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Z 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更新时间:2024-05-20 14:39:43


诗人: 左丘明
标题: 周郑交质
内容: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先秦·左丘明《周郑交质》
翻译: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参考资料:

1、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注释 解说词), 崔周 (注释 解说词).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5-6
2、程俊英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37—674
注释: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¹。王贰于虢(guó)²,郑伯³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¹卿士:周朝执政官。²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³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⁴交质:交换人质。⁵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⁶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王崩¹,周人将畀(bì)²虢公政。四月,郑祭(zhài)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wù)
  ¹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²畀:交给。³祭足:即祭仲,郑大(dà)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⁴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君子曰:“信不由中¹,质无益也。明恕²而行,要(yāo)³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jiàn)溪沼沚(zhǐ)之毛,蘋(fán)(wēn)之菜,筐筥(jǔ)¹⁰(qí)¹¹釜之器,潢(huáng)¹²¹³、行(xíng)(lǎo)¹⁴之水,可荐¹⁵於鬼神,可羞¹⁶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fán)》《采蘋》¹⁷,《雅》有《行苇》《泂(jiǒng)酌》¹⁸,昭¹⁹忠信也。”
  ¹中:同“衷”,内心。²明恕:互相体谅。³要:约束。⁴间:离间。⁵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⁶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⁷蘋:水生植物,即浮萍。⁸蘩,白蒿。⁹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¹⁰筐筥: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¹¹锜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¹²潢:积水池。¹³汙,积水。¹⁴行潦: 路上的积水。¹⁵荐:享祭,祭祀。¹⁶羞:同“馐”,进奉。¹⁷《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¹⁸《行苇》《泂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¹⁹昭:表明。

参考资料:

1、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注释 解说词), 崔周 (注释 解说词).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5-6
2、程俊英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37—674
赏析: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文章先简要记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揭示了郑庄公两次入侵东周之地,强逼平王立质、咄咄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东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历史情状。并由此得出结论,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因为周郑之间并没有诚信之心,又不依“礼”行事,所以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君子通过对此事的评论,指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要建立在彼此体谅、坦诚相待的基础之上,强调了恪守礼仪、忠于信义的重要性。

  文章虽然不长,但叙事朴实,议论周严,有事实,有根据,有结论,语言中肯,说服力很强。文末“君子曰”一段评论,以信和礼为标准。一针见血地指出周郑交质之非。数层转折与整齐的排旬,使作者的论断显示出不可逆转的气势,空灵排宕、辞采纵横而又风韵悠然。

  自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平王东迁以来,周王权威早已实际崩溃。但周王及诸侯都没有将此事捅破。周郑交质作为一个可供观测或曰方便标记的事件点而成为周王权威崩溃的标志。《左传》认为周郑交质“无信(已堕落到需靠人质故曰无信)不礼(周郑上下失序故曰不礼)”,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缩影。

  在《周郑交质》中,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侧重于批评周王室。左丘明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是以礼驭下造成的。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周郑交质》这篇文章反映了《左传》崇霸贬王思想。全文先讲事实,再进行评论,这是《左传》的典型写法。君子的议论以“礼信”为中心,引经据典,辞理畅达。对后世史论有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雅瑟.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
2、傅德岷 (编者), 赖云琪 (编者).古文观止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11年:8-10
拼音:

zhōuzhèngjiāozhì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zhènggōng zhuānggōngwéipíngwángqīngshì wángèrguó zhèngyuànwáng wángyuē  zhī  zhōuzhèngjiāozhì wángwéizhìzhèng zhènggōngwéizhìzhōu 

    wángbēng zhōurénjiāngguógōngzhèng yuè zhèngzhàishuàishīwēnzhīmài qiū yòuchéngzhōuzhī zhōuzhèngjiāo 

    jūnyuē  xìnyóuzhōng zhì míngshùérxíng yāozhī suīyǒuzhì shuínéngjiànzhī gǒuyǒumíngxìn jiànzhǎozhǐzhīmáo pínfánwēnzǎozhīcài kuāngzhī huáng xínglǎozhīshuǐ jiànguǐshén xiūwánggōng érkuàngjūnjiéèrguózhīxìn xíngzhī yòuyānyòngzhì  fēng yǒu cǎifán  cǎipín    yǒu xíngwěi  jiǒngzhuó  zhāozhōngxìn  

创作背景   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居然采用了交换质子这一手段。而这一手段并没有奏效。以上就是该文的背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注释
卿士:周朝执政官。
贰于虢(guó):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畀(bì):交给。
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dà)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中:同“衷”,内心。
明恕:互相体谅。
要(yāo):约束。
间:离间。
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
蘋(píng):水生植物,即浮萍。蘩(fán),白蒿。蕰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
筐筥(jǔ):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q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
潢(huáng):积水池。汙,积水。行(xíng)潦(lǎo), 路上的积水。
荐:享祭,祭祀。
羞:同“馐”,进奉。
《采蘩》、《采苹》: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昭:表明。

参考资料:

1、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注释 解说词), 崔周 (注释 解说词).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5-6
2、程俊英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37—674

评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释意: :郑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同本义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 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 郑(鄭)zhèng ⒈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⒉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武 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 武wǔ ⒈关于军事或技击的,跟"文"相对~将。~装。~器。~艺。~术。 ⒉搏斗,殴打~斗。动~。 ⒊勇猛,勇敢英~。威~。 ⒋半步。〈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不过步~尺寸之间。 ⒌

:公〈形〉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公,平分也。--《说文》 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韩非子·五蠹》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秋·元命苞》 兼覆无私谓之公。--《贾子·道术》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公气(正大,公正);公素(公正质朴);公洁(公正廉洁);公慎(公正谨慎);公诚( 公gōng ⒈国家的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文。~款。~粮。~而忘私。立党为~。爱护~共财产。 ⒉正直,合理~事~办。~正无私。买卖~平。 ⒊共同的,大家认可的,大家适用的~约。~认。~海。 ⒋能普遍用于同类事物的~式。 ⒌让大家知道~布账目。可以~开。发布~报。 ⒍雄性的~牛。 ⒎称祖辈或年老的男人大~。外~。老~ ~。 ⒏丈夫的父亲赡养~婆。 ⒐对男子的尊称诸~。 ⒑〈古〉五等爵位(~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⒒公制的计量单位和历法~斤。~里。~尺。~历。~元。 ⒓ ⒔ ⒕ ⒖ ⒗

:庄 (会意兼形声。从苃,从壮,壮亦声。本义草大) 同本义 莊,草芽之壮也。--《六书正伪》 莊,草盛貌。--《唐韵》 汉明帝名莊,汉世多以严字为之。《左传》、《楚莊王国》、《莊子》、《论语》、《卞莊子》,古今人表皆作严,此字从草,壮声,许不著说解,其义失传。--朱骏声《说文通训 定声》 谨严持重 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 师之以庄贤于丘也。--《列子·仲尼》 则季孙终身庄而遇贼。--《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又如庄论(庄重严肃的议论或说教);庄语(庄重正直的言论);庄士(端正 庄(莊)zhuāng ⒈严肃,端重~严。~重。亦~亦谐。 ⒉村子,田舍村~。山~。 ⒊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及地主占有的大片土地皇~。~园。祝家~。 ⒋某些商店的名称茶~。钱~。布~。 ⒌ ⒍庄家(赌博语,称第一次拿牌出牌的人)谁的~家?他的~。 庄zhuāng

:公〈形〉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公,平分也。--《说文》 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韩非子·五蠹》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秋·元命苞》 兼覆无私谓之公。--《贾子·道术》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公气(正大,公正);公素(公正质朴);公洁(公正廉洁);公慎(公正谨慎);公诚( 公gōng ⒈国家的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文。~款。~粮。~而忘私。立党为~。爱护~共财产。 ⒉正直,合理~事~办。~正无私。买卖~平。 ⒊共同的,大家认可的,大家适用的~约。~认。~海。 ⒋能普遍用于同类事物的~式。 ⒌让大家知道~布账目。可以~开。发布~报。 ⒍雄性的~牛。 ⒎称祖辈或年老的男人大~。外~。老~ ~。 ⒏丈夫的父亲赡养~婆。 ⒐对男子的尊称诸~。 ⒑〈古〉五等爵位(~侯伯子男)的第一等。 ⒒公制的计量单位和历法~斤。~里。~尺。~历。~元。 ⒓ ⒔ ⒕ ⒖ ⒗

:为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墜。--《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 为(為、爲)wéi  ⒈做,干事在人~。敢作敢~。 ⒉有能力,有贡献,做出成绩年轻有~。大有作~。 ⒊看成,当作认~。以~。不足~凭。霓~衣兮风~马。 ⒋充当,担任,治理能者~师。她~校长已三年。善~国事。 ⒌成,变成变荒坡~花果山。 ⒍是十两~一斤。 ⒎被~人所耻。 ⒏助词。〈表〉疑问、程度、范围、加强语气等何乐不~?大~不幸。广~流传。极~紧要。 为(為、爲)wèi ⒈给,替~国争光。~人民服务。 ⒉〈表〉目的~了治病救人。 ⒊向,对且~众人言。不足~外人道。 ⒋帮助,卫护~人作嫁(〈喻〉没有自己的好处,白给别人操劳)。~虎作伥(〈喻〉做坏人的帮凶)。

:平〈形〉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平,语平舒也。--《说文》 终和且平。--《诗·小雅·伐木》 神气乃平。--《素问·调经论》 又如平典(和平典雅);平度(平和的法度);平气(平和之气);平远(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平愉(平和愉悦);平睦(犹平和)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土治曰平,水治曰清。--《诗·小雅·黍苗》传 平,正也。--《广韵》 地爱其平。--《淮南子·本经》。注 平píng ⒈不倾斜,无凹凸,无高低起伏~坦。~原。~面。水~如镜。 ⒉均等,公正~均。公~。~等。~分秋色。 ⒊普通,经常~淡。~凡。 ⒋安定,宁静~安。~静。太~。心~气和。 ⒌使平削~。铲~。~乱。~整土地。 ⒍〈古〉通"评"。评议。 ⒎ ⒏ ⒐ ⒑ ⒒ ①不相隶属,地位相等~行单位。 ②数学名词。两个~面、或一个~面上的两条直线、或一条直线与一个~面,永不相交~行四边形。 平pián 1.辨治。

:王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 ”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wáng ⒈国君国~。帝~。  ⒉〈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 ⒊大~父~母(祖父祖母)。 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子~。百花之~。 王wàng〈古〉统治,做君主,统一天下~此大邦。自立为~。以德行仁者~。

:卿〈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二人向食之形。《说文》从卯,皂声。”卯,事之制也。”本义飨食)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说文》 诸侯之上大夫卿。--《礼记·王制》。注上大夫曰卿。” 卿大夫豹饰。--《管子·揆度》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礼记·王制 卿qīng ⒈〈古〉高级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相。上~。三公九~。 ⒉〈古〉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爱~。 ⒊旧时对朋友、夫对妻或夫妻间表示亲热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