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H 和靳天章彭城怀古

和靳天章彭城怀古

更新时间:2024-06-03 06:29:01


诗人: 王翰
标题: 和靳天章彭城怀古
内容: 戏马台前拥旆旌,三齐才破到彭城。项王帐底犹虞舞,汉祖军中尽楚声。百二山河功自弃,八千子弟势都倾。月明閒却乌江渡,长使英雄恨不平。——唐代·王翰《和靳天章彭城怀古》
释意: :戏 (形声。从戈。虚声。本义一种兵器) 同本义 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 兵罢戏。--《史记·高帝纪》。正义大旗也。” 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注大将之旗。” 侧翼 戏,三军之偏也。--《说文》。段玉裁注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 指歌舞杂技等的表演 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宋·陆游《出游》 又如戏场(表演歌舞杂技的场子);散戏;猴戏;游戏;排戏;配戏(配合主角演戏);扮戏 戏剧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 戏(戲、戯)hū ⒈ ⒉见xì。 戏(戲)xì ⒈玩耍~耍。儿~。游~。 ⒉嘲弄,开玩笑~弄。嘲~。前言~耳。 ⒊演剧或歌唱、舞蹈、杂技等表演~剧。~曲。演~。唱~。杂~。看~★~。木偶~。花鼓~。 戏xī 1.通"羲"。 2.通"巇"。险峻。 3.古地名。 戏huī 1.大将之旗。参见"戏下"。引申为指挥。 戏suō 1.酒樽名。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 的绳子);马褐(马 马(駌)mǎ ⒈家畜。耳小直立,面长,颈上缘有鬃,尾巴有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等。皮可制革。 ⒉通"码"筹~。 ⒊同类中比较大的~蜂(比蜜蜂大)。~勺(大勺)。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了。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台〈名〉 地名。台州”的简称 南发交广东温台。--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台〈名〉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 台tāi天台山,在浙江省。 台(臺)tái ⒈高而平的建筑物戏~。讲~。阳~。了望~。 ⒉像台的东西井~。窗~。 ⒊器物的底座灯~。炮~。 ⒋敬词~兄。~鉴。 ⒌量词两~戏。三~机器。 ⒍〈古〉官署名,清代地方高级官署名中~。宪~。藩~。道~。 ⒎台湾省的简称~胞。 ⒏桌子,案子写字~。梳妆~。 ⒐ ⒑ ①飖风] ①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的一种极其猛烈的风暴,风力常达12级以上,同时伴有暴雨。 ②演员在台上表演时的风度。 台yí 1.我。 2.何;什么。 3.喜悦;愉快◇作"怡"。 4.姓。 5.明有台汝砺,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崇祯十年丁丑科》。 台sì 1.通"嗣"。继承。 2.通"始"。开始,起头。

:前〈动〉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引导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謵朋前马。 前qián ⒈跟"后"相对 ①〈表〉方向,方位~方。~面。床~。高楼~。向~走。 ②〈表〉时间~天。~年。~些时候。史无~例。 ③〈表〉次序~排。~六名。 ⒉行进~进。勇往直~。 ⒊ ⒋ ⒌ ⒍ ①前面的路程。〈喻〉未来的境遇、成就展望~程,灿烂辉煌。 ②旧时指读书或官吏企图求取的功名职位。 ⒎ 前jiǎn 1.浅黑色。参见"前樊"。 2.消灭。

:拥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同本义 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汉·刘向《列女传》 又如拥树(拥抱小孩;环抱树木);拥矢(古代行投壶礼时,卑者抱矢而投);拥社(抱持社主);拥持(拥抱);拥膝(抱膝) 簇拥 诸将所拥。--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蜂拥而上。--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乡民蚁拥。--《广东军务记》 又如前呼后拥;一群人拥着老教授走出来;拥攒(围拢);拥舍(厅堂边的小屋) 环抱 回首孤城,依约青山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柳 拥(擁)yōng ⒈抱,持~抱。~柱而歌。~ 火以入(持着火把进入)。 ⒉围着~炉而坐。前呼后~。 ⒊阻塞,聚到一起人多~挤。夹道都人~。 ⒋持有~有。 ⒌保卫,护卫~卫。 ⒍赞成,忠诚爱戴,竭力支持~护。~戴。~军优属。~护社会主义。

:旆〈名〉 (形声。本义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同本义 旆,继旐之帛也。--《说文》 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样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泛指旌旗 白旆,殷旌也。--《释名·释兵》 拔旆投衡。--《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又如旆旃;旆旌 旆pèi〈古〉 旗边镶的装饰品帛~。泛指镶边的旗子旌~何缤纷。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 旌jīng ⒈〈古〉用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建~提鼓。又是旗子的通称~旗招展。 ⒉表扬以~其美(美美德)。 ⒊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齬,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 齐(齬)qí ⒈一致,不乱,一同,等同~心。整~。一~。百花~放。水深~腰。 ⒉全,完全~全。人到~了。 ⒊治理~家。~民。 ⒋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在今山东东北及河北东南一带。 ⒌朝代名 ①南朝之一,又称"南齐",公元479-502年。第一代君主是萧道成。 ②北朝之一,又称"北齐",公元550-577年。第一代君主是高洋。 齐jī 1.通"跻"。升;登。 2.通"齑"。指用酱拌和切碎的菜和肉。泛指酱菜或腌菜。 齐zhāi 1.庄重;严肃恭敬。 2.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 3.古人祭祀或典礼所居的宫室,所用的器物。参见"齐宫"﹑"齐服"﹑"齐牛"。 齐jì 1.后作"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 2.泛指药料。 3.后作"剂"。调剂;调和。 4.后作"剂"。酌量。 5.后作"剂"。分量。 6.后作"剂"。量词 。多用以计量药物。 7.后作"剂"。指调味品。 8.后作"剂"。差别。 9.带糟的浊酒。 10.引申指酿造。 11.合金。 12.界限。 13.指极限。 14.限制;局限。 15.通"济"。成功;成熟。 16.通"济"。助长;辅助。 17.通"济"。止息;平定。 18.通"济"∶;顺利。 19.通"齮"。疾。敏捷;快速。参见"齐给"﹑"齐疾"。 20.通"齮 "。疾。明智。参见"齐圣"。 21.通"齮"。疾。辨明。《易.系辞上》"齐小大者存乎卦。"韩康伯注"齐,犹言辩也。"一说,齐,列,序列。见清愈樾《诸子平议.周易二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齐zī 1.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 2.泛指长衣的下摆。 3.谓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 4.引申指丧服。参见"齐衰"﹑"齐斩"。 5.通"资"。财物。 6.通"资"。见"齐 斧"。 7.通"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8.通"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齐jiǎn 1.通"剪"。修剪;截断。 2.通"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