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M 明妃曲二首·其二

明妃曲二首·其二

更新时间:2024-05-30 09:16:58


诗人: 王安石
标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内容: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胡恩 一作:胡自)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宋代·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
翻译: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黄金杆拨拨动琴弦,弹出美妙声音,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胡恩 一作:胡自)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22
注释: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zhān)车百两¹皆胡姬。
¹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¹春风手²,弹看飞鸿劝胡酒。
¹杆拨:弹琵琶的工具。²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¹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¹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胡恩 一作:胡自)

可怜青冢(zhǒng)¹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¹青冢: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22
赏析: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胡恩 一作:胡自)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

  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

  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0-234
拼音:

míngfēièrshǒu ·èr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íngfēichūjiàér zhānchēbǎiliǎngjiē 
hánqíngchǔ chuánxīnzhī 
huángjīngǎnchūnfēngshǒu tánkànfēihóng鸿quànjiǔ 
hàngōngshìànchuílèi shāshàngxíngrénquèhuíshǒu 
hànēnqiǎnēnshēn rénshēngzàixiāngzhīxīn  (ēnzuò  )
liánqīngzhǒng shàngyǒuāixiánliúzhìjīn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作于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参考资料:完善1、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0-2342、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2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
黄金杆拨拨动琴弦,弹出美妙声音,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
“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青冢: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22

赏析

  —首诗描写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大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大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姬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意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妃大自知”。《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大”,所以哀而不乐。

  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妃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大向“塞南”。通过—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大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妃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大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大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姬论。—四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句讲的是事实。

  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大”,—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意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样。

  —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大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大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大”。

  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大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意诗,直斥为坏人大术,无父无君”(注解中的话,意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意诗。范冲是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样描写明妃,—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大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大,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大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意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姬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0-234
释意: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杔,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 明mí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灯火通~。 ⒉清楚,懂得,了解~白。~确。~礼。深~大义。~见万里。 ⒊公开,不隐蔽,显露在外,跟"暗"相对~说。~码实价。~枪暗箭。 ⒋视力,视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聪耳~目。 ⒌看得清,认得准,见识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个(专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称神灵神~。 ⒏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妃〈名〉 (会意。从女,己声。本义婚配,配偶) 通配”。同本义 妃,匹也。--《说文》 嘉耦曰妃。--《左传·桓公二年》 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商君书·画策》 又如吉妃(美满的婚配) 泛指妻子 以某妃配某氏。--《仪礼·少牢礼》。注某妃,某妻也。” 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 帝王的妾 宿有妃,嫱嫔御焉。--《左传·哀公元年》 又如妃妾(皇帝的妾);妃嫔(帝王的妾侍。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 特指太子、王侯之妻 妃 fēi ⒈〈古〉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贵~。王~。 ⒉〈古〉对神女的尊称天~。湘~。 妃pèi 1.匹配;婚配。 2.配合;辅佐。

:初〈名〉 (会意。从刀,从衣∠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 欲知

:嫁 (形声。从女,家声。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跟娶”相对) 嫁,女适人也。--《说文》 归妹。--《易·序卦》。虞注嫁,归也。” 子嫁反。--《仪礼·丧服》。虞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 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诗·大雅·大明》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又如嫁杏(比喻婚期);嫁子(嫁出的女儿;孪生的女儿);嫁娶(嫁女与娶妇);嫁殇(男子未满十九岁而死,死后女子才嫁之为妻) 往,赴 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将嫁于卫。--《列子·天瑞》 又如嫁 嫁jià ⒈女子结婚她今天出~。 ⒉转移,推卸转~。~祸于人。 ⒊ 叫"砧木"。

:与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鉹??),共同抬起,与,给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 与(與)yǔ ⒈跟,同,和~众不同。~虎谋皮。我~你们一道走。 ⒉给,授予交~。送~。赠~。 ⒊交往,友好彼此相~。不欺其~(其与指结交好的国家)。 ⒋赞许,帮助朝过夕改,君子~之。君不~胜者,而~不胜者。 ⒌ 与(與)yú同"欤"。 与(與)yù参加,参预~会。参~。~闻(亲自听到。参与其事且得知内情)。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胡(鬳、衚)hú ⒈〈古〉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之统称~人。~服。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或外国的~椒。~琴。~萝卜。 ⒉乱,无理~说八道。~言乱语。~作非为(肆无忌惮的做坏事)。 ⒊文言疑问代词。什么,怎样~为慕大鲸?~不归? ⒋〈古〉指兽颈下的垂肉。 ⒌ ⒍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儿 ér ①小孩子婴~。 ②年轻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③儿子~女。 ④词尾,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 【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短小活泼,用辞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 【儿化】〈语〉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又叫儿化韵。 【儿化韵】见【儿化】。 【儿童节】见【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故事、戏剧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戏】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视同~。 儿rén 1.见《说文.儿部》。 儿ní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有儿宽。见《汉书》本传。

:毡 (形声。从毛,占声。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同本义 氈,撚毛也。--《说文》 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周礼·天官·掌皮》 又如毡单(毡垫);毡布(指毛织成的布);毡车(以毛毡为篷的车子);毡衫(毡制的衣衫);毡屋(即毡帐);毡席(毡制的铺垫用具);毡帽(毡制的帽子);毡毯(毛毡制成的毯子) 毡包 这个时候,一个牧民匆匆忙忙钻进毡包来 他背着毡包到野外去接回初生的羊羔 毡(氊、氈)zhān ⒈用兽毛压制而成的片状物,可作各种垫衬材料或防寒用品等~帽。~子毯。 ⒉像毡的东西油毛~子。

:车 (象形。甲骨文有多种写法。象车形。本义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 同本义 車,舆论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说文》。按,横视之肖,或云车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 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考工记·舆人》 车从马。--《左传·闵公元年》 车斑内外。--《国语·晋语》。注车雷也。” 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晓驾炭车辗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车 chē ①陆地上安设轮子的运输工具汽~、马~。 ②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水~、吊~。 ③机器~床、~间。 ④用车床切削东西~圆。 ⑤用水车取水~水。 ⑥姓。又见jū。 【车床】一种常用的金属切削机床。主要用来做内圆、外圆和螺纹加工。又叫旋床。 【车尔尼】(1791-1857)奥地利作曲家、钢琴教育家。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后从师贝多芬、年。曾培养出李斯特等许多钢琴家,并留下了大量的钢琴教材,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文学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怎么办》。 【车技】一种杂技节目。表演者利用特制的单轮车、双轮车作载人运行、翻车过桌或在特制的高架上作定车等各种表演动作。 【车厘子】〈港台〉樱桃。英语音译词。 【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将人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以马架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俗称五马分尸。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来往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 【车载斗量】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非常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 【车辙】车子经过路面时轧出的痕迹。 车(車)jū ⒈象旗中的一种棋子。 ⒉见chē。 车(車)chē ⒈有轮子的陆上交通工具马~。汽~。轿~。乘用~。火~。 ⒉利用轮轴转动的某些器具水~。纺纱~。滑轮~。〈引〉机器试~。开~。 ⒊旋床~床。 ⒋使用旋床~光。~圆。 ⒌使用水车取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