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X 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更新时间:2024-05-20 01:18:18


诗人: 刘长卿
标题: 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内容: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唐代·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赏析: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诗人乘舟水上,遥望傍水的秋云岭,岚光山色,是如此的变幻不定: 时而山气蒸腾,烟雾缭绕,山势只能隐约显现;时而又郁郁苍苍,色彩如青如黛。开头两句,诗人把他数日观览的秋云岭山色概括地写出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一句一景,每一句都是“山色无定姿”的一种具体形态,都是由 “山色无定姿”生发出来的。

  “孤峰夕阳后”,夕阳西下,秋云岭失去了白天的婀娜多姿,暮色之中,众峰似乎变成一峰,挺拔独秀,巍然屹立。“翠岭秋天外”,秋晴之日,天高气爽,云轻日朗,秋云岭娇柔妩媚,青翠欲滴,高耸的山峰直插天际,仿佛矗立于云天之外。不同的时间,秋云岭就有不同的面貌。

  第五句描写云起后的秋云岭。浓云浮涌,笼罩了秋云岭,远远地望去,秋云岭随着云团的涌动而“山色无定姿”: 一会儿,山岭全被浓云遮住; 一会儿,山岭半隐半显。秋云岭的姿色如同涌云一般飘渺不定。

  第六句 “江回频向背”。江依山流,千回百曲,行船望山,似觉舟行山移,忽而与之相向,忽而又与之相背,诗人总也不能窥见秋云岭的全貌。这一句从江回山转的角度写秋云岭的“无定姿”。

  最后两句紧承第六句写诗人对秋云岭的迷茫之感。“今”字,说明诗人江行时间之长。行舟数日,至今面前相对的仍然是秋云岭,诗人不知道这几天究竟走了多远,究竟距秋云岭是近了还是远了,只觉得不论走到哪里,秋云岭都遥遥相对。秋云岭好象一个活泼调皮的顽童,时而带上面具,时而换上新衣,和水上行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引逗得行人又爱又嗔又奇。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 “山得水而活。”此诗在前面已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秋云岭的“无定姿”,但没有活泼调皮之致,水景的出现,山色顿有活气,水依山,山傍水,山静水流,刚柔相济。秋云岭的“无定姿” 因水而有了情趣,有了生意,而诗人也把这种变化莫测的情趣、生意写得活泼、迷人。 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的名句,描绘庐山美景的变化多端,寓理于景。此诗描写秋云岭“一色一造化,千形千位置”,模景绘状,兴味无穷,显示了唐人宋人在山水诗上的差异。

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刘长卿扁舟南下,漂泊湖湘间,诗人着意于山水诗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湘中纪行十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六首。

赏析

  诗人乘舟水上,遥望傍水的秋云岭,岚光山色,是如此的变幻不定: 时而山气蒸腾,烟雾缭绕,山势只能隐约显现;时而又郁郁苍苍,色彩如青如黛。开头两句,诗人把他数日观览的秋云岭山色概括地写出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一句一景,每一句都是“山色无定姿”的一种具体形态,都是由 “山色无定姿”生发出来的。

  “孤峰夕阳后”,夕阳西下,秋云岭失去了白天的婀娜多姿,暮色之中,众峰似乎变成一峰,挺拔独秀,巍然屹立。“翠岭秋天外”,秋晴之日,天高气爽,云轻日朗,秋云岭娇柔妩媚,青翠欲滴,高耸的山峰直插天际,仿佛矗立于云天之外。不同的时间,秋云岭就有不同的面貌。

  第五句描写云起后的秋云岭。浓云浮涌,笼罩了秋云岭,远远地望去,秋云岭随着云团的涌动而“山色无定姿”: 一会儿,山岭全被浓云遮住; 一会儿,山岭半隐半显。秋云岭的姿色如同涌云一般飘渺不定。

  第六句 “江回频向背”。江依山流,千回百曲,行船望山,似觉舟行山移,忽而与之相向,忽而又与之相背,诗人总也不能窥见秋云岭的全貌。这一句从江回山转的角度写秋云岭的“无定姿”。

  最后两句紧承第六句写诗人对秋云岭的迷茫之感。“今”字,说明诗人江行时间之长。行舟数日,至今面前相对的仍然是秋云岭,诗人不知道这几天究竟走了多远,究竟距秋云岭是近了还是远了,只觉得不论走到哪里,秋云岭都遥遥相对。秋云岭好象一个活泼调皮的顽童,时而带上面具,时而换上新衣,和水上行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引逗得行人又爱又嗔又奇。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 “山得水而活。”此诗在前面已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秋云岭的“无定姿”,但没有活泼调皮之致,水景的出现,山色顿有活气,水依山,山傍水,山静水流,刚柔相济。秋云岭的“无定姿” 因水而有了情趣,有了生意,而诗人也把这种变化莫测的情趣、生意写得活泼、迷人。 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的名句,描绘庐山美景的变化多端,寓理于景。此诗描写秋云岭“一色一造化,千形千位置”,模景绘状,兴味无穷,显示了唐人宋人在山水诗上的差异。

释意: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色〈名〉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 色shǎi ⒈指颜色(用于口语)掉~儿。印彩~吧。 色sè ⒈指颜色红~。黄~。目能辨~。 ⒉脸的表情、样子脸~。喜形于~。 ⒊种类,品种货~齐全。各~食品。 ⒋品质,质量英雄本~。成~。足~金首饰。 ⒌情景,景象天~。景~。春~。 ⒍妇女容貌姿~。 ⒎情欲~情。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定 (会意。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镇

姿 :姿 (形声。从女,次声。本义姿态) 同本义(姿”侧重于呈现的姿势、风度) 姿,态也。--《说文》。按,态者,材艺巧善也。即才能、贤能本字。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容止》 雄姿英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姿态万变。--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 娇姿欲滴。 直则无姿。--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容貌 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既婚,果有今姿淑德。--《世说新语·贤缓》 姿zī ⒈容貌~容。丰~。 ⒉样子,体态~势。~态。飒爽英~。 姿zì 1.听任,任凭。 2.放纵。参见"姿肆"﹑"姿情"。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 如rú ⒈像,相似,同样~像。~此。不动~山。视死~归。~ 火~荼。~出一辙。 ⒉依照,符合,按照~法炮制。~愿以偿。~实汇报。 ⒊及,比得上我不~她。 ⒋超过一年强~一年。 ⒌到,往~京。 ⒍假若,假使~果。假~。~不学习,那有知识。 ⒎词尾。〈表〉情况恰~其分。空空~也。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李四光、竺可祯、林巧稚等。 ⒐ ⒑ ①符合心意称心~意。 ②器物名。供指划或观赏用竹~意。玉~意。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火壮则煙微。--陆机《连珠》 煙炎之毁熸。--《后汉书·蔡邕传》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 烟焰迷漫。--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扑口鼻。--明·刘基《卖柑者言》 烟炎张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烟焰雾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烟火邻居(指紧邻);烟扛扛(形容烟雾腾腾的样子);烟爨(炊烟);烟蓬(小火轮客舱顶上的散座);烟祀(香烟与祭祀。 烟(煙、 ⒌ ⒍菸)yān ⒈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雾。煤~。油~儿。 ⒉像烟的~霞痼疾。~云过眼。 ⒊烟气刺激(眼、鼻)~眼难睁。~得咳嗽。 ⒋烟气中含碳的细颗粒,在其它物体上凝结成的黑灰松~灰。锅~子。 ⒌烟草,一年生草本,叶大有茸毛,是制香烟的原料,也可作杀虫剂。简称"烟"~叶。烤~。 ⒍烟草制成品香~〉~。吸~短寿。吸~者易患癌症。 ⒎特指鸦片大~。禁~。严惩贩卖~土。 ⒏ ⒐ ①道教指熟食不食人间~火(现今〈喻〉脱离现实)。 ②在火药中搀入锶、钡、镁等金属盐类制成的产品,燃烧时发出灿烂的火花、景物,又称"焰火",供观赏放~火。观看~火。 烟yīn 1.通"禋"。参见"烟祀"。 2.通"堙"。填塞。参见"烟资"。 3.见"烟煴"。 烟yū 1.枯萎。参见"烟邑"。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羘》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 复(復) fù ⒈返,回去往~。至今五十年而不~。 ⒉回答,回报~命。~信。报~。~仇。 ⒊还原,使回归恢~。~原。~员军人。 ⒋又,再死灰~燃。冀~得兔,兔不可~得(冀希望)。 ⒌重叠,繁多的,不是单一的~杂。~层。~句。重~。山重水~疑无路。~式立交桥。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 如rú ⒈像,相似,同样~像。~此。不动~山。视死~归。~ 火~荼。~出一辙。 ⒉依照,符合,按照~法炮制。~愿以偿。~实汇报。 ⒊及,比得上我不~她。 ⒋超过一年强~一年。 ⒌到,往~京。 ⒍假若,假使~果。假~。~不学习,那有知识。 ⒎词尾。〈表〉情况恰~其分。空空~也。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李四光、竺可祯、林巧稚等。 ⒐ ⒑ ①符合心意称心~意。 ②器物名。供指划或观赏用竹~意。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