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Y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更新时间:2024-05-13 03:32:24


诗人: 谭嗣同
标题: 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
翻译: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参考资料:

1、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60页
2、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注释:

望门投止¹思张俭²,忍死³须臾(yú)待杜根
¹望门投止:望门投宿。²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³忍死:装死。⁴须臾:不长的时间。⁵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我自横刀¹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²。(版本一)
¹横刀:屠刀,意谓就义。²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参考资料:

1、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60页
2、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赏析: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参考资料:

1、贺信民.红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1-243页
拼音:

zhōng

tántóng qīngdài 

wàngméntóuzhǐzhāngjiǎn rěndàigēn 
héngdāoxiàngtiānxiào liúgāndǎnliǎngkūnlún  (bǎnběn )

wàngméntóuzhǐliánzhāngjiǎn zhíjiànchénshūkuìgēn 
shǒuzhìōudāoyǎngtiānxiào liújiānggōngzuìhòurénlùn  (bǎnběnèr )

创作背景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参考资料:完善1、彭淑清.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高中分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301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参考资料:

1、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60页
2、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参考资料:

1、贺信民.红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1-243页
释意: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 望wàng ⒈向远处看,看得见远~。遥~。丰收在~。 ⒉拜访拜~。看~。 ⒊盼,期待,希望盼~。期~。希~。大喜过~。 ⒋有名声名~。声~。威~。 ⒌埋怨,责怪怨~。 ⒍朝,向~前走。~着我。 ⒎农历每月十五日十五谓之~。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閠,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房屋、围墙、车船 门(閠)mén ⒈建筑物的进出口,设在进出口能开关的装置,泛指进出口前~。城~。洞~。飞机~。 ⒉形状或作用像门的炉~。球~。电~。 ⒊诀窍,途径,方法窍~。入~。找~路。 ⒋家,家族一~大小。双喜临~。灭~之祸。 ⒌宗教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佛~。左道旁~(指不是正经的东西)。 ⒍分类~类。分~别类。 ⒎跟师傅有关的~徒。同~(师兄弟)。 ⒏量词三~大炮。四~课程。 ⒐

:投〈动〉 (会意。从手,从殳。殳,古兵器∠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投,擿(掷)也。--《说文》 受其书而投之。--《左传·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诗·大雅·柳》 毋投与狗骨。--《礼记·曲礼上》 投之深渊些。--《楚辞·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汉书·贾谊传》 以肉投馁虎。--《史记·魏公子列传》 作投击势。--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投兵(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投注(投掷);投食( 投tóu ⒈抛,掷,扔~弹。~掷。~笔从戎。 ⒉跳进去~井。~江。 ⒊进入,参加~入。~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⒋寄放,放入~信。~递。~票。~资。 ⒌相合,迎合情~意合。~其所好。 ⒍走向,归向,进往~靠。~宿。~奔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⒎到,接近~明。~暮。~老。 ⒏ ①(对着目标)扔,掷。 ②(光线、目光等)射,也省作"投"大家向她~出羡慕的目光。 ⒐ ⒑ ⒒ ⒓ ①意见相合他俩谈得~机。 ②利用时机,求取名利~机取巧。~机倒把。 投dòu 1.同"醜"。酒再酿。 2.指以酒解酲。 3.通"逗"。停止,逗留。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止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 止zhǐ ⒈停住~步。停~。学无~境。令行禁~。〈引〉居住,栖息投~。鸟~于桑。 ⒉禁,阻住禁~。阻~。制~。~血。~痛药。 ⒊到期停住截~。迄今为~。 ⒋只,仅不~一宿。~谈风月。 ⒌〈古〉称脚斩左~◇写作"趾"。 ⒍文言语气词高山仰~。

:思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同本义 思,容也。--《说文》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书·洪范》 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多思;前思后想;自思;深思熟虑;思疑(疑惑;疑心);思郁(思虑薀结);思鲈(比喻抽身归隐);思劳(思虑劳累);思察(思虑辨察);思算( 思sī ⒈想,考虑~考。~索。深~熟虑。不可~议。 ⒉想念,怀念~念。 ⒊想法、考虑的线索~路。文~。构~。三~而后行。 ⒋ ①思考,想法。 ②即"观念","理性认识"。人的思想包括概念、想法、判断、推理等,它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⒌ 思sāi 1.多须貌。

:张 (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同本义 张,施弓弦也。--《说文》 一张一弛。--《礼记·杂记》 鲁琴张字子开。--《左传·昭公二十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又如张满(张弓使满)。又指紧弦,拉紧乐器上的弦 黄金杆拨紫檀槽,弦索新张调更高。--唐·张籍《宫词》 又如张瑟(调整瑟上的弦);张弦(安上琴弦;绷紧琴弦) 开弓;拉弓弦 更张空弦。-- 张(張)zhāng ⒈将弦安在弓上。〈引〉拉开弓~弓。 ⒉乐器上弦改弦更~。 ⒊开,展开~开。~口。大~旗鼓。纲举目~。 ⒋伸展,扩大,夸大伸~。扩~。夸~。虚~声势。 ⒌放纵,无拘束乖~。气焰嚣~。 ⒍陈设,铺排大~筵席。铺~浪费。 ⒎看,望东~西望。 ⒏指商店开业开~。 ⒐量词两~床。四~报纸。 ⒑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⒒ ①惊慌~皇失措。 ②夸大,炫耀~皇其词。 ⒓ ①设罗网捕虫鸟。 ②料理,筹划,应酬烦你~罗照应。 ⒔ ⒕ 张zhàng 1.通"帐"。帐幕。 2.指陈列帷帐等物。参见"张具"。 3.通"胀"。膨胀。 4.(今读zhāng)夸大;扩大;张扬。

:俭 (形声。从人,佥声。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 同本义 俭,约也。--《说文》 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 俭德之共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恭俭下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俭貌(态度谦逊);俭退(俭约谦让);俭然(自谦的样子) 节俭,节省 俭于财用,节于衣食。--《韩非子·难二》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国语·鲁语 俭(儉)jiǎn ⒈节省,不浪费~省。衣着~朴。勤~办一切事业。 ⒉约束,不放纵恭~。 ⒊贫乏,歉收。旧时称青黄不接之时为"俭月",荒年为"俭岁"。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忍,能也。--《说文》 忍,耐也。--《广雅》 是可忍也。--《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忍事(以忍耐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忍容(容忍);忍顺(忍耐顺受;忍耐顺从);忍从(忍受顺从);忍羞(忍受羞辱);忍气(忍受别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 忍rěn ⒈耐,抑制,感情不让表现出来~耐~受。~气。~痛。容~。 ⒉残酷,狠心残~。~心。于心不~。 忍rèn 1.通"韧"。 2.通"认"。认识。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 死sǐ ⒈生物失去生命,跟"活"相对~亡。~得其所。 ⒉拼命,不顾性命不怕~。决一~战。 ⒊不可调和的,誓不两立的~敌。~对头。 ⒋不活动,不灵活~水。~板。~气沉沉。 ⒌不通的~巷道。堵~漏洞。~路一条。 ⒍在形容词后,〈表〉程度到了极点讨厌~了。真是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