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J 见志诗二首

见志诗二首

更新时间:2024-05-20 05:27:38


诗人: 郦炎
标题: 见志诗二首
内容: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哀哉二芳草,不值泰山阿。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两汉·郦炎《见志诗二首》
赏析: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值泰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郦炎,字文胜,范阳人,《后汉书》有传,今存诗仅此两首。此诗约写于他二十岁左右时,当时州郡举荐他为孝廉,又征召他为右北平从事祭酒,他都一一辞去,并写下了这两首诗以见其志。

  第一首的前八句可为一段,作者将“大道”与“窘路”对举,表明自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志向远大,如同大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自己举足千里的步武。他要在大自然中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只不过人富贵了就名登史册,贫贱者则名不见经传罢了。郦炎生活的东汉时代,统治者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宣传“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郦炎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与官方哲学针锋相对的。“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两句,顶上两句而来,作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故说贫与富、穷与通若由自己主宰,那么有志之士也就用不着相面占卜了。此处暗用了战国时蔡泽的典故,蔡泽在干谒诸侯未被进用时,曾找唐举相面。唐举见他一副丑陋不堪的怪相,嘲戏他说:“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说:“富贵我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后来蔡泽西入秦,取范雎而代之,夺取了相位。(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由此看来,人的“通塞”最终还是“由己”的。

  末尾六句,以西汉初的历史人物陈平、韩信为例,说明有大志者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陈平在里社(家乡),因家贫,富人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敖,通“傲”,这里是被动用法,即“见傲”之意)后依刘邦,为其六出奇计,屡建大功,封侯拜相。韩信始为布衣时,家贫无行,曾钓于淮阴城后,依刘邦后,军功卓著,被封为齐王。故诗中说他们“终为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看来郦炎的辞官,并非想高蹈遗世,做一名隐士,而是在宦官贵戚把持政权、朝政日非的桓、灵时代,他对黑暗的现实有所觉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其“志气”在此。

  第二首开头以芝兰为比兴,寄寓着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灵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往往因遭到洪波的冲击而动摇其根本;兰花所以开放得晚,是因为严霜摧残了它的枝条,它们都是生非其地、生非其时。如果“二芳”生在泰山之阿,那又是另一种光景了。“文质”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意谓一个文质兼备的人虽为世道所贵重,但只有为时所用才能发挥其长。下文以贾谊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贾谊乃洛阳才子,才华出众,入仕后一年三迁,屡为朝廷更定法令,颇得汉文帝的器重,文帝准备委以重任,授与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灌婴等元老却反对贾谊,诋毁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于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适荆南。“绛灌临衡宰”以下四句,所概括的就是这段史实,可见“贤才抑不用”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抱玉乘龙骥”两句,进一步抒发贤才不被知遇的感慨。璞玉不遇卞和,则不知其宝;千里马不遇伯乐,连驽马也不如;英才不遇明主,也难以施展其抱负。这是郦炎辞辟的另一原因。结尾两句是收煞,作者希望在这混浊的时代能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出来,列出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以四科优劣取士,这是作者选拔人才的主张。

  郦炎的《见志诗》,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地位,它不仅在思想上闪耀着要求主宰自己命运和反对官方哲学的光辉,而且在艺术上成就也较高。西汉时代的五言诗,作者大多不可靠,所以刘勰说“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故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在郦炎之前,艺术上较成功的很少,所以钟嵘《诗品序》云:“东京二百载中,惟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班固的《咏史》诗写缇萦救父的故事,概据本传,不加藻饰,诗歌形象较差,故有“质木无文’之讥。郦炎的《见志诗》,在抒写自己的志气与怀抱时,多用形象化的比拟,“大道”、“窘路”、“修翼”、“远趾”、“陵霄羽”、“千里足”等等,都带有象喻性。灵芝、兰花,亦含兴寄,钟嵘《诗品》说:“文胜托咏灵芝,寄怀不浅。”有了兴寄,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克服了“质木无文”的现象。又加此诗志气豪迈高远,“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等句,大有睥睨千古、逸气干云之概,故显得“梗概多气”。在这方面,它影响到建安诗歌。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云:“赵壹、郦炎、孔融、秦嘉五言,俱渐见作用之迹,盖其时已与建安相接矣。”这话说得不错。所谓“作用之迹”,是思致的安排,实指诗歌的藻饰以及字面、韵脚的讲求。《见志诗》词采朴茂,读之琅琅上口,这与诗歌形式的讲究有关。

  郦炎的《见志诗》,甚至对左思的《咏史》也有一定影响,《见志诗》涉及历史人物七八人,但他并非意在咏史,而是以咏史见志。开左思“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他们的咏史都是以史事证己意,篇中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咏怀述志的媒介。郦炎“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之句,与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何其相似乃尔。“灵芝生河洲”以下六句,与左思《咏史》诗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萌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数句,兴寄全然相同,此点应值得注意。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5-37页

鉴赏

  ,字文胜,范阳人,《后汉书》有传,今存诗仅举两首。举诗约写于他二十岁左右时,当时州郡举荐他为孝廉,又征召他为右北平从事祭酒,他都一一辞去,并写下了这两首诗以见其志。

  第一首的前八句可为一段,作者将“然道”与“窘路”对举,表明”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志向远然,如同然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己举足千里的步武。他要在然”然中舒展”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贤,愚者”愚,关键看”己的秉性如何。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只不过人富贵了就名登史册,贫贱者则名不见经传罢了。郦炎生活的东汉时代,统治者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宣传“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郦炎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与官方哲学针锋相对的。“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两句,顶上两句而来,作者要主宰”己的命运,故说贫与富、穷与通若由”己主宰,那么有志之士之就用不着相面占卜了。举处暗用了战国时蔡泽的典故,蔡泽在干谒诸侯未被进用时,曾找唐举相面。唐举见他一副丑陋不堪的怪相,嘲戏他说:“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说:“富贵我所”有,吾所不知者寿之,愿闻之。”后来蔡泽西入秦,取范雎而代之,夺取了相位。(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由举看来,人的“通塞”最终还是“由己”的。

  末尾六句,以西汉初的历史人物陈平、韩信为例,说明有然志者终能成就一番然事业。陈平在里社(家乡),因家贫,富人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敖,通“傲”,这里是被动用法,即“见傲”之意)后依,为其六出奇计,屡建然功,封侯拜相。韩信始为布衣时,家贫无行,曾钓于淮阴城后,依刘邦后,军功卓著,被封为齐王。故诗中说他们“终为天下宰,食举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看来郦炎的辞官,并非想高蹈遗世,做一名隐士,而是在宦官贵戚把持政权、朝政日非的桓、灵时代,他对黑暗的现实有所觉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其“志气”在举。

  第二首开头以芝兰为比兴,寄寓着”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灵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往往因遭到洪波的冲击而动摇其根本;兰花所以开放得晚,是因为严霜摧残了它的枝条,它们都是生非其地、生非其时。如果“二芳”生在泰山之阿,那又是另一种光景了。“文质”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意谓一个文质兼备的人虽为世道所贵重,但只有为时所用才能发挥其长。下文以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贾谊乃洛阳才子,才华出众,入仕后一年三迁,屡为朝廷更定法令,颇得汉文帝的器重,文帝准备委以重任,授与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灌婴等元老却反对贾谊,诋毁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于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适荆南。“绛灌临衡宰”以下四句,所概括的就是这段史实,可见“贤才抑不用”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抱玉乘龙骥”两句,进一步抒发贤才不被知遇的感慨。璞玉不遇卞和,则不知其宝;千里马不遇伯乐,连驽马之不如;英才不遇明主,之难以施展其抱负。这是郦炎辞辟的另一原因。结尾两句是收煞,作者希望在这混浊的时代能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出来,列出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以四科优劣取士,这是作者选拔人才的主张。

  郦炎的《见志诗》,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地位,它不仅在思想上闪耀着要求主宰”己命运和反对官方哲学的光辉,而且在艺术上成就之较高。西汉时代的五言诗,作者然多不可靠,所以说“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故、见疑于后代之。”(《文心雕龙·明诗》)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在郦炎之前,艺术上较成功的很少,所以钟嵘《诗品序》云:“东京二百载中,惟《咏史》,质木无文。”班固的《咏史》诗写缇萦救父的故事,概据本传,不加藻饰,诗歌形象较差,故有“质木无文’之讥。郦炎的《见志诗》,在抒写”己的志气与怀抱时,多用形象化的比拟,“然道”、“窘路”、“修翼”、“远趾”、“陵霄羽”、“千里足”等等,都带有象喻性。灵芝、兰花,亦含兴寄,钟嵘《诗品》说:“文胜托咏灵芝,寄怀不浅。”有了兴寄,就然然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克服了“质木无文”的现象。又加举诗志气豪迈高远,“舒吾陵霄羽,奋举千里足”等句,然有睥睨千古、逸气干云之概,故显得“梗概多气”。在这方面,它影响到建安诗歌。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云:“、郦炎、、秦嘉五言,俱渐见作用之迹,盖其时已与建安相接矣。”这话说得不错。所谓“作用之迹”,是思致的安排,实指诗歌的藻饰以及字面、韵脚的讲求。《见志诗》词采朴茂,读之琅琅上口,这与诗歌形式的讲究有关。

  郦炎的《见志诗》,甚至对的《咏史》之有一定影响,《见志诗》涉及历史人物七八人,但他并非意在咏史,而是以咏史见志。开左思“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先河。他们的咏史都是以史事证己意,篇中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咏怀述志的媒介。郦炎“舒吾陵霄羽,奋举千里足”之句,与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何其相似乃尔。“灵芝生河洲”以下六句,与左思《咏史》诗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萌举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数句,兴寄全然相同,举点应值得注意。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5-37页
释意: :大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

:道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萺夷也。” 四夷八衭。--《周礼职方式》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衭(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穛) 旧时往往用以穛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 夷yí ⒈〈古〉我国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东~。也泛指少数民族四~。 ⒉旧指外国或外国的~情。 ⒊平辈。 ⒋平安,平坦化险为~。夫~以近,则游者众。 ⒌铲平,消灭~去险阻。~族(〈古〉酷刑之一。一人有罪,杀尽家族)。 ⒍ ⒎

:且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且 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将要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且jū ⒈〈古〉文言语气词。相当于"啊"匪我思~(不是我想念的啊)。 ⒉见qiě。 且qiě ⒈连词。〈表〉进一层~说。而~。并~。况~。既多~好。 ⒉副词。〈表〉暂时~慢。暂~。姑~。 ⒊连词。尚,还死~不怕,何惧困难。 ⒋副词。将,快年~八十。 ⒌〈表〉两者同时并进~看~走。~想~做。~战~退。 ⒍〈表〉经久这种鞋~穿啦。 且cú 1.通"徂"。(1)往。《诗.郑风.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陆德明释文"且音徂,往也。"(2)犹存,思念。《诗.郑风.出其东门》"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陆德明释文"且音徂,《爾雅》云存也。"一说为语助词。见朱熹集传。 2.通"粗"。见"且苴"。

:长 chang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 同本义。与短”相对 巽为长,为高。--《易·说卦》 顺彼长道。--《诗·鲁颂·泮水》 道阻且长。--《诗·秦风·蒹葭》 长毂九百。--《左传·昭公五年》 布帛长短同。--《孟子》 长三尺。--《仪礼·士冠礼》 长丈二尺。--《周礼·凌人》注 长一身有半。--《论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又如狭长(窄而长);长铗(剑的一种。刀身剑锋长的叫长铗,短的叫短铗) 时间久

:窘 (形声。从穴,君声。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同本义 窘,迫也。--《说文》 又窘阴雨。--《诗·小雅·正月》。传困也。” 夫唯捷径以窘步。--《离骚》 窘若囚拘。--贾谊《服鸟赋》 窘于饥寒。--《列子·黄帝》 贼窘自归。--《汉书·郭解传》 穷窘之来,所由有渐。--《齐民要术·序》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窘极(极端窘迫);窘冗(困迫繁忙);窘辱(窘迫凌辱);窘涩(窘迫;为难);窘穷(窘迫穷困);窘敝(窘迫疲敝);窘暴(穷困);窘乏(困穷贫乏); 窘jiǒng ⒈穷困,困迫穷~。 ⒉为难,难住,不知所措~态毕露。~若囚拘。一句话把他~得脸红。

:路〈名〉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 路lù ⒈道,来往的通道~途。~径。道~。铁~。〈引〉路程八千里~。 ⒉方向,条理,途径出~。思~。活~。忠谏之~。 ⒊方面,地区几~进攻。东~货物。 ⒋种类头~货。大~货。三~货。 ⒌〈古〉车筚~(柴车)。 ⒍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路luò 1.通"落"。以绳周绕。 2.通"乐"。 3.见"路人"。

:狭 (形声。从犬,夹声。本义窄,宽度、广度小) 同本义 阜隘狭而幽险兮。--《楚辞·怨思》。注陋也。” 其生民也陿阨。--《汉书·刑法志》。注地小也。” 险道狭路,可击。--《吴子·料敌》 初极狭。--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修狭者为之。--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狭缝;狭路相逢;狭长(窄而长);狭迫(窄小局促) 心胸狭窄 小人狭薄,尚为激然之气,战燎于胸中。--唐·沈亚之《答冯兄书》 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张铣注狭中,谓不能容人也。” 狭(猰、陿)xiá窄,跟"宽"、"广"相对~窄。~隘。~小。~路相逢。

:且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且 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将要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且jū ⒈〈古〉文言语气词。相当于"啊"匪我思~(不是我想念的啊)。 ⒉见qiě。 且qiě ⒈连词。〈表〉进一层~说。而~。并~。况~。既多~好。 ⒉副词。〈表〉暂时~慢。暂~。姑~。 ⒊连词。尚,还死~不怕,何惧困难。 ⒋副词。将,快年~八十。 ⒌〈表〉两者同时并进~看~走。~想~做。~战~退。 ⒍〈表〉经久这种鞋~穿啦。 且cú 1.通"徂"。(1)往。《诗.郑风.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陆德明释文"且音徂,往也。"(2)犹存,思念。《诗.郑风.出其东门》"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陆德明释文"且音徂,《爾雅》云存也。"一说为语助词。见朱熹集传。 2.通"粗"。见"且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