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Z 杂诗

杂诗

更新时间:2024-06-03 04:50:22


诗人: 王夫之
标题: 杂诗
内容: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明代·王夫之《杂诗》
翻译: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注释:

悲风动中夜,边马¹(sī)且惊。
¹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壮士匣(xiá)中刀¹,犹作风雨鸣。
¹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飞将不见期¹,萧条阴北征。
¹期:期会,知遇,重视。

关河空杳(yǎo)(ǎi)¹,烟草转纵横。
¹杳霭: 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赏析: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这首五言古诗是《杂诗四首》中的第四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军进入湘中,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兵败后,南走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桂王政权,次年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职务。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对此极为愤慨,曾上书劾奏王化澄党争误国,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机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王夫之辗转逃回家乡。这首诗大约写于1648—1650年之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注释
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匣中刀: 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期:期会,知遇,重视。
杳(yao咬) 霭: 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赏析

  它触物起兴,发于性情,以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开为,写所闻所曰、所感、所思,抒发了奔走国事、以恢复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的热望、悲愤、忧虑与思考。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听觉形象,后面八句中视觉形象与诗人议论各占四句,但彩者交错。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曰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曰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 全诗有强烈的动作性,诗中的 “动”、“嘶”、“鸣”、“阻”、“转”、“视”、“释”、“慰”等词语,表现了依次出现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对诗人心灵的震撼,显得深沉有力。

  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有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思考与识曰。古人常说史学家要有“才、学、识”,诗人何尝不如此?这首诗中“飞将不曰期,萧条阻北征”就是诗人对南明王朝权臣党争误国的谴责。广大人民当中,卫国的人才,如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多得很,但高踞上位的主政的权臣不任用人才,忙于党争内耗,自毁长城。后人咏南明灭亡的诗曰:“黄河滚滚接长江,天堑何尝利福王,太息党人碑百尺,替他胡马造桥梁。”(田汉) 党争不止,国忧难释。这才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这就是造成全诗风格情调沉郁、悲壮、苍凉的根源。

释意: :悲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同本义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 悲 bēi ①哀伤~哀、~喜交集。 ②怜悯慈~。 【悲惨世界】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写失业者冉阿让受主教感化而成为市长的故事,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怆】悲伤曲调~低沉。 【悲悼】悲伤悼念。 【悲愤填膺】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膺胸。 【悲欢离合】悲哀和欢乐,别离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心情人有~。 【悲剧】 ①戏剧类别之一,以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②比喻不幸的遭遇。 【悲苦】悲哀痛苦。 【悲戚】悲痛哀伤。 【悲切】悲痛;悲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天悯人】对社会腐败和人民疾苦感到悲愤不平。 【悲恸】极其悲哀伤心~欲绝。 【悲喜交集】见【悲喜交加】。 【悲喜交加】悲痛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又作悲喜交集。 【悲喜剧】戏剧类别之一。兼有悲剧、喜剧因素。多指结局圆满的戏剧。通常在轻松的喜剧形式下展示深刻的悲剧性内容。 【悲辛】悲痛辛酸。 【悲咽】悲哀哽咽。 【悲壮】(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

:中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同本义 中,和也。--《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 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又如人中(人 中zhòng ⒈符合,适合,正着,正对上~意。圆者~规,方者~矩。正~下怀。打~目标。百发百~。 ⒉感受,受到,遭到~暑。~风。~毒。~弹。恶语~伤。 ⒊ 中zhōng ⒈里,内,一定范围内室~。水~。草~。空~。国~。学校~。宇宙~。 ⒉跟"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位置~点。~段。~流砥柱。 ⒊性质、等级、高低等在两者之间的~间。~等。~学生。~流货物。 ⒋〈表〉正在进行在讨论~。在设计~。 ⒌适合于,有能力~看。~听。~用。 ⒍中国的简称~文。~医~药。 ⒎半~夜。 ⒏〈方〉成,行,好~不~?~。 ⒐ ①中心地区。 ②特指国家政权、党派、团体等的最高领导机构~央文件。 ⒑ ①四方的中间点或部分圆的~心。广场~心。 ②处在主要地位的~心人物。~心工作。 ③在某个方面占重要位置的地方政治~心。商贸~心。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夜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同本义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说文》 夜,暮也。--《广雅》 夜呼旦。--《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 辛卯夜,恒星不见。--《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夜者阴。--《周髀算经》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卫风·氓》 昨夜见军帖。--《乐府诗集·木兰诗》 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夜游子(爱在晚上游荡的人);夜里个(昨天);夜合钱(妓女接客所收的报酬);夜行人(夜间秘密行事的人,如盗贼 夜(亱)yè ⒈由天黑到天明的一段时间,跟"昼"、"日"相对~间。昼~操劳。~以继日。 ⒉

:边 (形声。从辵,舩声。本义山崖的边缘) 同本义 边,行垂崖也。--《说文》 边,垂也。--《尔雅》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唐·李白《荆州歌》 又如崖边;岸边;水池边;边侧(边沿,旁侧);边涯(边际;边缘) 边境 其在边邑。--《礼记·玉藻》。注九洲之外。” 顿颡于边。--《国语·吴语》。注边,边境也。” 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五大一种大人物。)--《左传·昭公十一年》 思念北边之末安。--《盐铁论·利议》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诗 边 biān ①物体周围的部分海~。 ②界限~界、~防。 ③表示地位、方向东~、上~。 ④两个边连用,表示动作同时进行~学~用。 ⑤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角形的线段。 ⑥姓。 【边鄙】边远的地方。 【边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 【边边边定理】有3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边陲】边境;边疆西北~。 【边关】边境上的关口。 【边角边定理】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边款】刻于印侧的题记。包括年、月,名款、诗文、图案等。 【边塞】边境的要塞。 【边饰纹样】装饰于器物边缘的纹样。在服装、书籍封面和商品包装上常应用这种装饰。又称边缘纹样。民间称花边。 【边心距】正多边形的中心到它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的边心距等于正多边形的内切圆半径r。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如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又称陆缘海。 【边缘科学】 ①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新兴学科。 ②专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生学科。又叫交叉科学、跨学科科学。 【边缘纹样】见【边饰纹样】。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动物,由于某种程度上种类的混杂,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较相邻生物群落丰富。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 的绳子);马褐(马 马(駌)mǎ ⒈家畜。耳小直立,面长,颈上缘有鬃,尾巴有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等。皮可制革。 ⒉通"码"筹~。 ⒊同类中比较大的~蜂(比蜜蜂大)。~勺(大勺)。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了。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嘶 (形声。从口,斯声。本义声音沙哑) 同本义 莽为人,…露眼赤睛,大声而嘶。--《汉书·王莽传》 又如嘶嚷(吵闹);嘶嗄(沙哑);嘶喝(声音沙哑无力);嘶竭(沙哑得发不出声);嘶丑(沙哑粗浊);嘶涩(沙哑干涩);声嘶力竭 虫鸟声凄切幽咽的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唐·元稹《哭子》 又如嘶嗌(凄切幽咽);嘶啭(凄凉宛转) 嘶 牲畜鸣叫。亦特指马发出高而拖长的、典型的鸣叫声 嘶,马鸣也。--《玉篇》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嘶风(马迎风嘶叫); 嘶sī ⒈声音哑~哑。声~力竭。 ⒉马叫马~山谷响。 ⒊虫、鸟的鸣叫声蝉~。

:且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且 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将要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且jū ⒈〈古〉文言语气词。相当于"啊"匪我思~(不是我想念的啊)。 ⒉见qiě。 且qiě ⒈连词。〈表〉进一层~说。而~。并~。况~。既多~好。 ⒉副词。〈表〉暂时~慢。暂~。姑~。 ⒊连词。尚,还死~不怕,何惧困难。 ⒋副词。将,快年~八十。 ⒌〈表〉两者同时并进~看~走。~想~做。~战~退。 ⒍〈表〉经久这种鞋~穿啦。 且cú 1.通"徂"。(1)往。《诗.郑风.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陆德明释文"且音徂,往也。"(2)犹存,思念。《诗.郑风.出其东门》"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陆德明释文"且音徂,《爾雅》云存也。"一说为语助词。见朱熹集传。 2.通"粗"。见"且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