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Z 杂曲歌辞·苦热行

杂曲歌辞·苦热行

更新时间:2024-06-03 06:18:45


诗人: 王毂
标题: 杂曲歌辞·苦热行
内容: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拼音: zhù róng nán lái biān huǒ lóng, huǒ qí yàn yàn shāo tiān hóng.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rì lún dāng wǔ níng bù qù,
日轮当午凝不去,
wàn guó rú zài hóng lú zhōng.
万国如在洪炉中。
wǔ yuè cuì gān yún cǎi miè, yáng hóu hǎi dǐ chóu bō jié.
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hé dāng yī xī jīn fēng fā, wèi wǒ sǎo què tiān xià rè.
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释意: :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从示,从儿口。儿”是古文人”字。本义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即庙祝) 同本义 祝,祭主赞词者。--《说文》 兑为口为巫。--《易》。按,祝所以悦神也。 祝将命也。--《礼记·郊特牲》 祝,以孝告。嘏以慈告。--《礼记·礼运》 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周礼·夏官》注 逸祝册。--《书·洛诰》 与巫祝共分其余钱持归。--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楚辞·招魂》。注男巫曰祝” 又如祝人(古代掌祭祀的 );巫 祝zhù ⒈〈表〉良好的愿望~愿。~寿。~贺。~您成功。 ⒉〈古〉断,削去,剪断~发(断发,削发)。 祝zhòu 1.诅咒。 2.发誓。 祝chù 1.古国名。

:螎 (形声。从鬲,虫省声。鬲,古代一种烹饪器,与鼎相似。本义炊气上升) 同本义 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晋书》 融化;消溶 融而为川渎。--孙绰《游天台山赋》 又如融流(融化流动);融陶(熔化陶冶);融液(融化成液体);融释(消失;化解);融蚀(消磨;侵蚀);融炼(熔化锤炼) 融合;融会 融 长远;长久 大 融róng ⒈受热溶化,消溶~化。~雪。消~。 ⒉融合,调和~恰。交~。~会贯通(融合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⒊通,流通通~。金~(货币的流通)。 ⒋大明,大亮明而未~。 ⒌ ①和悦的样子其乐~ ~。 ②形容暖和春光~ ~。

:南无 na 南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閐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方位名⊥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 南nán方向,跟"北"相对。早晨面对太阳时,右手的一边~面。东~风。坐北朝~。 南nā 1.见"南无"。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

:鞭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同本义 鞭,驱也。--《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李白《赠友人》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竹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 古代一 鞭 biān ①赶牲畜的工具马~子。 ②古代一种有节的兵器钢~。 ③形状像鞭子的东西教~。 ④成串的小爆竹小~。 ⑤鞭打~马。 【鞭策】鞭打;用马鞭子赶马。比喻督促使进步常以先进人物的思想~自己。 【鞭长莫及】原指虽然鞭子长,但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鞭笞】用鞭子、手杖或板子打。比喻督促、鼓励。 【鞭辟近里】见【鞭辟入里】。 【鞭辟入里】形容分析切中要害,能透彻说明问题。又作鞭辟近里。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痛加~。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又如火链( 火huǒ ⒈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烈~熊熊。若~灼人。〈喻〉紧急~速增援。十万~急。 ⒉焚烧~攻。〈喻〉急躁,发怒~气大。他冒~了。莫发~嘛。 ⒊红色~鸡。 ⒋同"伙"~伴。 ⒌兴隆生意~起来了。 ⒍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上~了。要败~。 ⒎五行之一金木水~土。 ⒏〈古〉兵制,十人为"一火"。 ⒐枪炮弹药军~库。开~炮轰。 ⒑ ⒒ ⒓ ①作战时双方枪炮子弹交接的地带。〈喻〉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②电路中输送电的电源线。 ⒔ ⒕ 火huō 1.方言。缺豁。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 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 龙(龍)lóng ⒈〈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还能兴云降雨飞~乘云。叶公好~。 ⒉〈古〉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翼手~。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颜。~袍。 ⒋ ⒌ 龙máng 1.通"尨"。杂色,色斑驳。 2.通"?"。参见"龙鵤"。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又如火链( 火huǒ ⒈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烈~熊熊。若~灼人。〈喻〉紧急~速增援。十万~急。 ⒉焚烧~攻。〈喻〉急躁,发怒~气大。他冒~了。莫发~嘛。 ⒊红色~鸡。 ⒋同"伙"~伴。 ⒌兴隆生意~起来了。 ⒍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上~了。要败~。 ⒎五行之一金木水~土。 ⒏〈古〉兵制,十人为"一火"。 ⒐枪炮弹药军~库。开~炮轰。 ⒑ ⒒ ⒓ ①作战时双方枪炮子弹交接的地带。〈喻〉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②电路中输送电的电源线。 ⒔ ⒕ 火huō 1.方言。缺豁。

:旗〈名〉 同本义 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说文》 熊虎曰旗。--《广雅》 师都建旗。--《周礼·春官》 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周礼·司常》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泛指各种旗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以为旗章。--《礼记·月令》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管子·兵法》 又如旗纛(古代军队和仪仗队用的大旗);旗牌(担任传递号令等的武吏);旗鼓(指枪棒等武艺的架式、门户);旗头(旗手);旗麾(将旗) 表识,标志 旗qí ⒈用布、绸、纸等做成的标帜,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子。军~。国~。升~。 ⒉清代初期将满族军队和成员编为八旗◇又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凡在旗籍的人统称"旗人"。又特指满族的~袍。~装。 ⒊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一级,相当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