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T 题诗意图

题诗意图

更新时间:2024-06-01 18:44:51


诗人: 陶宗仪
标题: 题诗意图
内容: 杖藜访友趁萧閒,采药山深待未还。流水石桥松影合,溪童指点乱云间。——明代·陶宗仪《题诗意图》
释意: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杖,持也。--《说文》 王左杖黄钺。--《书·牧誓》 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 杖斧。--《汉书·武帝纪》 又如杖斧(持斧以为威权);杖楫(持杖);杖斧之臣(掌握兵权的武臣);杖策(执马鞭);杖节(执持旌节) 通仗”。凭倚;依靠 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左传·襄公八年》 近臣已下足杖矣。--《汉书·李寻传》 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仗舟楫。 仗汝扶持。--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杖力(依靠武力);杖仁(依仗仁德);杖任(依靠,信任);杖威 杖zhàng ⒈用手扶着走路的棍子拐~。手~。扶~而行。 ⒉棍棒擀面~。玩刀动~。 ⒊〈古〉刑罚的一种,用棍棒打~责。

:藜 一种普通的蔓生藜 藜,藜草也。--《说文》 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注藿也。” 藜藿之羹。--《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似藿而表赤。” 藜科。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如藜杖(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藜芘(藜编的璧障);藜床(藜茎编的床塌) 藜藿 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藜藿--吃野菜。动用) 藜(蔾)lí一年生草本,花黄绿色。嫩叶可吃,全草可供药用,老茎可做拐杖。

访 :访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同本义 詌,泛谋也。--《说文》 詌,谋也。--《尔雅》 王访于箕子。--《书·洪范》 访予落止。--《诗·周颂·访落》 受纳访--《周礼·内史》 使访物官。--《国语·楚语》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时余方访君寓。--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访 访 fǎng ⒈询问,调查~贫济困。查~。采~。 ⒉探望~亲会友。相~。探~。拜~。〈引〉寻求~求。 ⒊查,侦察明察暗~。 ⒋ 【访问】有目的地探望~问水稻专家。

:友〈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同本义 友,同志为友。--《说文》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联朋友。--《周礼·大司徒》 与朋友交。--《论语》 太丘与友。--《世说新语·方正》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偕数友出。--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是芋视乃友。--清·周容《芋老人传》 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问说》 又如挚友(亲密的朋友);友生(朋友) 职官名。王官之 友yǒu ⒈彼此相好的人朋~。战~。良师益~。分清敌~。〈引〉有相好关系的~邻。~邦。 ⒉互爱,相好,亲近~善。相互~爱。~好相处。~谊长存。

:趁 (形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疾趁(急追);趁逐(追逐;追求);趁赶(追逐) 乘便 满足,遂。用同称” 趁 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利用某种条件、某个时间或机会进行某种事情 趁 chèn ①利用某种便利条件~机、~便。 ②追逐;赶上。 【趁火打劫】趁别人家失火去抢劫钱财。比喻趁危机的时候占别人的便宜,侵犯别人的权益等。 【趁热打铁】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行动。 趁chèn ⒈顺便,乘机会~便。~车。~机。~虚而入。 ⒉〈方〉富有~钱。~粮。 ⒊通"称"。适合~心。~意。

:萧 (形声。从苃,肃声。本义艾蒿) 同本义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古国名 楚子伐萧。--《左传》 县名 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萧 萧条,冷落;荒凉 萧(蕭) ⒈〈古〉称香蒿,也叫"青蒿"。 ⒉冷落,冷静~然。~索。 ⒊ ①冷落寂寞景象~条。 ②停滞,萎缩经济~条。 ⒋ 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秋风~瑟。 ②冷落凄凉的样子。 ⒌ ⒍ ⒎"萧"姓,俗写作"肖"。 萧xiāo 1.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 2.萧条冷落;凄凉。 3.稀疏。 4.指萧斧。 5.见"萧森"。 6.见"萧然"。 7.通"肃"。参见"萧墙"﹑"萧斧"。 8.古国名。春秋 时宋的附庸,子姓。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公元前597年灭于楚◇仍为宋邑。 9.姓。

:閒铸器的模型。 销熔。 熔化。 喻陶冶(思想品质)。 古代的矛类武器。 閒róng ⒈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固体变成液体~化。~点。~铁。~铜。 ⒉铸造使用的模型。〈喻〉 ⒍"。

:采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 采 cǎi ①摘(花、果子)~蘑菇。 ②开采~矿。 ③搜集~样。 ④选取~购。 ③精神;神色神~、兴高、烈。 ④同彩。又见cài。 【采茶扑蝶】钢琴曲。刘福安作曲,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表现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属再现的三段体。 【采茶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艺术风格同花鼓戏、花灯戏相近。 【采访】搜集寻访。多用于新闻活动~老工人、~新闻。 【采风】 ①搜集民歌。 ②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材料。 【采纳】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方案)。 【采石之战】南宋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废帝完颜亮率军攻宋,十一月自西采石杨林渡渡长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北)迎 击,大败金兵。完颜亮因金军内讧被杀,金军撤退。 【采撷】 ①采摘。 ②采集。 【采邑制】始于8世纪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给封臣,封臣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初期采邑不可世袭,后逐渐变为世袭领地。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和 发展,至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除。 采 cài采地,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又见。

:药 (形声。从苃,乐声。本义治病的物品。药物;药材。一般是植物,故从苃) 同本义 药,治病草也。--《说文》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勿药有喜。--《易·无妄》 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 又如药肆(药店);药贴(处方单);药封(用红纸袋封送的诊断费);药案(药方);药王(指治病用药如神的人);药引(中医处方中先选某种药物作为其他药物的导引,使药力可以达到 病处,称为药引);药局(专司配药剂的机构;俗称出卖药品的部门为药局);药 药(藥)yào ⒈治病的物品中~。开~方。~物治疗。 ⒉有某些作用的化学物品火~。炸~。农~。消毒~。 ⒊治疗无可救~。 ⒋(用药物)毒杀~老 药shuò 1.热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