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T 途经秦始皇墓

途经秦始皇墓

更新时间:2024-05-20 01:38:17


诗人: 许浑
标题: 途经秦始皇墓
内容: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唐代·许浑《途经秦始皇墓》
翻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龙盘虎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入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嬴政刘恒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59
2、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2-133
注释:

龙盘虎踞(jù)¹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bēng)²
¹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峻险要。²崩:败坏。

一种¹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líng)²
¹一种:一般,同样。²汉文陵:即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远。汉文帝生时以节俭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极其朴素,受到后人称赞。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59
2、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2-133
赏析: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前十一个字,或以“龙盘虎踞”状之,或以“树层层”烘托之,或以“势如浮云”陈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壮伟,气象万千,呈现了出来。可是后三个字“亦是崩”一出,如无坚不摧的神剑,轻轻一挥,直使眼前的庞然大物,骨化形销了。对于像山一样高大的墓堆,当时就有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显然这里还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专指坟墓崩塌(实际坟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驾崩,而包括有如传说的曾被项羽掘毁,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诗人的嘲讽尖锐泼辣,这三个字干脆利落,严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气概。

  末二句继续深化其反对残暴政治的思想。同样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间的陵墓,行路之人经过时,却只恭敬地拜谒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汉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艰苦朴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价需千金,相当于十户中人之产,汉文帝立刻停止这个露台的修建。他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够了解百姓疾苦的好皇帝,同样地,人们也只会纪念和缅怀这样的对百姓较好的统治者,而不会去对那残暴刻薄的秦始皇顶礼膜拜。民心所向,在这个小小的参拜陵墓的行为中显现得很清楚了。诗题是写过秦始皇墓,此处却着力写汉文帝陵,看似诗思不属,实际上在两种统治方式、两种对待人民的态度的对比之下,诗的主题更显突出。

  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58-1059
2、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21-122
拼音:

jīngqínshǐhuáng

hún tángdài 

lóngpánshùcéngcéng shìyúnshìbēng 
zhǒngqīngshānqiūcǎo rénwéibàihànwénlíng 
创作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君主,秦始皇以他的雄才伟略为此后二千年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统治的蓝图。许浑过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写下了这首《途经秦始皇墓》,以表达他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 参考资料:完善1、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2-1332、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21-12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龙盘虎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入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
嬴政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注释
秦始皇墓:在陕西临潼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坟茔巨大,草木森然。
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峻险要。
崩:败坏。《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汉郑玄注:“亏、崩,皆谓毁坏也。”
一种:一般,同样。
汉文陵:即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远。汉文帝生时以节俭出名,死后薄葬,霸陵极其朴素,受到后人称赞。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59
2、3. 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2-133

赏析

  始秦皇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雄伟,景象佳丽,有“龙盘虎踞”之势。并以“树层层”来烘托,更见其气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势如浮云”,在含意上应归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经“树草木以象山”,虽历千余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树层叠,高薄云天。总之前十一个字,或以“龙盘虎踞”状之,或以“树层层”烘托之,或以“势如浮云”陈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壮伟,气象万千,呈现了出来。可是后三个字“亦是崩”一出,如无坚不摧的神剑,轻轻一挥,直使眼前的庞然大物,骨化形销了。对于像山一样高大的墓堆,当时就有民谣说:“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显然这里还有弦外之音:“崩”者并非专指坟墓崩塌(实际坟墓也并未崩)或秦始皇驾崩,而包括有如传说的曾被掘毁,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诗人的嘲讽尖锐泼辣,这三个字干脆利落,严于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气概。

  末二句继续深化其反对残暴政治的思想。同样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间的陵墓,行路之人经过时,却只恭敬地拜谒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汉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艰苦朴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价需千金,相当于十户中人之产,汉文帝立刻停止这个露台的修建。他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够了解百姓疾苦的好皇帝,同样地,人们也只会纪念和缅怀这样的对百姓较好的统治者,而不会去对那残暴刻薄的秦始皇顶礼膜拜。民心所向,在这个小小的参拜陵墓的行为中显现得很清楚了。诗题是写过秦始皇墓,此处却着力写汉文帝陵,看似诗思不属,实际上在两种统治方式、两种对待人民的态度的对比之下,诗的主题更显突出。

  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58-1059
2、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21-122
释意: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 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 飞龙在天。--《易·乾》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叶公好龙》 又如龙工(像龙一样熟悉水性之功。也作龙功”);龙公(指龙王,龙 龙(龍)lóng ⒈〈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还能兴云降雨飞~乘云。叶公好~。 ⒉〈古〉生物学上指一些早已绝灭的巨大爬行动物恐~。翼手~。 ⒊封建时代象征帝王或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颜。~袍。 ⒋ ⒌ 龙máng 1.通"尨"。杂色,色斑驳。 2.通"?"。参见"龙鵤"。

:盘 (形声。从皿,般声。皿,盘碗一类器具。本义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 同本义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又如盘羞(盘盛的食品);冷盘(盛在盘子里的凉菜);茶盘(放茶壶茶杯的盘子);盘儿(脸盘儿);盘器(盘类器皿);盘担(内装盘馔的礼盒担子) 古代的一种盥洗用具 沐用瓦盘。--《礼记·丧大记》 又如盘協(古代盥洗器皿盘与協的并称。盘以承水,協以注水) 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 盘(眕)pán ⒈扁而浅的盛器钢~。瓷~儿。菜~子⊥~托出(〈喻〉无保留的全部拿出或说出)。 ⒉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脸~儿。算~。轮~。磨~。棋~。 ⒊回绕,弯曲~旋。~香。~膝。~山道。 ⒋垒,砌~灶。~炕。 ⒌仔细核对,查究~货。~查。~根究底。~算(仔细计算或筹划)。 ⒍指市场上成交的价格开~。收~。平~儿。 ⒎量词下完了两~棋。买回了三~录像带。 ⒏ ⒐ ⒑ 盘xuán 1.漩涡。

: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踞 (形声。从足,居声。本义蹲坐) 同本义 踞,蹲也。--《说文》。按,踞为居的俗字。 皆踞转而鼓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释甲执冰而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太平御览》 又如踞炉炭上(蹲在炭炉上。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踞蹲(蹲坐);踞伏(蹲伏) 伸开腿坐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史记·高祖本纪》 箕踞见贾。--《汉书·陆贾传》。师古曰箕踞,谓伸其两脚而坐。” 又如踞门限;踞厕(张开两腿,坐在床边) 盘据 踞jù ⒈蹲,坐虎~龙盘。 ⒉依靠~鞍。 ⒊

:树 (形声。从木,尌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树,生植之总名。--《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 宿敢不封殖此树。--《左传·昭公二年》 夫坚树在始。--《国语·晋语》。注树木也。” 地道敏树。--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 二曰树艺。--《周礼·大司徒》 树之榛栗。--《诗·鄘风·定之方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树事(种植草木之事);树杨(种植杨树);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种植 树,种也。--《广雅》 树(樹)shù ⒈木本植物的总称~木。六棵大~。松~。柏~。植~造林。 ⒉种植,栽培,培养~植草木。十年~木,百年~人。 ⒊竖立,建立~立。~雄心。~新风。独~一帜。 ⒋量词。株,棵种甘桔千~。

:层 (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同本义 层,重屋也。--《说文》 珠殿连云,金层辉景。--刘孝绰《栖隐寺碑》 又如层楹(高楼大厦) 构成整个事物的一个层次 层 重叠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楚辞·招魂》 又 层台累榭。 巡曾楹而空楹。--《文选·江淹·别赋》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层观(重叠高耸的宫观楼宇);层台(多层的高台);层云(重重云层);层澜(叠起 层 céng ①量词。用于重叠、可分出层次的事物千~饼、三~楼。 ②重叠;重复~峦叠嶂。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尽头。层重迭;重复。穷尽;完。 【层递】〈语〉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如火车风驰电掣地猛冲过来……五十米,马不动。四十米,马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不动! 【层峦】形容山岭重迭(峦连着的山)。 【层析】色层分析的简称。

:层 (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同本义 层,重屋也。--《说文》 珠殿连云,金层辉景。--刘孝绰《栖隐寺碑》 又如层楹(高楼大厦) 构成整个事物的一个层次 层 重叠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楚辞·招魂》 又 层台累榭。 巡曾楹而空楹。--《文选·江淹·别赋》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层观(重叠高耸的宫观楼宇);层台(多层的高台);层云(重重云层);层澜(叠起 层 céng ①量词。用于重叠、可分出层次的事物千~饼、三~楼。 ②重叠;重复~峦叠嶂。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尽头。层重迭;重复。穷尽;完。 【层递】〈语〉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如火车风驰电掣地猛冲过来……五十米,马不动。四十米,马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不动! 【层峦】形容山岭重迭(峦连着的山)。 【层析】色层分析的简称。

:势 (形声。从力,埶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又如势家(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失去权势);权势(权柄和势力);势子(趋炎附势的人);势利(权势和利益);势任(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势利场(争权夺利的地方) 力量;威力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宋·苏洵《六国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又如声势(声威和气势);势耀(势力 势(勢)shì ⒈力量,权力,威力~力。有权有~。人多~众。 ⒉力量的趋向~头。趋~。来~凶猛。 ⒊自然界的情况、样子地~。山~。 ⒋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时~。局~。大~所趋。~均力敌。~在必行。 ⒌姿态,动作姿~。手~。装腔作~。 ⒍男人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去~。割其~。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 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入rù ⒈进,收进,从外面进到里面,跟"出"相对~室。~场。~库。收~。量~为出。 ⒉参加~学。~会。~党。 ⒊合乎,合于~时。~情~理。 ⒋ ⒌ ⒍ 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