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 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僧绿筠轩

更新时间:2024-05-20 22:19:37


诗人: 苏轼
标题: 於潜僧绿筠轩
内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宋代·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翻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¹仍大嚼(jué),世间那有扬州鹤²
¹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²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

赏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1、傅经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351
拼音:

qiánsēng绿yúnxuān

shì sòngdài 

nìngshíròu zhú 
ròulìngrénshòu zhúlìngrén 
rénshòushàngféi shì 
pángrénxiàoyán gāoháichī 
ruòduìjūnréngjiáo shìjiānyǒuyángzhōu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参考资料:完善1、傅经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35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宁可没庸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庸竹子。
没庸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庸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照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⑴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庸寂照寺,寺中庸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⑵此君:用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庸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⑶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庸客相从,各言所志,庸的是想当扬州刺史,庸的是愿多置钱财,庸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赏析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传》记载,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1、傅经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351
释意: :宁 (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是贮”的本字。本义 安宁,平安)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 宁(寧、甯)níng ⒈安定,平安~静。康~。既安且~。 ⒉南京市的简称。 宁(寜、甯)nìng ⒈情愿~可。~愿。~缺毋滥。~死不屈。 ⒉文言助词不~唯是(不仅如此)。 ⒊文言副词。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 宁zhù 1.古代宫室门屏之间。 2.同"贮"。贮藏;积聚。

:可〈动〉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黄宗羲《 可kě ⒈是,对,允许不知~否?大家认~。得到许~的。 ⒉能~吃。~松~紧。坚不~摧。 ⒊值得~亲。~叹。~疑。  ⒋认为,感到,够得上~耻。~畏。太~恶。 ⒌适合,合宜~口。~合心意。〈引〉尽,在一定范围内不增不减~着用钱。~着脚做鞋。 ⒍大约年~十七八。 ⒎字义同"却"相近你虽赞成,我~不赞成。 ⒏字义同"岂"相近~不错了嘛! ⒐疑问句你~记得吗? ⒑加重语气她做事~真快。他工作~得劲。这~不得了! ⒒正,当一方明月~中庭。 ⒓ ①能够,有实现的条件这项工作~能提前完成。 ②也许,或许别等了,她~能不来了。 ⒔ ①但,却困难虽大,~是我们能够克服。 ②是不是你讲的~是她? ③加重语气真是那样,那~是好极了。 ⒕ ①〈表〉允许~以,马上就办。 ②能够,适宜红薯既~以做副食,又~以代粮食。 ③还好,不坏这种电冰箱的质量还~以。 ④行,很,厉害你真~以,这么难办的事,都办好了。今天热得够~以。 可kè

:食 (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 食sì ⒈供养,拿东西给人吃~亲(亲父母)尽孝。 食shí ⒈吃~菜。~鱼。废寝忘~。 ⒉吃的东西粮~。肉~。~糖。~盐。强兵足~。 ⒊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蚀"日~。月~。全~。 ⒋ ⒌ 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应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 1.人名用字。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肉,胾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七十者可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归肉。--《礼记·曾子问》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饷》 又如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肉酱);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肉林(食用之肉极多,悬挂于林,形容穷奢极欲);肉腥(鱼肉等类荤腥食物);肉糜(肉粥);肉羹(用肉作 成的浓汤) 指人体的 肉ròu ⒈人或动物附着在骨骼上的柔软物质肌~。猪~。 ⒉果实的可吃部分果~。桂圆~。 ⒊果实不脆、不酥~瓤西瓜。 ⒋〈方〉性子慢,动作迟缓~脾气。他做事太~。 ⒌ ⒍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可〈动〉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黄宗羲《 可kě ⒈是,对,允许不知~否?大家认~。得到许~的。 ⒉能~吃。~松~紧。坚不~摧。 ⒊值得~亲。~叹。~疑。  ⒋认为,感到,够得上~耻。~畏。太~恶。 ⒌适合,合宜~口。~合心意。〈引〉尽,在一定范围内不增不减~着用钱。~着脚做鞋。 ⒍大约年~十七八。 ⒎字义同"却"相近你虽赞成,我~不赞成。 ⒏字义同"岂"相近~不错了嘛! ⒐疑问句你~记得吗? ⒑加重语气她做事~真快。他工作~得劲。这~不得了! ⒒正,当一方明月~中庭。 ⒓ ①能够,有实现的条件这项工作~能提前完成。 ②也许,或许别等了,她~能不来了。 ⒔ ①但,却困难虽大,~是我们能够克服。 ②是不是你讲的~是她? ③加重语气真是那样,那~是好极了。 ⒕ ①〈表〉允许~以,马上就办。 ②能够,适宜红薯既~以做副食,又~以代粮食。 ③还好,不坏这种电冰箱的质量还~以。 ④行,很,厉害你真~以,这么难办的事,都办好了。今天热得够~以。 可kè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作踞”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居住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仁者居之。--《吕氏春秋·离俗》 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 寝居直梦。--《淮南子·地形》 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天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楚人 居jū ⒈住~住。~民。面山而~。 ⒉住处迁~。故~。家~何处? ⒊坐~中。〈引〉处于,位于~安思危。 ⒋当,任~职。不以功臣自~。 ⒌积蓄,储存~物积富。奇货可~。 ⒍占,占据~高临下。二者必~其一。 ⒎停留,固定岁月不~。 ⒏ ⒐ 居jī 1.语助词。 居jù 1.通"倨"。傲慢。 2.通"锯"。参见"居牙"﹑"居属"。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