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K 苦昼短

苦昼短

更新时间:2024-05-20 08:53:31


诗人: 李贺
标题: 苦昼短
内容: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唐代·李贺《苦昼短》
翻译: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刘彻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注释:

飞光¹飞光,劝尔一杯酒。
¹光:飞逝的光阴。

吾不识青天¹高,黄地厚。
¹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¹
¹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食熊则肥,食蛙¹则瘦。
¹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¹何在?太一²安有?
¹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²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安:哪里。

天东有若木¹,下置衔(xián)烛龙²
¹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²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¹²,夜不得伏。
¹不得:不能。²回:巡回。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¹、吞白玉?
¹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

谁似¹任公子²,云中骑碧³驴?
¹似:一作“是”。²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³碧:一作“白”。

刘彻¹茂陵多滞骨²,嬴政³(zǐ)费鲍(bào)
¹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²滞骨:残遗的白骨。³嬴政:秦始皇。⁴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⁵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赏析: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诗人却说:“刘彻(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参考资料:

1、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2、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拼音:

zhòuduǎn

 tángdài 

fēiguāngfēiguāng quàněrbēijiǔ 
shíqīngtiāngāo huánghòu 
wéijiànyuèhánnuǎn láijiānrénshòu寿 
shíxióngféi shíshòu 
shénjūnzài tàiānyǒu 
tiāndōngyǒuruò xiàzhìxiánzhúlóng 
jiāngzhǎnlóng jiáolóngròu shǐ使zhīzhāohuí  
ránlǎozhě shàozhě 
wéihuángjīn tūnbái 
shuíréngōng yúnzhōng 
liúchèmàolíngduōzhì yíngzhèngguānfèibào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806— 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资治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1、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注释
光:飞逝的光阴。南朝梁《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
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战国《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安:哪里。
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不得:不能。回:巡回。
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似:一作“是”。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碧:一作“白”。
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残遗的白骨。
嬴政: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赏析

  评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诗人却说:“(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参考资料:

1、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2、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释意: :飞 (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同本义 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易·小过》 明珠弹于飞肉。--《太玄·唐》。注飞肉,禽鸟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鸟倦飞而知还。--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飞凫(飞翔的凫鸟);飞翰(飞翔的小鸟);飞鸿(飞翔中的鸿雁) 泛指飞翔 飞龙在天。--《易·乾》 彗孛飞流。--《汉书·天文志》。注绝迹而去也。” 又如飞虫 飞(飛) fēi ⒈鸟类或虫类等利用翅膀在空中活动小鸟群~。~蛾←蝶~。〈引〉物体在空中飘扬或行动,又指这些物体彩云~。大雪纷~。~砂走石。火箭起~。~行物。宇宙~船 。 ⒉快,极其迅速~步。~报。~舟。~腾。~跃。 ⒊极,非常这把剑~快。 ⒋形容高悬在空中的~桥。 ⒌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蜚)语。 ⒍意外的~祸。

:光guāng ⒈光线,照亮物体因而可用眼睛看到物体的那种东西~亮。~芒。日~。电灯~。~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公里。〈喻〉心怀坦白,公正无私~明磊落。正大~明。 ⒉荣耀,荣誉,耀眼的~彩。~荣。~辉灿烂。 ⒊敬词欢迎~临。谢谢~顾。 ⒋景物春~明媚。美好风~。 ①境况,情景我们的~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②〈表〉估计看~景怕是要下雨。 ⒌表面平滑,使平滑~滑。~溜溜。打~。刨~。 ⒍完,一点儿不剩吃~。消灭~。 ⒎裸露~脚行走。~着上身。 ⒏只,单~剩这一间屋了。~靠少数人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⒐ ⒑

:飞 (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同本义 飛,鸟翥也。象张翼之形。--《说文》 飞鸟遗之音。--《易·小过》 明珠弹于飞肉。--《太玄·唐》。注飞肉,禽鸟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鸟倦飞而知还。--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飞凫(飞翔的凫鸟);飞翰(飞翔的小鸟);飞鸿(飞翔中的鸿雁) 泛指飞翔 飞龙在天。--《易·乾》 彗孛飞流。--《汉书·天文志》。注绝迹而去也。” 又如飞虫 飞(飛) fēi ⒈鸟类或虫类等利用翅膀在空中活动小鸟群~。~蛾←蝶~。〈引〉物体在空中飘扬或行动,又指这些物体彩云~。大雪纷~。~砂走石。火箭起~。~行物。宇宙~船 。 ⒉快,极其迅速~步。~报。~舟。~腾。~跃。 ⒊极,非常这把剑~快。 ⒋形容高悬在空中的~桥。 ⒌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蜚)语。 ⒍意外的~祸。

:光guāng ⒈光线,照亮物体因而可用眼睛看到物体的那种东西~亮。~芒。日~。电灯~。~的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公里。〈喻〉心怀坦白,公正无私~明磊落。正大~明。 ⒉荣耀,荣誉,耀眼的~彩。~荣。~辉灿烂。 ⒊敬词欢迎~临。谢谢~顾。 ⒋景物春~明媚。美好风~。 ①境况,情景我们的~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②〈表〉估计看~景怕是要下雨。 ⒌表面平滑,使平滑~滑。~溜溜。打~。刨~。 ⒍完,一点儿不剩吃~。消灭~。 ⒎裸露~脚行走。~着上身。 ⒏只,单~剩这一间屋了。~靠少数人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⒐ ⒑

:劝 (形声。从力,雚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同本义 劝,勉也。--《说文》 劝防之事。--《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战国策·秦策》。注进也”。 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各劝其业。--《史记·货殖列传》 太公劝其女功。 所以劝之。--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又如劝进(劝勉,策进);劝蚕(勉励种桑养蚕);劝戒(劝勉警戒 劝(勸)quàn ⒈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告。~阻。 ⒉勉励,奖励~勉。

:尔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同本义 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又如丽尔(华丽的样子) 近。通迩”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 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燕礼》 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周礼·地官·肆长》 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荀子·哀公》 又如尔者(近来);尔语(凑向跟前说话) 浅近 尔 ěr ①〈古〉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作言造语。(《庄子·盗跖》)、以~车来。(《诗经·卫风·氓》) ②〈古〉这;那~夜风恬月朗。(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 ③〈古〉这样问君何能~。(陶潜《饮酒》) ④〈古〉近实相近者相~也。(《周礼·地官·肆长》) ⑤〈古〉语气词。表示肯定或罢了的意思明日取虞~(《公羊传·僖公二年》)、如反手~。(《荀子·非相》) ⑥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 【尔曹】你们这些人。 【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相欺骗。又作尔诈我虞。 【尔诈我虞】见【尔虞我诈】。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 一yī ⒈数目字。整数中最小的数~龙~猪。 ⒉纯,专~心~意。用心~也。 ⒊相同,同样~致。~模~样。 ⒋全,满~如既往。~网打尽。~身是胆。 ⒌又,其它,另外昆明市~名春城。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表〉稍微,短暂试~试。望~望。停~停。 ⒎跟"就"呼应。 ①〈表〉每逢~想到要回祖国,就归心似箭。 ②〈表〉两事的时间紧接着~教就懂。~学就会。 ⒏〈古〉副词。乃,竟~至此乎! ⒐〈古〉副词。 ⒑〈古〉副词。一旦,一经~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低音"7"。 ⒓ ①特定~定的阶级。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定的成绩。 ③规定,确定按~定的规章办事。 ④必然共产主义~定会实现。 ⒔ ⒕ ⒖

:杯 (形声。从木,不声。本义盛酒、茶或其他饮料的器皿) 同本义,也称耳杯” 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注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 杯圈不能饮焉。--《礼记·玉藻》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又如茶杯;杯茗(茶杯与茶水);杯酒戈矛(比喻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杯杓(酒杯和杓子。借指饮酒) 酒 比赛中发给胜利者的杯状奖品 杯 bēi ①盛液体的器皿。多为圆柱状,或下端略细水~。 ②杯状的锦标金~。 【杯弓蛇影】晋朝乐广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照在酒杯里,有一个客人以为是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其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许以高官厚禄,然后解除其兵权。开宝二年(969)又用同样手段,罢免王彦超等节度使,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杯盘狼藉】】形容酒饭后,桌上的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狼藉杂乱的样子。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酒 (会意。从水,从酉。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 同本义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说文》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 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又如酒肆(酒店);酒水(酒;筵席);酒生(酒保,酒店伙计);酒务(酒店) 酒席,酒筵 酒jiǔ ⒈用粮食(高粱、麦、米等)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有刺激性,多饮会中毒白~。啤~。葡萄~。茅梨~。酗~误事∪~多,会伤身。 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