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F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

更新时间:2024-05-20 02:58:40


诗人: 陆机
标题: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
内容: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魏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
翻译: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策马提缰赴征途,哽咽不语别至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若问将要何处去?官事繁杂缠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放声长叹沿北渚,离思郁结在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不停前进行已远,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山泽众多且弯曲,草木丛生极茂繁。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猛虎咆啸深谷底,山鸡呜叫在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凄风呼叫彻夜刮,离群野兽跑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触景感物生悲绪,深深思念更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久久伫立望故乡,顾影自怜多忧烦。

参考资料:

1、魏娟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60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42-144
注释:

总辔(pèi)¹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洛:洛阳。¹总辔: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

借问子何之¹,世网²³我身。
¹之:往,至。²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³婴:纠缠,羁绊。

永叹¹²北渚(zhǔ)³,遗思南津
¹永叹:长久叹息。²遵:顺着,沿着。³北渚:北面的水涯。⁴遗思:犹怀念。⁵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⁶津:指渡口。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余¹,林薄²³阡眠
¹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²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³杳:幽暗。⁴阡眠:草木茂密貌。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diān)

哀风¹中夜²流,孤兽更我前。
¹哀风:凄厉的寒风。²中夜:半夜。以上八句指作者旅途中的所见。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参考资料:

1、魏娟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60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42-144
赏析: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写诗人悲伤地辞别亲人,离开故乡,骑马上路了。诗人没有说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世间的事缠绕着我,使我无法脱身。前两句写辞别上路,是紧扣“赴洛”题意。辞别而至于低声哭泣,这固然是由于古人往往把离别看做一件大事,正如齐梁诗人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矣。”(《别赋》)也是由于诗人前途莫测而感到悲哀。后两句一问一答,而答非所问,似有难言之痛。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九年(288年),晋武帝“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而《晋书·陆机传》说:“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样的人才,又出身名门,当然不乏官员推荐。迫于官府之命,赴洛阳似非他心中所愿意的,故以“世网”缠身喻之。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写旅途中的忧思。诗人沿着向北的小洲往前走,思念纠结在故乡——南边的渡口。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空旷不见人的踪影。一路上,他充满叹息和忧愁。这里记述的主要是行程,沿着“北渚”向前走,路越走越远,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终于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心上满载着忧愁。

  “野途”句引起下文,诗人开始着力描写沿途的自然山川景物:“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意思是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山林川泽逶迤曲折向前延伸,草木丛生,茂盛稠密。深深的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高的树巅有金鸡啼叫。半夜里悲风袭人,孤零零的野兽从我跟前走过。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除了山川、草木之外,还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不能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令人想起王粲的《登楼赋》。这篇抒情小赋写道:“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里写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野上一片寂静,只有征夫在赶路。王粲描写的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如此说来,陆机笔下所描写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景物,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险恶,而且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在赴洛阳途中心境之不宁。这是因为诗人在赴洛阳之后的前途实在是吉凶难卜。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诗人伫立山上,眺望故乡,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身影,只有自己怜悯自已了。诗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生离死别的悲哀步上赴洛阳的道路,面对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激起他无限的愁思。孤独、失意、怀乡、自怜的感情油然而生。前途茫茫,他感到惆怅迷惘,

  陆机的诗注意词句的华美,讲究排偶。这种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都是华美的排偶句子。

参考资料:

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创作背景  在吴国灭亡后,诗人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即二十九岁时,与弟弟陆云离开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赴洛道中作》二首作于他赴洛阳途中。本首诗组诗中的第二首。 参考资料:完善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策马提缰赴征途,哽咽不语别至亲。
若问将要何处去?官事繁杂缠我身。
放声长叹沿北渚,离思郁结在南津。
不停前进行已远,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众多且弯曲,草木丛生极茂繁。
猛虎咆啸深谷底,山鸡呜叫在树巅。
凄风呼叫彻夜刮,离群野兽跑我前。
触景感物生悲绪,深深思念更缠绵。
久久伫立望故乡,顾影自怜多忧烦。

注释
洛:洛阳。
辔(pèi):驭马的缰绳。总辔:控制缰绳。
之:往,至。
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婴:纠缠,羁绊。此句意指作者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是不得已而为之。
永叹:长久叹息。遵:顺着,沿着。北渚:北面的水涯。
遗思:犹怀念。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津:指渡口。此句意指与亲人在南津的离别,是那么令人郁结满怀。
纡:屈曲,曲折。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
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杳:幽暗。阡眠:草木茂密貌。
哀风:凄厉的寒风。中夜:半夜。以上八句指作者旅途中的所见。

参考资料:

1、魏娟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60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42-144

赏析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上身。”写诗人悲伤地辞别亲人,离开故乡,骑马上路了。诗人没有说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世间的事缠绕着上,淡上无法脱身。前两句写辞别上路,是紧扣“赴洛”题意。辞别而至书低声哭泣,这固然是由书古人往往把离别看做一件大事,正如齐梁诗人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矣。”(《别赋》)也是由书诗人前途莫测而感到悲哀。后两句一问一答,而答非所问,似有难言之痛。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九年(288年),晋武帝“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而《晋书·传》说:“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样的人才,又出身名的,当然不乏官员推荐。迫书官府之命,赴洛阳似非他心中所愿意的,故以“世网”缠身喻之。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密途旷无人。”写旅途中的忧思。诗人沿着向北的小洲往前走,思念纠结在故乡——南边的渡口。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荒密的小道空旷不见人的踪影。一路上,他充满叹息和忧愁。这里记述的主要是行程,沿着“北渚”向前走,路越走越远,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终书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心上满载着忧愁。

  “密途”句引起下文,诗人开始着力描写沿途的自然山川景物:“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上前。”意思是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山林川泽逶迤曲折向前延伸,草木丛生,茂盛稠密。深深的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高的树巅有金鸡啼叫。半夜里悲风袭人,孤零零的密兽从上跟前走过。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除了山川、草木之外,还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不能不淡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令人想起的《登楼赋》。这篇抒情小赋写道:“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密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里写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密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密上一片寂静,只有征夫在赶路。王粲描写的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如此说来,陆机笔下所描写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景物,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险恶,而且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在赴洛阳途中心境之不宁。这是因为诗人在赴洛阳之后的前途实在是吉凶难卜。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诗人伫立山上,眺望故乡,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身影,只有自己怜悯自已了。诗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生离死别的悲哀步上赴洛阳的道路,面对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激起他无限的愁思。孤独、失意、怀乡、自怜的感情油然而生。前途茫茫,他感到惆怅迷惘,

  陆机的诗注意词句的华美,讲究排偶。这种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都是华美的排偶句子。

参考资料:

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释意: :总 (形声。从糸,悤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同本义 总,聚束也。--《说文》 总,结也。--《广雅》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总角之宴。--《诗·卫风·氓》 令徒隶衣七总布。--《史记·孝景帝》 总布二匹。--《汉书·王莽传》 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礼记·内则》 以麻总发。--《新唐书》 又如总发(指童年,幼年。同总角);总角之好(指幼年相契的朋友。也称总角之交”);总乷(古时儿童束发为两角) 聚合;汇集 无总 总(總、縢)zǒng ⒈全,全部,主要的,为首的~的。~纲。~则。~统。~指挥。~司令。 ⒉聚合,汇集~括。~共。~计。 ⒊一直,经常她~爱笑。他~是吃苦在前。 ⒋一定,毕竟~会胜利。这件事~要办理。 ⒌统领~兵西下。 ⒍ ⒎ ⒏ ①终究,终于~算成功了。 ②勉强,还可以这孩子能做到这样,~算不错了。 ⒐ 总zōng 1.丝数名。古以丝八十根为"总"。 总cōng 1.通"纒"。绢的一种。 2.通"恠"。参见"总至"。 3.通"葱"。参见"总极"。

:辔 (会意。从丝,从軎。从丝,与绳索有关。套在车轴末端的金属制圆筒状物,上有穿口,用以纳辖。本义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同本义 辔,马縻也。--《说文》 执辔如组。--《诗·邶风·简兮》 执策分辔。--《礼记·曲礼》。疏御马索也。” 公子执辔愈恭。--《史记·魏公子列传》 或揽辔寒帷。--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辔勒(控制马的缰绳和口勒);辔衔(马缰绳和马嚼子);辔策(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辔靷(御马的缰绳和引车前行的皮带) 借指马 牵;驾驭 喻法令 辔(轡)pèi ⒈驾驭牲口用的缰绳鞍~。执~。 ⒉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 登 dēng ①由低处到高处(多指人步行)~山、攀~。 ②刊登;记载~报、~记。 ③(谷物)成熟五谷丰~。 ④踩;踏~在桌上钉画片。 ⑤腿脚向下用力~自行车。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很高水平。也比喻达到极点。造到。 【登基】帝王即位。 【登极】同登基。极北极星,古人认为众星环绕,因此用来比喻王位的至尊。 【登科】古代科举考试应考人被录取。 【登陆舰】运送登陆兵和武器装备到敌岸登陆的军舰。分大型和中型。排水量800-8000吨,航速12-20节,船底平,吃水浅,能在无停靠设备,适于登陆的岸滩登陆。 【登陆舰船】见【两栖舰船】。 【登山运动】攀登山的顶峰的运动。运动员需具坚强的意志、体质和一定的技术,在严寒和缺氧的情况下攀登高山。对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也有一定意义。 【登堂入室】见【升堂入室】。 【登月舱】为运载宇航员离开指令舱到月球表面活动并返回而设计的一种航天器的舱。 登dèng 1.通"凳"。 2.通"墱"。石级。 登dé 1.取得;获得。

:长 chang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时间久

:路〈名〉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 路lù ⒈道,来往的通道~途。~径。道~。铁~。〈引〉路程八千里~。 ⒉方向,条理,途径出~。思~。活~。忠谏之~。 ⒊方面,地区几~进攻。东~货物。 ⒋种类头~货。大~货。三~货。 ⒌〈古〉车筚~(柴车)。 ⒍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路luò 1.通"落"。以绳周绕。 2.通"乐"。 3.见"路人"。

:呜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 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后汉书·袁安传》 又如呜呃(悲叹);呜乎(呜呼);呜唈(因悲哀、愤懑而抑郁气塞);呜恻(悲泣);呜噎(呜咽。忧伤悲泣);呜呼噫嘻(表示慨叹) 呜 形容气流刹地经过的声响 发出喧闹声 呜 亲吻 死亡 呜(嗚)wū ⒈像声词~ ~ ~火车开动了。 ⒉ ①文言叹词~呼,戒之! ②旧时祭文中常用〈表〉叹息~呼,哀哉!因借以指死亡一命~呼! ⒊ ①低声哭泣。 ②形容流水声。 呜wù 1.哀伤。

:咽 yan (形声。从口,因声。本义咽头) 同本义 咽,嗌也。--《说文》。段注咽者,因也,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 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释名》 咽已绝。--《汉书·息夫躬传》。注喉咙。” 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后汉书·华佗传》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又如咽吭(咽喉。喻指要害处);咽塞(病名№咙梗塞,呼吸不畅) 指颈项 搤其咽。--《汉书·扬雄传》。注 咽yān咽头,它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在鼻腔、口腔及喉腔的后方。通常与喉合称为"咽喉"。 咽(嚥)yàn将嘴里的食物吞下去~下。慢慢~。狼吞虎~。 咽yè ⒈声音哽塞呜~。哽~。~不成声。 咽yuān 1.参见"咽咽"。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 辞 cí ①优美的语言;言词~藻、修~。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赋、楚~。 ③古体诗的一种《木兰~》。 ④告别;告辞~行。 ⑤辞职。 ⑥辞退解雇。 ⑦躲避;推托推~、不~劳苦。 【辞呈】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 【辞赋】文体名称『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指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又较多运用散 文手法,与辞已不相同。 【辞格】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如比喻、借代。又称修辞格。 【辞海】 ①书名。陆费逵等编。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为综合性大型词典。收单字13000多,词语77000条左右,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通称旧辞海。 ②书名。辞海编辑委员会编。1965年出版未定稿,1979年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以及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通称新辞海。1989年修订后再版。 【辞令】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善于~。又作词令。 【辞书】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源】 ①书名。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通称旧辞源。 ②书名。1979年出版。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内容以旧有辞书 、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通称新辞源。 【辞藻】见【词藻】。

:密 (形声。从山,宓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姓 密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龚自珍《 密mì ⒈距离短,空隙小,跟"稀"、"疏"相对~植。稠~。 ⒉精致,细致精~。细~。 ⒊亲近,感情好~切。~友。情好日~。 ⒋隐蔽,不公开~约。~码。~谋。秘~。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