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X 息争

息争

更新时间:2024-05-04 23:58:35


诗人: 刘大櫆
标题: 息争
内容: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清代·刘大櫆《息争》
翻译: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过去孔子的学生,有道德品行好的,有精通政治事务的,有擅长语言交际的,有熟悉古代文献的,他们当中浅薄一些的是樊迟,偏激的要数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聘,有郯子,有苌弘,还有师襄。孔子的老朋友中有原壤这样的怪人,而彼此了解的朋友有子桑伯子。学生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称赞他办事简约。当仲弓觉得子桑伯子过于简约时,孔子又认为仲弓的看法是对的。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夫子门中所交往的人,为什么这样杂呀?”哦!这也许就是孔子是个伟人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至于孟子,为了捍卫孔子的儒学就说:“当今天下的言论不归属杨派就归属墨派,杨派、墨派的言论不停止,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凡是能够著书立言反对杨派和墨派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此,当时的舆论认为孟子热衷于辩争。这虽然不合乎事实,但热衷辩争的风气,从此开始兴起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有学问的人都赞成他。接下来到了宋代,北宋有洛党,蜀党的派别之争,南宋有朱熹、陆九渊的理学观点的分歧。属于洛党这一派的人,以排斥,打击苏轼为能事;坚持朱子理学的人,也把诋毁陆子作为自己拿手的事。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化育生成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那么世上的道理、学问,也不可能在某一尽头终结。过去曾子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实际行动上深入下去:子贡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多方面的理论学习中去获得。用后代人的眼光看来,子贡是对的,曾子便是错的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在他们两人之间判别是非高下,因为他的学说本来就包容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再说孟子憎恶杨、墨学派的原因,是因为杨、墨学派抹杀父子、君臣的关系;韩愈排斥佛、道学说,也是因为佛、道二家抛弃君臣、父子关系,不讲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亲情,而一味追求他们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如果这些学说和派别不是这样大逆不道,我们又何必偏要去非议指责他们?这就好比是强盗来了,撬开箱子,把手伸进袋子,我们就扛着长矛戟枪跟着他,看他如何行动。如果他穿上我们一样的衣服,说的是我们一样的语言,表示服从我们的教化,那我们将会敬重友爱他还怕来不及。现在呢,操起屋子里的戈矛在屋内和自己人打起来,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罢休了呢?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没有深入地研究别人的言论究竟是对还是错,一听见有稍微和自己不同的言论,就群起而攻击他,这就不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啊。人的相貌是有差异的,如果稍微有身材的胖瘦、高矮的不同,便斥责他不是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北宫黝和孟施舍是孟子认可的勇者,其实他们离圣人要求的“勇”恐怕差得太远哩,但孟子认为他们像曾子,像子夏,这样说来,那么这几个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在某点精神上,认为北宫黝像子夏、孟施舍像曾子,还是可以的。以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姿态看待其他学派,就不会导致辩争,因为对方太弱小,不能够和我们较量。如果双方的才能力量不相上下,又各自担心不能战胜对方,这样才会产生复杂繁多的辩争。所以懂得天地变化之道的人,他看世上的学派分流和不同理论,都没有超出于自己的学说之外,因此他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那么对万事万物就能全部包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伟大而善于包容的原因啊。

参考资料:

1、(清)王文濡编选. 基础国学 续古文观止译注 新版[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02.113-114页
注释: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¹,其鄙²有樊迟³,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dān),有郯(tán),有苌(cháng)、师襄,其故人有原壤¹⁰,而相知有子桑伯子¹¹。仲弓¹²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¹³,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yōng)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¹⁴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¹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论语先进》记叙了孔子十个学生的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²鄙:质朴、浅薄。³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⁴狂:偏激狂妄。在《论语》中多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⁵曾点:字晳,孔子的学生。⁶老聃: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道家始祖。据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⁷郯子:春秋时小国的诸侯,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做官。⁸苌弘:春秋时周敬王大夫,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乐。⁹师襄:也称师襄子,春秋时卫国的乐官。传说孔子曾经向他学琴。¹⁰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据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却仍然与他来往。¹¹子桑伯子:名字仅见于《论语雍生》,生平不详。¹²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¹³简:简约,不烦琐。《论语雍也》记载,冉雍向孔子了解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很简约,冉雍说如果平时态度一贯简单马虎,治理政事不是会太简单从事吗?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¹⁴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¹则之墨²,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³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dǐ)(qī)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¹⁰,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¹¹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¹²之?大盗至,肢(qū)(qiè)¹³探囊(náng)¹⁴,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¹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¹杨:杨朱,春秋末战国初魏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论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²墨:墨翟,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此处所引孟子的话节录自《孟子滕文公下》。³逮:及、到。⁴洛、蜀之党: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程颐(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⁵朱:朱熹。⁶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⁷诋諆:诋毁。⁸气化:古代哲学术语。指阴阳之气(物质本原)化生万物。⁹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¹⁰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记载孔子的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穿起来。至于这个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没有说,他的学生们也就名自揣摩着去寻求。¹¹昆弟:兄弟。昆,兄。¹²訾謷:非议、诋毁。¹³胠箧:撬开箱箧。胠,撬开。¹⁴探囊:把手伸进口袋里。指偷盗。¹⁵诵:说,语言上使用。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¹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yǒu)²、孟施舍³,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¹排:排挤、排斥。²北宫黝:姓北宫,名黝,战国时齐国人。³孟施舍:生平不详。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这里所引用的是《孟子公孙丑》上的话,北宫黝和孟施舍都是孟子认为有勇的人,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对别人寸步不让,事事都要求胜过别人,孟子认为他像子夏全面钻研,懂得很多。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是,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孟子认为他像曾子对道的专一。⁴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敌,相匹敌。⁵道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⁶歧趋:不同的、分离的方向。此犹言分支流派。⁷恢然:弘大、宽阔貌。

参考资料:

1、(清)王文濡编选. 基础国学 续古文观止译注 新版[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02.113-114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过去孔子的把生,有道德品行好的,有精献政治事务的,有擅长语洛交际的,有熟悉古代文献的,他们当中浅薄一些的是樊迟,偏激的要数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聘,有郯子,有苌弘,还有师襄。孔子的老朋友中有原壤这的的怪人,而彼此了解的朋友有子桑伯子。把生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的?孔子称赞他办事简约。当仲弓觉得子桑伯子过于简约时,孔子又认为仲弓的看法是对的。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夫子门中所交往的人,为什么这的杂呀?”哦!这也许就是孔子是个伟人的原因吧?

  至于,为了捍卫孔子的儒把就说:“当今天下的洛论不归属杨派就归属墨派,杨派、墨派的洛论不停止,孔子的把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凡是能够著书立洛反对杨派和墨派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此,当时的舆论认为孟子热衷于辩争。这虽然不合乎事实,但热衷辩争的风气,从此开始兴起了。唐代的,排斥佛教和道教,有把问的人都赞成他。接下来到了宋代,北宋有洛党,蜀党的派别之争,南宋有、的理把观点的分歧。属于洛党这一派的人,以排斥,打击为能事;坚持朱子理把的人,也把诋毁陆子作为自己拿手的事。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化育生成万物,千变万化看穷看尽,那么世上的道理、把问,也不可能在某一尽头终结。过去曾子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把说,他是从实际行动上深入下去:子贡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把说,他是从多方面的理论把习中去获得。用后代人的眼光看来,子贡是对的,曾子便是错的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在他们两人之间判别是非高下,因为他的把说本来就包容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再说孟子憎恶杨、墨把派的原因,是因为杨、墨把派抹杀父子、君臣的关系;韩愈排斥佛、道把说,也是因为佛、道二家抛弃君臣、父子关系,不讲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亲情,而一味追求他们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如果这些把说和派别不是这的大逆不道,我们又何必偏要去非议指责他们?这就好比是强盗来了,撬开箱子,把手伸进袋子,我们就扛着长矛戟枪跟着他,看他如何行动。如果他穿上我们一的的衣服,说的是我们一的的语洛,表示服从我们的教化,那我们将会敬重友爱他还怕来不及。现在呢,操起屋子里的戈矛在屋内和自己人打起来,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罢休了呢?

  没有深入地研究别人的洛论究竟是对还是错,一听见有稍微和自己不同的洛论,就群起而攻击他,这就不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啊。人的相貌是有差异的,如果稍微有身材的胖瘦、高矮的不同,便斥责他不是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北宫黝和孟施舍是孟子认可的勇者,其实他们离圣人要求的“勇”恐怕差得太远哩,但孟子认为他们像曾子,像子夏,这的说来,那么这几个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在某点精神上,认为北宫黝像子夏、孟施舍像曾子,还是可以的。以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姿态看待其他把派,就不会导致辩争,因为对方太弱小,不能够和我们较量。如果双方的才能力量不相上下,又各自担心不能战胜对方,这的才会产生复杂繁多的辩争。所以懂得天地变化之道的人,他看世上的把派分流和不同理论,都没有超出于自己的把说之外,因此他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那么对万事万物就能全部包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伟大而善于包容的原因啊。

注释
文把:指熟悉古代文献。《论语先进》记叙了孔子十个把生的特长,分为德行、政事、洛语、文把四类。[2]鄙:质朴、浅薄。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的把生。
狂:偏激狂妄。在《论语》中多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曾点:字晳,孔子的把生。
老聃:即,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道家始祖。据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
郯(tán)子:春秋时小国的诸侯,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做官。
苌(cháng)弘:春秋时周敬王大夫,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乐。
师襄:也称师襄子,春秋时卫国的乐官。传说孔子曾经向他把琴。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据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却仍然与他来往。
子桑伯子:名字仅见于《论语雍生》,生平不详。
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把生。
简:简约,不烦琐。《论语雍也》记载,冉雍向孔子了解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很简约,冉雍说如果平时态度一贯简单马虎,治理政事不是会太简单从事吗?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把生。
杨:杨朱,春秋末战国初魏人。相传他反对的“兼爱”和儒家的论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墨:墨翟,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此处所引孟子的话节录自《孟子滕文公下》。
逮:及、到。
洛、蜀之党: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
朱:朱熹。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把家,因把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
诋諆(qī或jī):诋毁。
气化:古代哲把术语。指阴阳之气(物质本原)化生万物。
曾子:,孔子的把生。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记载孔子的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曾参啊,我的把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穿起来。至于这个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没有说,他的把生们也就名自揣摩着去寻求。
昆弟:兄弟。昆,兄。
訾謷:非议、诋毁。
胠(qū)箧:撬开箱箧。胠,撬开。探囊:把手伸进口袋里。指偷盗。
诵:说,语洛上使用。
排:排挤、排斥。
北宫黝:姓北宫,名黝,战国时齐国人。
孟施舍:生平不详。
子夏:,字子夏,孔子的把生。这里所引用的是《孟子公孙丑》上的话,北宫黝和孟施舍都是孟子认为有勇的人,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对别人寸步不让,事事都要求胜过别人,孟子认为他像子夏全面钻研,懂得很多。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是,没有胜利的把握也看所畏惧,一往看前,孟子认为他像曾子对道的专一。
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敌,相匹敌。
道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歧趋:不同的、分离的方向。此犹洛分支流派。
恢然:弘大、宽阔貌。

参考资料:

1、(清)王文濡编选. 基础国学 续古文观止译注 新版[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02.113-114页
释意: :昔 (象形。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 同本义 昔,干肉也。--《说文》 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二曰昔酒。--《周礼·酒正》。挚 昔之人无闻知。--《书·无逸》 自古在昔。--《诗·商颂·那》 昔者,圣王之作易也。--《易·说卦传》 昔栾武子。--《国语·晋语》 昔人已乘黄鹤去。--唐·崔颢《黄鹤楼》 昔自郡城。--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抚今追昔;今非昔比;今胜于昔;在昔(过去,从前);昔来(往日以来);昔士(古之贤人) 昨日 昔者 昔xī ⒈从前,过去,跟"今"相对~者。~日。今非~比。 ⒉〈古〉夜通~不寐矣(寐睡着)。 昔cuò 1.通"错"。交错。 2.通"措"。犹用。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王衍《醉妆词》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者zhě ⒈代词。指人、事、物、时、数、地点等作~。读~。劳动~。前~。大~。昔~。那~。此四~。治国能使贫~富。 ⒉这,此(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回。~番。~个。~儿走。 ⒊助词。〈表〉语气停顿郭沫若~,四川人也。 ⒋用于句末。〈表〉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

:孔〈副〉 (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婴儿吃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本义甚,很) 同本义 其新孔嘉。--《诗·豳风·东山》 又如孔亟(甚急);孔多(很多);孔明(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孔疚(很痛苦);孔虔(非常虔诚);孔圣(很圣明) 孔 〈名〉 小窟窿 孔,窍也,空也。--《玉篇》 孔德之容。--《老子》二十一章 王注孔,空也。” 反古之道。--《礼记·中庸》。注谓晓一孔之人。” 自钱孔入。--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钥匙孔;鼻孔;孔口(洞口);孔窍(洞孔) 孔夫子的省称 孔kǒng ⒈小洞,窟窿针~。钻个~。万~虫蚁萃(萃聚积)。 ⒉通山间有~道。 ⒊很,甚~多。需粮~急。~武有力(很威武而有力量)。 ⒋

: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子zǐ ⒈儿,儿或女~女。~孙。泛指人男~。女~。 ⒉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士~。舟~。 ⒊〈古〉写在姓氏后面〈表〉对人的尊敬孔~。庄~。墨~。也指一个流派的人诸~百家。 ⒋〈古〉对人的敬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以~之矛,陷~之盾,何如? ⒌旧时称师长或门徒夫~。弟~。 ⒍植物的籽实或动物的生殖细胞瓜~。油菜~。卵~。精~。鱼~。 ⒎幼嫩的~鸡。~鸭。~姜。 ⒏〈古〉五等爵位(公侯伯~男)的第四等~爵。 ⒐〈古〉图书分类法,四部(经史~集)的第三部。 ⒑从母体产生的,跟"母"相对的~金(利息)。~音(辅音)。 ⒒地支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 ⒓ ⒔ ⒕ ⒖ ①弟弟,子侄等职工~弟。 ②后辈,年轻人工农~弟。 ⒗子(读轻声)词的后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的词素之后绳~。珠~。凳~。瘦~。瘸~。出了乱~。 ⒘子(读轻声)少数量词的后缀一揽~。敲几下~门。 子zi 1.名词后缀。 2.某些量词的后缀。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5.助词。表示语气 。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弟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 弟 dì ①同父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小~。 ②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堂~、表~。 ③同辈朋友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同辈朋友之间亲切的称呼。 ④姓。 【弟兄】 ①弟弟和哥哥。 ②比喻关系亲密的人阶级~、哥们~。 【弟子】学生;徒弟。 弟tì 1.顺从和敬爱兄长。 弟tuí 1.见"弟靡"﹑"弟佗"。

: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子zǐ ⒈儿,儿或女~女。~孙。泛指人男~。女~。 ⒉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士~。舟~。 ⒊〈古〉写在姓氏后面〈表〉对人的尊敬孔~。庄~。墨~。也指一个流派的人诸~百家。 ⒋〈古〉对人的敬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以~之矛,陷~之盾,何如? ⒌旧时称师长或门徒夫~。弟~。 ⒍植物的籽实或动物的生殖细胞瓜~。油菜~。卵~。精~。鱼~。 ⒎幼嫩的~鸡。~鸭。~姜。 ⒏〈古〉五等爵位(公侯伯~男)的第四等~爵。 ⒐〈古〉图书分类法,四部(经史~集)的第三部。 ⒑从母体产生的,跟"母"相对的~金(利息)。~音(辅音)。 ⒒地支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 ⒓ ⒔ ⒕ ⒖ ①弟弟,子侄等职工~弟。 ②后辈,年轻人工农~弟。 ⒗子(读轻声)词的后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的词素之后绳~。珠~。凳~。瘦~。瘸~。出了乱~。 ⒘子(读轻声)少数量词的后缀一揽~。敲几下~门。 子zi 1.名词后缀。 2.某些量词的后缀。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5.助词。表示语气 。

:有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 有yǒu ⒈跟"无"相对。 ①〈表〉所属她~部录像机。 ②〈表〉存在~见解。~希望。~花~草。 ③〈表〉发生和出现他~伤了。情况~了变化。 ④〈表〉估量或比较这只鸡~五斤多。他~你那样高了。 ⑤〈表〉大或多~把年纪。富~成效。~的是(多得很)。 ⒉用于某些动词前面。〈表〉客气~请。~坐。~劳。 ⒊占据占~。孙权据~江东。 ⒋跟"某"、"某些"相近或指一部分~一时期。~人不同意。~的(有些)地方工作未做好。 ⒌〈古〉汉语词头,作助词(无义)~夏。~周。 ⒍ ⒎ ⒏ ⒐ ⒑ ①有条件的,有边际的,可以穷尽的~限公司。 ②不多的,有一定限度的。 ⒒ 有yòu同"又"。还有,再加上三十~六。

:德 (形声。从彳,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名〉 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