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S 山阴兰亭

山阴兰亭

更新时间:2024-06-03 05:04:44


诗人: 柴望
标题: 山阴兰亭
内容: 寂寂山阴事已尘,至今亭址尚嶙峋。落花时节朝朝雨,插柳人家处处春。曲水自流寒食酒,茂林无复永和人。昭陵茧纸今何在,空有梅花点翠珉。——宋代·柴望《山阴兰亭》
释意: :寂 (形声。从宀,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寂,无人声。--《说文》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动。--《易·系辞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永州八记》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人视端容寂。--明·魏学洢《核舟记》 俄而寂然。--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 寂jì ⒈没有声音~静。 ⒉

:寂 (形声。从宀,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寂,无人声。--《说文》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动。--《易·系辞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永州八记》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人视端容寂。--明·魏学洢《核舟记》 俄而寂然。--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 寂jì ⒈没有声音~静。 ⒉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阴 (会意。从阜,从侌,侌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同本义 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说文》 鸣鹤在阴。--《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 壜上张赤挛阴羽。--《周书·王会》 相其阴阳。--《诗·大雅·公刘》 阴竹之管。--《周礼·大司乐》 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柞氏》 达于汉阴(汉水南岸)。--《列子·汤问》 洞庭之阴。--唐·李朝威《柳毅传》 阴谷皆入济 阴(陰、隂)yīn ⒈跟"阳"相对。〈古〉我国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穿于一切事物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天、火、热为"阳",地、水、寒为"阴"。又如胸为~,背为阳。如 以胸腹而言,胸在上为阳,腹在下为~。以阴阳交错的变化,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⒉称月亮为"太阴",简称"阴"月为~。~历。 ⒊暗中,凹进的,不外露的~暗角落。~文图章。~沟。~河(地下河)。 ⒋云遮挡着太阳或月亮、星星~天。夕~。~雨。 ⒌光线被东西遮住所造成的影子~影。树~。 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居山之~『水之~。华~县,在陕西省华山之北。江~县,在江苏省长江之南。 ⒎带负电的~电。~极。 ⒏物体的背面碑~。 ⒐诡诈,不光明正大~谋诡计。~险毒辣。 ⒑女的,雌的或化验用语男为阳,女为~。~性反应。 ⒒生殖器或专指女性生殖器女~。 ⒓迷信者所谓"属于鬼、神的"~间、~宅等等都是虚构的。 ⒔ ⒕ ⒖ ⒗ ①天气低沉郁闷。 ②气氛不活跃。 ③忧郁、不开朗~郁不乐。 阴yìn 1.覆荫;庇护。 2.埋藏。 阴ān 1.沉默。《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孔传﹕"阴,默也。"一说通"闇",为居丧的小屋,凶庐。见《礼记.丧服四制》"《书》曰高宗谅暗"郑玄注﹑《论语. 宪问》"《书》云高宗谅阴"杨伯峻注。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事shì ⒈人的一切活动,自然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或活动~情。~在人为。新~。有~。大~。 ⒉变故~过境迁。这里出~了。 ⒊做,治从~。~农。~商。~生产。 ⒋工作,职业~业。找~。谋~。 ⒌关系,责任走吧,不关你的~。 ⒍工夫这活很费~。 ⒎侍奉奉~。仰~俯畜(原指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来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⒏事物一件叫一事两~。 ⒐ ①日常工作~务缠身。 ②总务。 ⒑ ⒒ ⒓ ⒔ ⒕ ①事故。 ②争执,纠纷挑起~端。 ⒖ ⒗ 事zì 1.立置。 2.插入,刺入。参见"事刃"。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不已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 已yǐ ⒈止,完毕,罢了争论不~。死而后~。如此而~。 ⒉副词。〈表〉过去,动作完成~经。~然。~过时。事~办妥。 ⒊不久,后来~忽不见。~而悔之。 ⒋副词。太,过分~颇。不为~甚。 ⒌〈古〉通"以"。〈表〉地位、方向、时间、数量等的界限~上。大桥~东。五年~后。三十~内。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 尘土)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 尘 chén ①尘土,附着在器物上或飞扬的细土除~器。 ②人间;现实社会红~。 【尘肺】见【矽肺】。 【尘芥】比喻轻微、不足重视的东西。芥小草。 【尘世】佛教、道教所指的现实社会,与其理想世界相对。 【尘嚣】人多,熙熙攘攘的样子。 尘(塵)chén ⒈飞扬的或浮面的灰土~土。 ⒉踪迹,事迹步人后~。 ⒊人间,现时社会~事。~世(也指佛家、道家等所称的人间,并与他们和迷信者所谓的"天堂"、"仙界"相对)。 ⒋ ⒌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王粲《登楼赋》 至zhì ⒈到,到达~工厂。由东~西。自始~终。 ⒉极,最,达到了顶点~少。~高无上。物~则反。 ⒊ ①〈表〉达到某种程度他还不~于那样。 ②连词。〈表〉另提一件~于意外之财,他是分文不要。

:今 (会意。从佶亼。本义现在) 同本义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今 今jīn现在,现代,跟"古"相对~时。~日。~年。从~天起。古为~用。~昔对比。~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