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J 剑阁铭

剑阁铭

更新时间:2024-05-20 03:18:57


诗人: 张载
标题: 剑阁铭
内容: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魏晋·张载《剑阁铭》
翻译: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秦朝得到了120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12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注释:

  岩岩¹梁山²,积石峨(é)³。远属(zhǔ)(jīng),近缀(zhuì)(mín)(bō)。南通邛(qióng)(bó),北达褒斜。狭过彭碣(jié),高逾嵩(sōng)¹⁰
  ¹岩岩:高耸的样子。²梁山:指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境内的山。³峨峨:高高的样子。⁴属:连接。⁵荆衡: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与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代指两湖地区。⁶岷嶓:指岷山(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与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肃省礼县之间)。⁷邛僰:邛,古国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僰,本为西南少数民族名,后引为地名,大致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带。⁸褒斜:指褒斜道,位于今陕西省秦岭山区,南起褒谷口(今陕西省褒城县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口)。⁹彭碣:约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¹⁰嵩华:指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与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境)。

  惟蜀之门,作固¹作镇²。是曰剑阁,壁立千仞³。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¹固:坚固的地方。²镇:一方主山。³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⁴有:用作朝代名前,无实意。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¹献筹。矧(shěn)²兹狭隘(ài)³,土之外区。一人荷,万夫趑(zī)(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¹田生:疑为《史记》载田生。²矧:况且。³狭隘:狭窄的地方,多指山口。⁴土:国土。⁵外区:边缘地带。⁶荷:拿着。⁷戟:古代兵器。⁸趑趄:踌躇不前的样子。⁹匪:同“非”,不是。

  昔在武侯¹,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²。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³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qì)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xián)。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¹⁰铭山阿¹¹,敢告梁益¹²。 
  ¹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²吴起:是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³洞庭:湖名,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此处代指楚国。⁴孟门:位于今山西省柳林县,代指晋国。⁵阻:险阻。⁶昏:昏暗的统治。⁷公孙:指公孙述。公孙述(?-36) ,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⁸刘氏:指蜀汉政权。⁹衔璧:指诸侯投降。¹⁰勒:刻。¹¹山阿:山坳处。¹²梁益:梁,指梁州,三国时置,治今陕西省汉中市。益,指益州,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处指代四川地区。

赏析: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这篇铭文首先对剑阁的地理形势加以介绍,描写了它“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险要之势;接着引发出作者的告谕,这种告诫并不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的规劝,而在于希望统治者从中悟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持”的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也是对朝廷的劝诚。

  文章采用整饬谐畅的四言韵语,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换韵,笔姿纵横,愈转愈深。

  首段极状梁山的地形地势。作者以梁山为辐射点,作全方位的观照:先以铺张扬厉的赋笔铺写梁山远连荆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达褒斜栈道,为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继而将梁山与彭门、碣石、嵩山、华山反复对照,夸饰其高峻之状。

  二段承接上文,进而点出剑阁为镇守蜀Jll的门户。“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鲜明,剑阁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耸的雄姿跃然纸上。接着宕开一笔,顾望历史,以蜀汉闭剑阁拒魏,魏钟会攻剑阁克蜀的事例,着重总结剑阁在治世与乱世的不同作用:“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就为下文申足三重诫言奠定了基础。

  三段化用西汉初年田肯庆贺刘邦智擒韩信的历史典故,指出秦、齐之所以成就霸业,并吞诸侯,实得山河险固之地利,进而强调剑阁之险隘尤过秦、齐——“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从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诫言:警告中央政权的执政者,务必注意“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此言脱胎于田肯”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而语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见张载锻铸语言之工。晋武帝鉴于曹魏政权单行郡县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卫中央,针对当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现实,张载忠告执政者选择亲信亲近之人镇守巴蜀,还是有见地的。李白《蜀道难》吟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即此二句。

  四段继续借古讽今,以吴起谏魏武侯之言,说明国家之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修政仁德,从而提炼出比上文更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诫言:“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最后借助东汉初年公孙述与三国时刘禅败亡的实例,警告梁、益地方政权的当权者,勿蹈割据自灭的覆辙,发出“凭阻作昏,鲜不败绩”的第三重诫言。

  此铭意深文省,语温词润,兼具概括性和典丽性。全文围绕三重诫言布局谋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势,语言有精警隽永之味。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518
创作背景  剑阁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剑山,历来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势险要,峭壁对峙如门,无路可通。相传诸葛亮在此修栈道,也称阁道,故名剑阁。太康(280~289年)初年,张载随父赴蜀郡太守任,路过此地,四望山川,怀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见而爱之,上献朝廷,得到晋武帝的赞赏,命人刻石,真正成为铭文。 参考资料:完善1、本书编委会编.魏晋南北朝诗观止:学林出版社,2015.08:8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秦朝得到了120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12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注释
岩岩:高耸的样子。梁山:指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境内的山。
峨峨:高高的样子。
属(zhǔ):连接。荆衡: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与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代指两湖地区。
岷嶓:指岷山(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与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肃省礼县之间)
邛僰:邛,古国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僰,本为西南少数民族名,后引为地名,大致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带。
褒斜:指褒斜道,位于今陕西省秦岭山区,南起褒谷口(今陕西省褒城县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口)。
彭碣:据刘渊林《蜀都赋注》:岷山都安县有两山相对立,如阙,号曰彭门。约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
嵩华:指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与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境)。
固:坚固的地方。镇:一方主山。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有:用作朝代名前,无实意。
田生:疑为《史记》载田生。
矧:况且。狭隘:狭窄的地方,多指山口。
土:国土。外区:边缘地带。
荷:拿着。戟:古代兵器。趑趄:踌躇不前的样子。
匪:同“非”,不是。
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他和吴起在黄河中游有过著名的“河山之险不足保”的谈话。
吴起:是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洞庭:湖名,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此处代指楚国。孟门:位于今山西省柳林县,代指晋国。
阻:险阻。昏:昏暗的统治。
公孙:指公孙述。公孙述(?-36) ,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西汉末,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述受任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自称“白帝”。
刘氏:指蜀汉政权。衔璧:指诸侯投降。
勒:刻。山阿:山坳处。
梁益:梁,指梁州,三国时置,治今陕西省汉中市。益,指益州,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处指代四川地区。

赏析

  这篇铭文首先对剑阁的地理形势加以介绍,描写了它“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险要之势;接着引发出作者的告谕,这种告诫并不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的规劝,而在于希望统治者从中悟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持”的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也是对朝廷的劝诚。

  文章采用整饬谐畅的四言韵语,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换韵,笔姿纵横,愈转愈深。

  首段极状梁山的地形地势。作者以梁山为辐射点,作全方位的观照:先以铺张扬厉的赋笔铺写梁山远连荆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达褒斜栈道,为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继而将梁山与彭门、碣石、嵩山、华山反复对照,夸饰其高峻之状。

  二段承接上文,进而点出剑阁为镇守蜀Jll的门户。“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鲜明,剑阁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耸的雄姿跃然纸上。接着宕开一笔,顾望历史,以蜀汉闭剑阁拒魏,魏钟会攻剑阁克蜀的事例,着重总结剑阁在治世与乱世的不同作用:“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就为下文申足三重诫言奠定了基础。

  三段化用西汉初年田肯庆贺智擒韩信的历史典故,指出秦、齐之所以成就霸业,并吞诸侯,实得山河险固之地利,进而强调剑阁之险隘尤过秦、齐——“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从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诫言:警告中央政权的执政者,务必注意“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此言脱胎于田肯”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而语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见锻铸语言之工。晋武帝鉴于曹魏政权单行郡县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卫中央,针对当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现实,张载忠告执政者选择亲信亲近之人镇守巴蜀,还是有见地的。《蜀道难》吟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即此二句。

  四段继续借古讽今,以谏魏武侯之言,说明国家之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修政仁德,从而提炼出比上文更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诫言:“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最后借助东汉初年公孙述与三国时刘禅败亡的实例,警告梁、益地方政权的当权者,勿蹈割据自灭的覆辙,发出“凭阻作昏,鲜不败绩”的第三重诫言。

  此铭意深文省,语温词润,兼具概括性和典丽性。全文围绕三重诫言布局谋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势,语言有精警隽永之味。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518
释意: :岩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同本义 嵌岩窦穴。--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高岩峭壁。--宋·沈括《梦溪笔谈》 植土龛岩。 又如岩电(山崖间的闪电);岩阿(山崖旁边凹下的地方);岩徼(山崖边远的地方);岩下(山崖之下);岩饰(岩壁上的雕饰) 山峰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山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鲍照《登庐山诗》 又如岩岫(山崖峰峦);岩隈(深山曲折处) 石穴,石窟 岩(巖、喦)yán ⒈高峻的山崖千~万转路不定。 ⒉险峻,险要~阻。 ⒊岩石,构成地壳的石头山~。花岗~。火成~。 岩niè 1.地名。

:岩 (形声。从山,严声。岩”为会意字。从山,从石。本义高峻的山崖) 同本义 嵌岩窦穴。--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高岩峭壁。--宋·沈括《梦溪笔谈》 植土龛岩。 又如岩电(山崖间的闪电);岩阿(山崖旁边凹下的地方);岩徼(山崖边远的地方);岩下(山崖之下);岩饰(岩壁上的雕饰) 山峰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山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鲍照《登庐山诗》 又如岩岫(山崖峰峦);岩隈(深山曲折处) 石穴,石窟 岩(巖、喦)yán ⒈高峻的山崖千~万转路不定。 ⒉险峻,险要~阻。 ⒊岩石,构成地壳的石头山~。花岗~。火成~。 岩niè 1.地名。

:梁 (会意。从木,从水,剉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同本义 梁,水桥也。--《说文》 梁丽可以冲城。--《庄子·秋水》。司马注小船也。” 除道梁溠。--《左传·庄公四年》 谨关梁。--《礼记·月令》 十一月舆梁成。--《孟子》 十月成梁。--《国语·周语》 津梁之上。--《国语·晋语》 造桥为梁,不显其光。--《诗·大雅·大明》 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泽无舟梁。--《庄子》 又如河梁(桥,又借指送别之地);津梁(渡和桥梁);桥梁(桥);梁 梁( ⒈樑)liáng ⒈支撑屋顶的横木屋~。栋~。 ⒉桥石~。架桥~。 ⒊物体中间高起成条状的部分山~子。鼻~儿。 ⒋物品上面便于提携的弓形物水壶~子。抓稳菜篮子的提~儿。 ⒌朝代名 ①南朝(宋、齐、~、陈)之一,公元502-557年。第一代君主是肖衍。 ②五代(~、唐、晋、汉、周)之一,又称"后梁",公元907-923年。第一代君主是朱温。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积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同本义 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 令野修道委积。--《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 掌邦之委积。--《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盐铁论·错币》 又如积谷(存积米谷以备灾荒);积居(聚积;囤积);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 累积;堆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能从山里兴起,即指积土成山能使气侯发生变化而兴风作雨。兴,起,产生。焉,于是, 积(積)jī ⒈堆积谷物农收~场。〈引〉堆积,聚集~肥。~少致巨。日~月累。~土而为山,~水而为海。 ⒉长时期造成的~习。~弊。~不相能(能亲善)。~重难返(返回头)。 ⒊停滞~食。 ⒋算数乘法的得数乘~。 ⒌ ①正面的,进步的~极因素。~极分子。 ②进取的,努力的~极争取。~极工作。

:石 da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十斗为一石。--《说苑·辨物》 关石和钧。--《国语·周语》。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唐·白居易《官牛》 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重不过石。--《国语·周语》。注百二十斤也。” 石 shi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石shí ⒈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头。矿~。岩~。 ⒉指石刻金~。碑~。 ⒊使用石头制成的~针。~砚。~磨。 ⒋〈古〉作武器用的石块矢~。 ⒌〈古〉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 ⒍〈古〉容量单位。十斗为一~。 石dàn 1.岩石;石头。构成地壳的矿物硬块。 2.指陨石。 3.指磨刀石。引申为磨平。 4.乐器名。指石磬。古代八音之一。 5.指碑碣。 6.指矿物类药物。 7.指道教 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 8.指砭石。古时治病用的石针。 9.引申为针砭,用石针治病。 10.结石的省称。 11.坚固;坚硬。 12.形容声音重浊﹑不响亮。 13.投掷 。 14.通"硕"。大。参见"石师"﹑"石画"等。 15.古地名。 16.古西域国名。 17.量词。(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18.量词。(今读dàn)。计算重量 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9.量词。(今读dàn)。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为官位的品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20.量词。(今读dàn)。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 21.量 词。(今读dàn)。方言。计算农田亩分的单位。 22.姓。

:峨  (形声。从山,我声。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 峨,嵯峨也。--《说文》 峨,高也。--《广雅·释诂四》 冠浮云之峨峨。--《楚辞·惜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明·魏学洢《核舟记》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峨然(高貌);峨巍(高魇样子);峨舸(高大的船);峨冠(高的冠冕);峨冕(高冠) 峨峨 峨冠博带 峨é高。巍峨。 峨 é 亦作"峩"。 ①山势高峻。 ②引申为卓然特立。参见"峨然"。 ③矗起,高耸。 ④峨眉山的省称 【峨弁 ① 亦作"峩弁"。 ②武官戴的高冠。 【峨岷】峨眉山与岷山的并称。 【峨冠】 ① 亦作"峩冠"。 ② 高冠。 【峨冠博帶】高冠和阔衣带。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 【峨眉寶光】人背对太阳立于山顶,前方云层或雾层上出现的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因四川省峨眉山上最常见,故名。也称佛光。参见"峨眉"。 【峨峨】 ①亦作"峩峩"。 ②高貌。 ③盛壮,盛美。 【峨眉】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其脉自岷山绵延而来 ,突起为大峨﹑中峨﹑小峨三峰。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龙门洞等胜匚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又山东 ﹑河南﹑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为名的山。 【峨峨洋洋】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鎟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湯湯】 ① 亦作"峩峩湯湯"。 ②形容乐声高亢奔放。 【峨冕】 ①亦作"峩冕"。 ②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 【峨舸】 ①亦作"峩舸"。 ②高大的船。 【峨嵋】即峨眉。 【峨然】 ①高貌。 ②卓然特立貌。 【峨髻】高高的发髻。 【峨巌】 ①亦作"峩巌"。 ②高大貌。亦以形容文笔挺拔。 【峨阨】 ①亦作"峩阨"。 ②高大的宫阙。 【峨巍】 ①亦作"峩巍"。 ② 高大貌。 【峨鬟】 ①亦作"峩鬟"。 ②高高的环形发髻。

:峨  (形声。从山,我声。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 峨,嵯峨也。--《说文》 峨,高也。--《广雅·释诂四》 冠浮云之峨峨。--《楚辞·惜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明·魏学洢《核舟记》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峨然(高貌);峨巍(高魇样子);峨舸(高大的船);峨冠(高的冠冕);峨冕(高冠) 峨峨 峨冠博带 峨é高。巍峨。 峨 é 亦作"峩"。 ①山势高峻。 ②引申为卓然特立。参见"峨然"。 ③矗起,高耸。 ④峨眉山的省称 【峨弁 ① 亦作"峩弁"。 ②武官戴的高冠。 【峨岷】峨眉山与岷山的并称。 【峨冠】 ① 亦作"峩冠"。 ② 高冠。 【峨冠博帶】高冠和阔衣带。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 【峨眉寶光】人背对太阳立于山顶,前方云层或雾层上出现的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因四川省峨眉山上最常见,故名。也称佛光。参见"峨眉"。 【峨峨】 ①亦作"峩峩"。 ②高貌。 ③盛壮,盛美。 【峨眉】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其脉自岷山绵延而来 ,突起为大峨﹑中峨﹑小峨三峰。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龙门洞等胜匚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又山东 ﹑河南﹑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为名的山。 【峨峨洋洋】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鎟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湯湯】 ① 亦作"峩峩湯湯"。 ②形容乐声高亢奔放。 【峨冕】 ①亦作"峩冕"。 ②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 【峨舸】 ①亦作"峩舸"。 ②高大的船。 【峨嵋】即峨眉。 【峨然】 ①高貌。 ②卓然特立貌。 【峨髻】高高的发髻。 【峨巌】 ①亦作"峩巌"。 ②高大貌。亦以形容文笔挺拔。 【峨阨】 ①亦作"峩阨"。 ②高大的宫阙。 【峨巍】 ①亦作"峩巍"。 ② 高大貌。 【峨鬟】 ①亦作"峩鬟"。 ②高高的环形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