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Z 子革对灵王

子革对灵王

更新时间:2024-05-20 14:38:27


诗人: 左丘明
标题: 子革对灵王
内容: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先秦·左丘明《子革对灵王》
翻译: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祇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

注释: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¹,王皮冠²,秦复陶³,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¹⁰,并事康王,四国¹¹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¹雨雪:下雪。²皮冠:皮帽。³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⁴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⁵舄:鞋。⁶仆析父:楚大夫。⁷右尹:官名。⁸夕:晚上谒见。⁹舍:放下。¹⁰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¹¹四国:指齐、卫、晋、鲁。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¹,辟²在荆山³,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¹⁰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¹熊绎:楚国始祖。²辟:同“僻”。³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⁴筚路:柴车。⁵蓝缕:破烂的衣服。⁶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⁷共:同“供”。 ⁸齐,王舅也: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⁹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¹⁰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¹,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²、不羹³,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¹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²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后来为楚所灭。³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⁴赋:指兵车。⁵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赏析: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生病,亲手勒死了国君,自立为王。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成王杀兄自立,穆王杀父自立,灵王则杀侄自立,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坐稳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

  自从楚共王以来,楚国霸业日益衰落,晋国占据优势,吴国也强大起来。灵王即位后,与吴国多次交战,先后灭了陈、蔡两个华夏诸侯国,又修筑了东西不羹两座大城以威慑中原,终于在会盟中压倒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从这个角度看,灵王可谓中兴之主。但是他的霸业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压,而不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当年那样威德并用,中原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国国内也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灵王不思采用怀柔手段稳固政权基础,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今徐州一带),《子革对灵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灵王率军驻扎在离徐国不远的乾溪,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着的服装: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国赠送的羽衣(秦复陶),翠鸟羽毛做成的披风(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还拿着鞭子。以上服饰极尽奢华,有楚国本土的特产,还有别的诸侯进献的宝物,充分显示了楚王作为霸主的威严。灵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郑国名臣子产就曾指出此人虚荣心太强,未来难以善终。狩猎归来,大臣子革进见,灵王遂摘下帽子,脱下披风,放下鞭子,以示对大臣的尊敬。

  这个子革是何许人也?不是楚国本土的大臣,而是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时代列国人才流动频繁,“楚材晋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国的也不少。子革作为一个落魄的公子,能够做到执政官的助手(右尹),显示了楚国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灵王接下来与子革的对话,则显示了对子革这一外国人的充分信任。

  灵王对子革的问话很长,但精髓很简单: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贪心不足而已。灵王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其实楚国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国,远没有灵王吹的那么伟大),然后耿耿于怀地指出,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

  这段回答很对灵王的胃口,于是他得寸进尺地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即今天的许昌),原本是楚国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过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亏灵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

  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简直是心花怒放,欲望继续膨胀,于是又问道:原先晋国称霸中原,是因为晋国离中原比较近,我们楚国离中原比较远。现在我们在中原建立了陈、蔡、东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动一千辆兵车,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幸亏工匠进来请求他去观看玉器的制作,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接下来他还会提出多么天真的问题。

  灵王以上的问题,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子革是郑国人,郑国是周朝的同姓,又是华夏诸侯。灵王不仅大大咧咧地问他割让郑国土地的问题,还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镇压华夏诸侯,丝毫不顾及子革作为郑国人的感情,只能说明他已经被欲望蒙住了眼睛。楚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可以做到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但灵王提问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实在不是一个霸主应有的作风。汉朝的汲黯曾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楚灵王则是赤裸裸的“外多欲”,连行仁义的幌子都懒得打一下。

  灵王的欲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大臣析父趁灵王不在,对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们楚国很有名望的人,现在大王问你话,你只知道唯唯诺诺,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刚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会大王出来,我的刀刃就要砍下来啦!”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可惜后世的谏官大多贪图名垂青史,以犯上为荣耀,以直谏为正道,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子赞许的劝谏之道。

  灵王从工匠那里出来了,这时,楚国的史官倚相正好经过。灵王就指着倚相说:“这是我们楚国的良史啊,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是关于八卦占卜的书,《九丘》则是关于九州地理人情的书。灵王得意洋洋地引用这些书名,大概不是为了称赞倚相的博学,而是为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间接说明自己这个国王的伟大。可这正好给了子革一个“下刀子”的机会。

  子革不屑地说:“我曾经问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诗以克制穆王的欲望,结果穆王果然没有遭到祸乱,得到了善终;倚相居然不能背诵《祈招》,这算什么博学啊?”(其实子革只是找一个由头罢了,倚相并不一定就不会背诵那首诗)灵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诵给他听。子革就背诵道:

  “司马祈招多么和悦安详啊,向人民传播大王的德音。想我们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黄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没有酒足饭饱之心。”

  —— 这首诗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人民能够承担的限度来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具备金玉一样的德行,他的德行才会被天下的人民传诵。“无醉饱之心”,与刚才灵王欲壑难填、贪求利益的心态相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话说,这首诗就讲了四个字:“克己复礼”。

  楚灵王虽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却不失为一个聪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谢,回到休息的地方,当天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们知道,一个人克制欲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神不宁的情形,一个普通人克制一下烟瘾、酒瘾尚且如此,何况一国之君克制权力欲?结果很悲惨,虽然子革的谏言打动了灵王,灵王却无法克制自己。第二年,楚国内部就爆发了政变,穷兵黩武的灵王被废黜,其弟登基为王,众叛亲离的灵王最后在荒野自杀,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场。

  春秋时期的霸主,能够善终的不多,像灵王这样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却不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因为宠信佞臣,饿死在床上,死后齐国有五世之乱;秦穆公是秦国最贤明的君主,却因为利令智昏而多次败于晋国,子孙三百年不能出函谷关一步;晋厉公在鄢陵击败楚军,独霸中原,几年之后就被卿大夫杀死,只有一辆牛车陪葬;吴王夫差先后打败齐、晋、楚,却死在自己的手下败将越王勾践手里,吴国随之灭亡。《诗经》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是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而是说成功的人心态会有变化,一旦欲望膨胀起来,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谈何建功立业?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纷纷扰扰都归于自己的仁心,不再会有欲壑难填的苦恼,也不会再有自取灭亡的冲动。可惜后世的理学家把“克己复礼”四个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欲”,最终变成了片面空谈性理,消灭人的正常欲望,与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
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祇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
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

注释
雨雪:下雪。
皮冠:皮帽。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
仆析父:楚大夫。
右尹:官名。夕:晚上谒见。
舍:放下。
熊绎:楚国始祖。
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
四国:指齐、卫、晋、鲁。
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
辟:同“僻”。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
筚路:柴车。蓝缕:破烂的衣服。
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
共:同“供”。
齐,王舅也: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
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后来为楚所灭。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赋:指兵车。
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解析

  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生病,亲手勒死了国君,自立为王。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成王杀兄自立,穆王杀父自立,灵王则杀侄自立,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坐稳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

  自从楚共王以来,楚国霸业日益衰落,晋国占据优势,吴国也强大起来。灵王即位后,与吴国多次交战,先后灭了陈、蔡两个华夏诸侯国,又修筑了东西不羹两座大城以威慑中原,终于在会盟中压倒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从这个角度看,灵王可谓中兴之主。但是他的霸业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压,而不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当年那样威德并用,中原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国国内也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灵王不思采用怀柔手段稳固政权基础,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今徐州一带),《子革对灵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灵王率军驻扎在离徐国不远的乾溪,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着的服装: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国赠送的羽衣(秦复陶),翠鸟羽毛做成的披风(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还拿着鞭子。以上服饰极尽奢华,有楚国本土的特产,还有别的诸侯进献的宝物,充分显示了楚王作为霸主的威严。灵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郑国名臣子产就曾指出此人虚荣心太强,未来难以善终。狩猎归来,大臣子革进见,灵摘下帽子,脱下披风,放下鞭子,以示对大臣的尊敬。

  这个子革是何许人也?不是楚国本土的大臣,而是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时代列国人才流动频繁,“楚材晋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国的也不少。子革作为一个落魄的公子,能够做到执政官的助手(右尹),显示了楚国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灵王接下来与子革的对话,则显示了对子革这一外国人的充分信任。

  灵王对子革的问话很长,但精髓很简单: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贪心不足而已。灵王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其实楚国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国,远没有灵王吹的那么伟大),然后耿耿于怀地指出,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

  这段回答很对灵王的胃口,于是他得寸进尺地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即今天的许昌),原本是楚国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过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亏灵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

  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简直是心花怒放,欲望继续膨胀,于是又问道:原先晋国称霸中原,是因为晋国离中原比较近,我们楚国离中原比较远。现在我们在中原建立了陈、蔡、东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动一千辆兵车,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幸亏工匠进来请求他去观看玉器的制作,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接下来他还会提出多么天真的问题。

  灵王以上的问题,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子革是郑国人,郑国是周朝的同姓,又是华夏诸侯。灵王不仅大大咧咧地问他割让郑国土地的问题,还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镇压华夏诸侯,丝毫不顾及子革作为郑国人的感情,只能说明他已经被欲望蒙住了眼睛。楚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可以做到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但灵王提问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实在不是一个霸主应有的作风。汉朝的汲黯曾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楚灵王则是赤裸裸的“外多欲”,连行仁义的幌子都懒得打一下。

  灵王的欲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大臣析父趁灵王不在,对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们楚国很有名望的人,现在大王问你话,你只知道唯唯诺诺,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刚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会大王出来,我的刀刃就要砍下来啦!”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等均是讽谏的典型。可惜后世的谏官大多贪图名垂青史,以犯上为荣耀,以直谏为正道,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子赞许的劝谏之道。

  灵王从工匠那里出来了,这时,楚国的史官倚相正好经过。灵王就指着倚相说:“这是我们楚国的良史啊,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是关于八卦占卜的书,《九丘》则是关于九州地理人情的书。灵王得意洋洋地引用这些书名,大概不是为了称赞倚相的博学,而是为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间接说明自己这个国王的伟大。可这正好给了子革一个“下刀子”的机会。

  子革不屑地说:“我曾经问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诗以克制穆王的欲望,结果穆王果然没有遭到祸乱,得到了善终;倚相居然不能背诵《祈招》,这算什么博学啊?”(其实子革只是找一个由头罢了,倚相并不一定就不会背诵那首诗)灵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诵给他听。子革就背诵道:

  “司马祈招多么和悦安详啊,向人民传播大王的德音。想我们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黄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没有酒足饭饱之心。”

  —— 这首诗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人民能够承担的限度来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具备金玉一样的德行,他的德行才会被天下的人民传诵。“无醉饱之心”,与刚才灵王欲壑难填、贪求利益的心态相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话说,这首诗就讲了四个字:“克己复礼”。

  楚灵王虽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却不失为一个聪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谢,回到休息的地方,当天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们知道,一个人克制欲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神不宁的情形,一个普通人克制一下烟瘾、酒瘾尚且如此,何况一国之君克制权力欲?结果很悲惨,虽然子革的谏言打动了灵王,灵王却无法克制自己。第二年,楚国内部就爆发了政变,穷兵黩武的灵王被废黜,其弟登基为王,众叛亲离的灵王最后在荒野自杀,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场。

  春秋时期的霸主,能够善终的不多,像灵王这样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却不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因为宠信佞臣,饿死在床上,死后齐国有五世之乱;秦穆公是秦国最贤明的君主,却因为利令智昏而多次败于晋国,子孙三百年不能出函谷关一步;晋厉公在鄢陵击败楚军,独霸中原,几年之后就被卿大夫杀死,只有一辆牛车陪葬;吴王夫差先后打败齐、晋、楚,却死在自己的手下败将越王勾践手里,吴国随之灭亡。《诗经》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是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而是说成功的人心态会有变化,一旦欲望膨胀起来,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谈何建功立业?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纷纷扰扰都归于自己的仁心,不再会有欲壑难填的苦恼,也不会再有自取灭亡的冲动。可惜后世的理学家把“克己复礼”四个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欲”,最终变成了片面空谈性理,消灭人的正常欲望,与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远。

释意: :楚〈名〉 (形声。从林,疋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同本义 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 言刈其楚。--《诗·周南·汉广》 不流束楚。--《诗·王风·扬之水》 夏楚二物。--《礼记·学记》 楚扑长如筩。--《仪礼·乡射礼》 民无箠楚之忧。--《汉书·汉延寿传》 又如楚棘(荆棘);楚焞(古时占卜用以灼龟的木棒。以荆木制成);楚藿(用荆条做的捕鱼笼);楚楚(丛生的样子;鲜明的样子);楚木(丛生之木);楚林(丛林) 周朝时国名 楚 chǔ ①痛苦苦~。 ②周朝国名。 ③五代时十国之一。 ④指湖北和湖南。特指湖北。 ⑤姓。 【楚才晋用】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比喻人才外流。 【楚辞】 ①西汉刘向汇集的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的辞赋总集。 ②战国时楚国辞赋的统称,主要指屈原的作品。 【楚弓楚得】指虽然丢了东西,但得到者却仍是自己的人。比喻权利不外移。 【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以项羽为首的西楚势力、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前年,秦亡。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联合反项羽的地方势力,与项羽争霸于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 一带。前206年刘邦围攻项羽,项羽败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亡。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楚囚对泣】原指封建士大夫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下,毫无办法,只能相对流泪◇用来形容颓丧悲观,振作不起来。 【楚庄王】(-前591)春秋时期国君。芈姓,名旅(又作吕、侣)。前613-前591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用兵屡胜,国势大张,成为代晋而起的霸主。 楚chǔ ⒈荆,也叫"牡荆"。落叶灌木。花小淡紫色。鲜叶及果实可供药用。枝干坚韧,可供编织。 ⒉打人的荆条。〈引〉打。 ⒊清晰,整洁清~。 ⒋痛苦痛~。苦~。酸~。 ⒌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原先在今湖北、湖南,后来扩展到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省。 ⒍ ①茂盛的样子。 ②鲜明、华美的样子衣冠~ ~。

: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子zǐ ⒈儿,儿或女~女。~孙。泛指人男~。女~。 ⒉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士~。舟~。 ⒊〈古〉写在姓氏后面〈表〉对人的尊敬孔~。庄~。墨~。也指一个流派的人诸~百家。 ⒋〈古〉对人的敬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以~之矛,陷~之盾,何如? ⒌旧时称师长或门徒夫~。弟~。 ⒍植物的籽实或动物的生殖细胞瓜~。油菜~。卵~。精~。鱼~。 ⒎幼嫩的~鸡。~鸭。~姜。 ⒏〈古〉五等爵位(公侯伯~男)的第四等~爵。 ⒐〈古〉图书分类法,四部(经史~集)的第三部。 ⒑从母体产生的,跟"母"相对的~金(利息)。~音(辅音)。 ⒒地支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 ⒓ ⒔ ⒕ ⒖ ①弟弟,子侄等职工~弟。 ②后辈,年轻人工农~弟。 ⒗子(读轻声)词的后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的词素之后绳~。珠~。凳~。瘦~。瘸~。出了乱~。 ⒘子(读轻声)少数量词的后缀一揽~。敲几下~门。 子zi 1.名词后缀。 2.某些量词的后缀。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5.助词。表示语气 。

:狩 (形声。从犬,守声。犬”是狩猎的助手,故从犬。本义冬季打猎) 同本义 狩,犬田也。--《说文》 明夷于南狩。--《易》。按,田必有犬,故从犬。” 岁终田猎曰狩。--《易·荀》注 冬猎为狩。--《尔雅》 狩者何?田狩也。--《公羊传·桓公四年》 冬大阅以狩。--《汉书·刑法志》 狩于中山。--《列子·黄帝》。注火田为狩” 春蒷,夏苗,秋猘,冬狩。--《左传·隐公五年》 又如狩田(冬季打猎);狩地(古代天子、诸侯冬猎之地) 打猎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 又 狩shòu〈古〉冬天打猎冬~。泛指打猎~猎。

:于〈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⒉ ?吰???呵醩?????嗢氺?磾?罈辝串?雟l哷亲?????????呰???摧???亯?????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 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wū 1.鸟名。参见"于鹊"。 2.叹词。 ?吰???呵醩?????嗢氺?磾?罈辝串?雟l哷亲?????????呰???摧???亯?????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 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⒉ 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 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于yū 1.广大。 于yī 1.见"于微闾"。

:州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同本义◇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 州zhōu ⒈旧时行政区划名跨~连郡。又用于地名杭~。广~。郑~。 ⒉民族自治行政区划名,在省级之下,县级之上四川盛坝藏族自治~。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次,舍也。--《礼记·檀弓上》注 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又如次止(驻止;止宿) 次 第二,居其次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又如次从(然后;接着);次后(以后;续后);次早(第二天早上) 副,贰 次 cì ①顺序座~、场~、名~。 ②第二~年、~女。 ③质量较差~品。 ④量词一~、初~、多~。 ⑤出外远行时临时停留的处所旅~。 ⑥中间言~。 ⑦姓。 ⑧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 【次大陆】面积小于洲,地理上或政治上呈一定独立性的陆地。如喜马拉雅山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地区和亚洲其他部分分割开,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称作南 亚次大陆。 【次级精母细胞】由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后产生。能迅速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产生两个精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由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后形成。它再经过一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而成为卵细胞。 【次级生产力】即消费者的生产力,亦即消费者水平的能量储存率。消费者利用生产者生产出来的食物,除去适当的呼吸损失,其余的转化为不同的组织。 【次氯酸】仅存于溶液中的一种弱酸。化学式hc1o。浓溶液呈黄色,稀时无色,有刺鼻气味,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极不稳定,遇光即分解为盐酸和氧气。通常用的漂白粉就含 有次氯酸钙。 【次生林】原有森林经过天灾或人类的破坏后,又自然恢复起来的森林。 【次生生长】植物的根和茎,由于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形成次生组织而导致增粗的现象。多见于裸子植物、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 【次生体腔】见【真体腔】。 【次生盐碱化】、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而引起的土地盐碱化现象。常发生于地下水位高、地下径流不畅、可容盐多、蒸发量大的地区。又称次生盐渍化。 【次声波】频率低于、~赫,不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较小,可用于预测风暴、探矿等。 【次要矛盾】矛盾特殊性的一种情形,指在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中,处于被决定,从属地位的矛盾。次要矛盾不能脱离主要矛盾,是和主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 【次有限战争】见【特种战争】。 【次长】副部长。

:于〈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⒉ ?吰???呵醩?????嗢氺?磾?罈辝串?雟l哷亲?????????呰???摧???亯?????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 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wū 1.鸟名。参见"于鹊"。 2.叹词。 ?吰???呵醩?????嗢氺?磾?罈辝串?雟l哷亲?????????呰???摧???亯?????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 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⒉ 懷^澡?吒??駝?浉靼?洜d亯???磾咳熌l?缃浉?酉耡浉?洶懢\汴??綷??咛????澖???醩亰?鋖?煪閎l哷亲?閚?^??譳?聦?各矐洺??澖??醩亰?鋖?鈕?^ 鎠憯?缇??魔l澏^緛洶戅e??浤фk???吰粑?閔醩??鋖?咚呈吵?亰枙祄^周??喤l涺?镪?吸?于yū 1.广大。 于yī 1.见"于微闾"。

:颍 (形声。从水,顷声。本义水名。蛴,淮河最大的支流) 同本义 颍,颍水,出颍州阳城乾山东入淮。--《说文》 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至安徽流入淮河 姓 颍yǐng蛴,发源于河南省登封,流到安徽省正阳关入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