
¹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²杖策:拄杖。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古诗观止18·清诗词观止(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81
赏析: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这首诗的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联是诗人面对如此壮观景致发出的感叹。此诗与杜甫《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全诗意境之寥阔,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甫《望岳》。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采用对偶句式,写远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实为“碧海青天”之意;“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然后再写以“碧海青天”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耀眼;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诗人“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其中自有诗人为此奇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观,而非单纯写雪。此联则纯是写雪景。诗人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因为此时天已“晴”);“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迹,而“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此时诗人遥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诗人设问句抒发此意,其中流露出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这首诗,处处从大处着笔,无论是“晴峰”“冰泉”“云路”乃至“光”“影”,都给人以巨大之感,全诗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众多咏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麻守中等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262
创作背景  泰山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唐代杜甫曾有绝唱《望岳》,描写的是泰山“齐鲁青未了”的夏秋之景,抒发的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胜概。历代诗人留下不少歌咏它的名篇,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此诗作于顺治十五年(1676年)施闰章督学山东经过泰山时。 参考资料:完善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2、麻守中等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26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而泰山的玉皇顶的有一半被积雪所覆盖。
重重山峦之中,奔流直下的山泉凝结成冰,倒挂在山崖之上,回环的道路直上云霄。
泰山巨大的投影落在齐、燕广大的地域上,积雪的反光与天光连成一片,使天地一片冰沁。
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

注释
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
“碧海”句:此句源于《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
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
影落:指雪花飘落。燕齐:指河北、山东一带。
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杖策:拄杖。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古诗观止18·清诗词观止(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81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尾联是诗人面对如此壮观景致发出的感叹。此诗与《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全诗意境之寥阔,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甫《望岳》。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采用对偶句式,写远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实为“碧海青天”之意;“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然后再写以“碧海青天”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耀眼;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诗人“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其中自有诗人为此奇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观,而非单纯写雪。此联则纯是写雪景。诗人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因为此时天已“晴”);“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乃泰山一古迹,而“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此时诗人遥想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诗人设问句抒发此意,其中流露出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这首诗,处处从大处着笔,无论是“晴峰”“冰泉”“云路”乃至“光”“影”,都给人以巨大之感,全诗成功地展示了泰山的雄姿,在众多咏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673
2、麻守中等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262
释意: :碧 (形声。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 同本义 碧,石之青美者。--《说文》 高山,其下多青碧。--《山海经·西山经》 又 章峨之山多瑶碧。 昆仑碧树瑶树在其北。--《淮南子·地形》 锡碧金银,众色炫耀。--《汉书·司马相如传》 又如碧卢(像玉的美石);碧箫(用碧玉制的箫);碧玉椽(用碧玉做的椽子) 指代绿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一碧万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碧波(清澄绿色的水波);碧泱泱(水流澄绿深广的样子);碧流(绿水);碧漪(清澈的水波。泛指 碧 bì ①青玉。 ②青绿色蓝天~草。 【碧空】淡蓝色的天空~万里。 【碧落】天空。 【碧血丹心】称颂为正义事业流血牺牲的志士。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海〈名〉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海 海hǎi ⒈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东~。渤~。地中~。 ⒉大湖或大池的名称青~。洱~。中南~。 ⒊巨大的~盆。~量。夸~口。 ⒋众多的林~。文~。会~。人山人~。 ⒌容量大的器皿~坛。墨~。 ⒍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火壮则煙微。--陆机《连珠》 煙炎之毁熸。--《后汉书·蔡邕传》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 烟焰迷漫。--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扑口鼻。--明·刘基《卖柑者言》 烟炎张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烟焰雾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烟火邻居(指紧邻);烟扛扛(形容烟雾腾腾的样子);烟爨(炊烟);烟蓬(小火轮客舱顶上的散座);烟祀(香烟与祭祀。 烟(煙、 ⒌ ⒍菸)yān ⒈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雾。煤~。油~儿。 ⒉像烟的~霞痼疾。~云过眼。 ⒊烟气刺激(眼、鼻)~眼难睁。~得咳嗽。 ⒋烟气中含碳的细颗粒,在其它物体上凝结成的黑灰松~灰。锅~子。 ⒌烟草,一年生草本,叶大有茸毛,是制香烟的原料,也可作杀虫剂。简称"烟"~叶。烤~。 ⒍烟草制成品香~〉~。吸~短寿。吸~者易患癌症。 ⒎特指鸦片大~。禁~。严惩贩卖~土。 ⒏ ⒐ ①道教指熟食不食人间~火(现今〈喻〉脱离现实)。 ②在火药中搀入锶、钡、镁等金属盐类制成的产品,燃烧时发出灿烂的火花、景物,又称"焰火",供观赏放~火。观看~火。 烟yīn 1.通"禋"。参见"烟祀"。 2.通"堙"。填塞。参见"烟资"。 3.见"烟煴"。 烟yū 1.枯萎。参见"烟邑"。

:归 (会意。从止,从媎省。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 归(歸)guī ⒈回,返,回到~家团聚。~国华侨。回~祖国。〈引〉还给~还。物~原主。 ⒉趋向同~殊途。四海~心。 ⒊由,属于这件事~她办。 ⒋聚拢,并入~档。~并。颗粒~仓。 ⒌依附,附属~附。~属。 ⒍顺服,反正~顺。弃邪~正。 ⒎结局,结论~宿。~结。 ⒏除,珠算中一位数的除法三~。七~。 ⒐〈古〉指女子出嫁之子于~(之子这个女子)。 归kuì 1.通"馈"。赠送。 2.通"愧"。惭愧。

:尽〈副〉 (尽为儘”和眒”的简化字) 尽量,尽可能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老是;总 尽 〈动〉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让先 任凭,纵使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尽(俠、儘)jǐn ⒈力所能及的限度~力。~量。 ⒉放在最先住房先~着分给教师。 ⒊任凭~你挑选。 ⒋极,最~前头。~下面。~先考虑。 ⒌老是,只管这几天~是晴天。 ⒍ ①纵然,即使~管如此。 ②只管,不必考虑的你~管放心。 尽(眒)jìn ⒈完无穷无~。取之不~。 ⒉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竭力。~力而为。~职~责。~情欢唱。各~所能。 ⒊达到顶点已到~头。~善~美。 ⒋都,全部~人皆知。满城~带黄金甲。 ⒌ ⒍见jǐn。

:晴 (形声。从日,青声。青古指蓝色,也有表意作用。《说文》作夝”。意思是夜间(夕)雨止,出现星星。本义雨止无云,天气晴朗) 同本义 夝,雨而夜除星见也。从夕,生声。夜曰夕生。--《说文》 夝,雨止无云也。--《苍颉篇》 天,夝而见景星。--《汉书·天文志》 微雨新晴,六合清朗。--潘岳《闲居赋》 晴川历历汉阳树。--唐·崔颢《黄鹤楼》诗 冬夏晴雨。--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为晴雪所洗。--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放晴(阴雨后转晴);晴川(晴天下的江面);晴日( 晴qíng天空无云或云量很少,跟"阴"相对~天。雨过天~。

:峰 (形声。从山,峯声。本义山顶) 同本义 峯,山聑也。--《说文新附》 夹岸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高峰;孤峰;峰岫,峰朵,峰头;峰腹(山峰中部) 最高点;顶点 拔地而起的高山 突起 峰(峯) fēng ⒈高而尖的山头山~。高~。珠穆朗玛~。 ⒉像山峰的东西驼~。 ⒊〈喻〉最高的境界顶~。登~造极。

:雪 (会意。从雨,从彗,彗省声。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 同本义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春洩气为雨,雨凝为雪。--谢惠莲《雪赋》题注引《五经通训》 平地尺为大雪。--《左传·隐公九年》 麻衣如雪。--《诗·曹风·蜉虫游》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杜甫《北征》诗 又如雪案萤窗(比喻勤学苦读);雪里鸿(即雪泥鸿爪);雪浪纸(一种有波浪形暗纹的宣纸) 雪 借喻 雪xuě ⒈从天上落下的白色结晶物,它是高空水汽在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兆丰年。万里~飘。 ⒉揩,拭,洗刷~耻。~恨。 ⒊颜色或光泽像雪的~白。~亮。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中 部分的,不完全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