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Y 咏蕙诗

咏蕙诗

更新时间:2024-05-20 07:49:41


诗人: 繁钦
标题: 咏蕙诗
内容: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魏晋·繁钦《咏蕙诗》
翻译: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参考资料:

1、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
2、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注释:

(huì)¹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¹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植根阴崖¹侧,夙(sù)²惧危³(tuí)
¹阴崖:背阳的山崖。²夙夜:朝夕,日夜。³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⁴颓:坠落。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pái)(huái)¹
¹徘徊: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¹照八极²,独不蒙(méng)³余晖(huī)
¹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²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³蒙:蒙受,承受。⁴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

(pā)¹叶永雕瘁(cuì)²,凝露不暇(xiá)³(xī)
¹葩:花。²瘁:同“悴”,憔悴,枯萎,枯槁。³暇:闲暇。⁴晞:消失,逝去。

百卉(huì)¹皆含荣²,己独失时姿³
¹百卉:百花。²荣:花木的花。³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¹我英芳发,鶗(tí)(jué)²鸣已衰。
¹比:等到。²鶗鴂:杜鹃鸟。杜鹃鸟常常暮春时鸣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时节的象征。

参考资料:

1、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
2、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赏析: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
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在古代的咏兰诗中,大多是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性的,然而该首咏兰诗与一般咏兰诗不同,它咏叙了兰花因托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馀晖”为第一部分。写兰花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兰花生长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诗的后半部分就着重描述了在险恶环境中的蕙草是怎样顽强抗争的。但任凭环境再恶劣,蕙草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芳香,尽管百花都已开过,蕙草也在最后一个发出了动人心魄的芳香,即使这芳香姗姗来迟,却显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蕙草刚刚发出芬芳,却又到了百花凋谢的季节,对于花草来说,开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然后蕙草的辉煌是如此的短暂。诗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伤的情调,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诗人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各个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层文士的极端苦闷又不甘沉沦的情绪,诗中那个阴冷凄清的环境正是东汉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写照。

  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态度,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形象的语言把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的天衣无缝,表现的感情有时哀怨动人,生动形象。

参考资料:

1、俞为民编选.《深谷幽香·兰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16页
创作背景  作者繁钦身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自己虽有才能,但社会环境的险恶,使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而诗中兰花的这一不幸遭遇,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于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写下了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1、俞为民编选.《深谷幽香·兰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16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注释
蕙(huì)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阴崖:背阳的山崖。
夙夜:朝夕,日夜。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颓(tuí):坠落。
徘(pái)徊(huái):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
蒙(méng):蒙受,承受。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
葩(pā):花。瘁(cuì):同“悴”,憔悴,枯萎,枯槁。
暇(xiá):闲暇。晞(xī):消失,逝去。
百卉:百花。荣:花木的花。
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比:等到。
鶗(tí)鴂(jué):杜鹃鸟。杜鹃鸟常常暮春时鸣叫,因而它的叫常常是花落时节的象征。

参考资料:

1、夏传才主编;张兰花,程晓菡校注.《三曹七子之外建安作家诗文合集校注(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35-36页
2、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72页

赏析

  在古代的咏兰诗中,大多是赞美兰花的高洁品性的,然而该首咏兰诗与一般咏兰诗不同,它咏叙了兰花因托身非地而遭遇的不幸。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蕙草生山北”至“独不蒙馀晖”为第一部分。写兰花所生长的环境。“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是总写,兰花生长山的北面,生非其地。接下来“植根”六句,是具体描写这一恶劣的环境。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幼小的生命怎么生活。诗的后半部分就着重描述了在险恶环境中的蕙草是怎样顽强抗争的。但任凭环境再恶劣,蕙草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芳香,尽管百花都已开过,蕙草也在最后一个发出了动人心魄的芳香,即使这芳香姗姗来迟,却显示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蕙草刚刚发出芬芳,却又到了百花凋谢的季节,对于花草来说,开花吐香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然后蕙草的辉煌是如此的短暂。诗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伤的情调,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诗人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各个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作也正是反映了一部分中下层文士的极端苦闷又不甘沉沦的情绪,诗中那个阴冷凄清的环境正是东汉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写照。

  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怨而不怒”的态度,并用叙事体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形象的语言把咏物与身世之慨结合的天衣无缝,表现的感情有时哀怨动人,生动形象。

参考资料:

1、俞为民编选.《深谷幽香·兰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16页
释意: :蕙 即蕙兰 比喻美色。蕙,香草);蕙柱(即薰香。蕙草作的香柱);蕙若(香草名。指蕙兰和杜若) 零陵香豆(dipteryx odorata)的古别称 蕙 比喻女子的身心芳洁 蕙huì

:草 (形声。从苃,早声。小篆苃,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 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苃,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 生,出也。--《广雅》 生,生长也。--《广韵》 自无出有曰生。--刘巘《易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生好物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生于道左。--《诗·唐风·有杕之杜》 生我百谷。--《诗·小雅·信南山》 种之,生且蕃。--徐光启《甘薯疏序》 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清·姚 生shēng ⒈草木长出、成长~出。~根。~芽。~长。〈引〉出生,诞生~育。~日。 ⒉造出,增加~事。 ①创造,制造。 ②生小孩。 ⒊显现,出现~气。~病。发~。 ⒋活的,活着~擒活捉。~荣死哀。〈引〉 ①有生命的~物。 ②生命杀~。车祸丧~。起死回~。 ③为了活命~计。营~。忙~活。谋~存。 ④整个生命阶段~平。奋斗一~。 ⒌使柴、草、煤等燃烧~火做饭。~炭炉子。 ⒍未经烧煮的,未熟的或未经加工炼制的~水。~菜。~瓜。~饭。~药。 ⒎不熟悉,不熟练,不常见~疏。~僻。~手。~人。~字。 ⒏硬,强~硬。~拉硬拖。~不认帐。 ⒐旧称读书人,今称学习的人儒~。书~。学~。实习~。研究~。 ⒑称某些人士或某种职业的人先~。医~。 ⒒戏曲里扮演男子的一种角色老~。武~。 ⒓很,〈表〉程度深~恐。~痛。 ⒔语助词(无义)好~。怎~才对。 ⒕ ①指老百姓~灵涂炭。 ②有生命的。 ⒖ ⒗ ⒘ ⒙ ①生活,生存。 ②繁殖。⒛ ①生机,生命力~意盎然。 ②经商做~意。 ③〈方〉指谋生的职业寻~意。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托〈动〉 推。同拓”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 用作…的衬里 托 〈名〉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托tuō ⒈用手掌承着物品~着梨子。 ⒉承托东西的器具~盘。茶~。花~儿。 ⒊衬,垫~起来℃云~月。 ⒋寄,暂放寄~。~儿所。 ⒌请人代办~付。委~。你去~他办理。 ⒍借故推委或躲闪~辞。~病。~故。推~。 ⒎旧的压强单位,现今改用"帕"。

:身〈名〉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 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王述之《经义述闻》 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身也者,亲之枝也。--《礼记·哀公问》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礼记·祭义》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身首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 身shēn ⒈人或动物的躯体~体。~躯。人~子。半~像。〈引〉物的主体部分车~。床~。树~∮~。 ⒉自己,亲自自~。亲~。以~作则。~体力行。~教重于言教。 ⒊生命舍~救人。以~殉职。 ⒋指人的地位~份。~败名裂。 ⒌怀孕~孕。她有了~子。 ⒍套(指衣服)他穿了一~新衣裳。 ⒎ ⒏ ⒐ ①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学生~分。公证人~分。 ②物品的质量这种面粉的~分挺好呀! 身yuān 1.见"身毒"。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 失得勿恤。--《易·晋》 故人情不失。--《礼记·礼运》。注犹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掌国中失之事。--《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魏泰《东轩笔录》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又如失状(丢失财物的清单);失 失shī ⒈丢,掉丢~。遗~。~掉。~物招领。 ⒉疏忽,错过,过错~手。~策。~言。过~。 ⒊耽误,错过,未达目的~期。~机。~望。~意。 ⒋违背,背弃~礼。~信。~约。 ⒌找不着~踪。迷~。 ⒍改变常态~声。~色。 ⒎发生意外~火。~事。 ⒏ ⒐ ①被打败。 ②工作、计划或希望未达到预定的目标。 ⒑ ⒒ ①疏忽,不留神。 ②精神不正常或精神不振。 ⒓ ①失去平衡或调节。 ②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养。 失yì 1.通"逸"。奔跑。 2.通"逸"。逃走。 3.通"逸"。隐遁。 4.通"佚"。放荡;淫佚。 5.通"佚"。安闲,安乐。 6.通"佚"。轻忽。

:所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本义伐木声)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 所suǒ ⒈地方处~。住~。 ⒉机关或其它办事的地方派出~。研究~。医务~。 ⒊量词。指房屋两~住房。三~医院。 ⒋在动词前,〈表〉承受动作的事物亲眼~见。各尽~能。家中~寡有者。我~需要的。 ⒌跟"被"、"为"等合用,〈表〉被动被人~笑。这里的困难已为我们~克服。 ⒍ ①〈表〉因果关系,常与"因为"相应因为她有急事要办,~以不来了。 ②〈表〉用来~以责己者严,~以责人者宽。 ③〈表〉实在的情理或适当的举动不知~以。忘乎~以。 ⒎ ①所说的~谓先进,决不是一切都好。 ②某些人所说的,含有不承认或带有揭露、讽刺资产阶级~谓的"民主自由",穷人是无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