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H 华山女

华山女

更新时间:2024-05-20 05:48:04


诗人: 韩愈
标题: 华山女
内容: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轩。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唐代·韩愈《华山女》
翻译: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街东街西都在宣讲着佛教的经典,又撞钟、又吹螺,使宫廷也为之轰动。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用利诱和威胁的手段大肆宣扬祸福的轮回报应,听众万头耸动仿佛排列在水面的点点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黄衣道士也在讲说道家的仙术,但听众寥寥象稀疏的晨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华山的女子家中世世信奉道教,她想要驱除佛教等异端而使所有的人都皈依仙灵的道教。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于是她洗去脸上的胭脂而披戴上道家的冠帔,粉白的脖颈、绯红的脸颊还有青黑的长眉使她妖娆美丽。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于是她升坐在法坛上宣讲得道的真诀,道观的大门也不许别人随意打开。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不知是谁暗中传递了她传道的消息,一下子如雷霆震动般传了开来。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轩。
佛寺的听众霎时间散得干干净净,而走向道观的大路上却挤满了达官贵人的车马。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观中坐满了人之后,只好坐在观外,来得晚的人连地方都没有,也就无缘聆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入迷的听众解下钗钏与环珮纷纷布施,堆起在观前的金玉光彩照耀令人炫目。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皇宫中的贵人也传达了召见她的圣旨,六宫中的后妃们也都想瞻仰一下道姑的容颜。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那至高无上的玉皇,似乎也颔首点头同意她前往,乘龙驾鹤翩然飞去青霄当中。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那些豪门子弟哪里懂得道的真谛,却也纷纷马不停蹄来到她的居处徘徊。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她的居处是云窗雾阁而隐秘莫测,重重翠幔深处隔着金色的屏风。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只可惜这些人俗缘太重而难以攀上登天的仙梯,空费了青鸟传信所致的一片至诚心意。

参考资料:

1、(唐)韩愈著. 韩愈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176.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95.
注释: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¹闹宫廷。
¹撞钟吹螺:钟、螺皆乐器,呜呜咚咚地奏响,以号召群众。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xiá)¹排浮萍²
¹狎恰: 同“洽恰”,稠叠密集貌。此乃唐人语。²排浮萍:如浮萍般挤在一起。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liáo)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pèi),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¹不许人开扃(jiōng)²
¹观门:道观之门。²开扃:开门。扃,门栓。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hōng)¹振动如雷霆。
¹訇然:大声貌。訇,拟声词。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huá)(liú)¹塞路连辎(zī)²
¹骅骝:相传为周穆王乘坐的八骏之一,后泛指良马。²辎轩:四周有帷幕的车。辎,车前面的帷。轩,车后面的幔。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簪(zān)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yíng)¹
¹青荧:青光闪映貌。此状金玉堆积,光彩闪烁。

天门贵人¹传诏召,六宫²愿识师颜形。
¹天门贵人:即宫中贵人,宦官。天门,指宫门。²六宫:指后妃们。

玉皇¹(hàn)²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³
¹玉皇:玉皇大帝,道教的天帝。²颔首:点头,同意。³青冥:青天。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²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²
¹云窗雾阁:指华山女的居处。²翠幔、金屏:形容华山女居处的富丽隐秘。

仙梯难攀俗缘²重,浪凭²青鸟通丁宁³
¹俗缘:尘世因缘。²浪凭:漫凭,随意凭借。青鸟通丁宁:《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 西王母暮必降尊像....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母旁。”青鸟为交通仙凡的使者。³丁宁:同“叮咛”,即通消息。

参考资料:

1、(唐)韩愈著. 韩愈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176.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95.
赏析: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轩。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此诗的开头写佛教徒由于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招摇撞骗,诈取财物。世代奉道的华山女,为了骗取财物,同时和佛教相抗衡,故设圈套,乔妆打扮,用妖冶的色相迷惑群众,甚至轰动了宫廷。豪家少年,则如蝇逐臭,追逐这个浓抹艳装的女道士。此诗运用铺垫、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冷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诗的开头四句,作者以用漫画式的笔法,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佛教徒“俗讲”的盛况。中唐时期,京城长安,处处传来佛教徒撞钟击磬、吹法螺、讲唱佛经故事的喧闹之声,一直响到九重宫闱之中去了。这就是唐代佛教僧侣盛行的所谓“俗讲”。他们借佛经故事大肆宣扬崇佛之福和世俗之罪,恣意地诱惑、恫吓听众,而听的人却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像水上的浮萍那样飘来荡去。作者仅用四句铺写,就把中唐佛教势力之盛和群众迷信的狂热劲儿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来了。

  “黄衣道士亦讲说”等十六句铺写道教与佛教抗衡、转败为胜的经过及盛况;为了与佛教徒争夺听众和钱财,道教徒们登坛讲道,但在他们的法座之下,听众却如拂晓的星星,寥寥无几。道教徒们当然不甘心,为了挽回败局,于是巧施妙计,寻得一个世代崇奉道教的华山年轻女道士来长安讲道。这个女道士洗妆拭面,擦脂抹粉,双眉画得又黑又长,浓妆艳抹地披上道袍登坛讲道。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她揣摸听众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她一方面故意紧闭观门,摆出一副道家真诀不能外传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散布消息。

  “不知谁人暗相报”,不过是诗人使用反跌法虚晃的一笔。突然之间形势陡转,长安城里,如风卷浪,如雷振耳,车马连翩,万人填巷,一齐拥向这个清冷的道观,出现了观内观外,听众如云、立脚无地的场面;而众家佛寺,则人迹如扫。这个女冠的美目倩笑,立即征服了这些善男信女,他们当场施献财物,“抽钗脱钏”,唯恐不及,法座之下,“堆金叠玉”,盛况空前。这一段看似极客观自然的铺叙,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它一方面通过这场闹剧,形象地说明这次道教徒的转败为胜,并不是靠高深灵验的道法,而靠的是女道士的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实际上和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并无二致。而佛教的经义和高僧们的如簧巧舌,竟抵挡不住一个青年女道士的红颊长眉,它的虚伪和脆弱便可想而知了。这场闹剧还使读者看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精神之空虚和愚昧,其手法可谓一石三鸟。

  “天门贵人传诏召”十句写华山女冠的风流韵事和入宫秘密。这个女道士的姿色和风流,不仅轰动了长安市井,而且传入了禁宫深闱,赢来了六宫的召见,玉皇的颔首。诗的最后六句,写那些过去曾与华山女有过暧昧关系的“豪家少年”、浪荡子弟,以为华山女还在道观,仍象过去那样如蝇逐臭似地在道观周围一遍一遍地转来转去,并且买通人去暗表情愫。他们哪里知道华山女早已尘缘断绝,身处“青冥”,但事涉皇帝,不得明言,所以作者只得以“慌惚”之笔,写“慌惚”之事。托诸“豪华少年”的俗缘太重,“仙梯难攀”,虽然青鸟频遣,殷勤叮咛,仍是枉费精神罢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华山女入宫前与豪家少年的风流韵事和入宫后与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得曲尽其妙。它不仅通过女道士的秽行,进一步撕开了道教的虚伪外衣,也无情地撕破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冠冕堂皇的龙袍,所以查慎行说:“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含吐蕴藉。”而儒学家朱熹则指责说:“亵慢甚矣!”通过这截然相反的评语,可以看到诗的讽刺力量。

  韩愈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写诗。他不仅用小说式的手法描写文人的坎坷身世和文化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幽默小景,更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去描绘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华山女》就是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成功地寓讽刺于写实之中,用漫画式的笔调,展现出一幅幅中唐长安佛道二教激烈斗争的风俗画卷。并通过佛道教徒自身的登台亮相,穷形极相地撕开了封建宗教庄严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用以欺骗民众的卑劣伎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上自皇帝、下至市井小民的污浊社会风气。至于这首古体叙事诗结构上的转折顿挫、笔法上的虚实衬跌,语言上的平直浅近,风格上的古朴劲健,亦堪称韩诗中的上品。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69-472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代,皇帝崇道佞佛,到中唐时期,全国数以万计的寺庙、道观遍布京城及州郡名胜之区,数十万僧民、道士不仅广占田地,且受十方供养,以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个势力庞大的僧侣地主阶级,不仅生活奢侈无度,而且四处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成为社会的一大痈疽。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十三年(818年),有大臣向唐宪宗上奏说,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唐宪家下沼于元和十四年正月迎奉。到时,命室官领禁兵持香花和僧徙迎佛骨入官供奉。于是“王公士庶奔走舎施如不及”(《旧唐书·完宗本纪》),挙国若狂。韩愈当时曾上展开阅读全文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街东街西都在宣讲着佛教坛经典,段撞钟、段吹螺,使宫廷也为之轰动。
用利诱和威胁坛手段大肆宣扬祸福坛轮回报应,听众万头耸动仿佛排列在水面坛点点浮萍。
黄衣道士也在讲说道家坛仙术,但听众寥寥象稀疏坛晨星。
华天坛女子家中世世信奉道教,她想要驱除佛教等异端而使所有坛人都皈依仙灵坛道教。
于是她洗去脸上坛胭脂而披戴上道家坛冠帔,粉白坛脖颈、绯红坛脸颊还有青黑坛长眉使她妖娆美丽。
于是她升坐在法坛上宣讲得道坛真诀,道观坛大门也不许别人随意打开。
不知是谁暗中传递道她传道坛消息,一下子如雷霆震动般传道开来。
佛寺坛听众霎时间散得干干净净,而走向道观坛大路上却挤满道达官贵人坛车马。
观中坐满道人之后,只好坐在观外,来得晚坛人连地方都没有,也就无缘聆听。
入迷坛听众解下钗钏与环珮纷纷布施,堆起在观前坛般玉光彩照耀令人炫目。
皇宫中坛贵人也传达道召见她坛圣旨,六宫中坛后妃们也都想瞻仰一下道姑坛容颜。
那至高无上坛玉皇,似乎也颔首点头同意她前往,乘龙驾鹤翩然飞去青霄当中。
那些豪门子弟哪里懂得道坛真谛,却也纷纷马不停蹄来到她坛居处徘徊。
她坛居处是云窗雾阁而隐秘莫测,重重翠幔深处隔着般色坛屏风。
只可惜这些人俗缘太重而难以攀上登天坛仙梯,空费道青鸟传信所致坛一片至诚心意。

注释
撞钟吹螺:钟、螺皆乐器,呜呜咚咚地奏响,以号召群众。
狎恰: 同“洽恰”,稠叠密集貌。此乃唐人语。排浮萍:如浮萍般挤在一起。
观门:道观之门。开扃([jiōng):开门。扃,门栓。
訇(hōng)然:大声貌。訇,拟声词。
“骅(huá)骝(liú)”句:写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男女百姓车马奔波,都是为道听华天女讲道。骅骝:相传为周穆王乘坐坛八骏之一,后泛指良马。辎(zī)轩:四周有帷幕坛车。辎,车前面坛帷。轩,车后面坛幔。
“抽簪”二句:描写施舍情况。青荧(yíng):青光闪映貌。此状般玉堆积,光彩闪烁。
天门贵人:即宫中贵人,宦官。天门,指宫门。六宫:指后妃们。
“玉皇”二句:谓华天女成仙飞升,即进到宫中去。玉皇:玉皇大帝,道教坛天帝。颔首:点头,同意。青冥:青天。
“云窗”二句:谓华天女飞升事从深宫传出,难以得知内情。云窗雾阁:指华天女坛居处。翠幔、般屏:形容华天女居处坛富丽隐秘。
“仙梯”二句:暗示飞升纯属欺骗,而道观中可能有男女隐秘之事。俗缘:尘世因缘。浪凭:漫凭,随意凭借。青鸟通丁宁:《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朔对曰:‘ 西王母暮必降尊像....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母旁。”青鸟为交通仙凡坛使者。丁宁,同“叮咛”,即通消息。

参考资料:

1、(唐)韩愈著. 韩愈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176.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95.

赏析

  此诗的开头写佛教徒由于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招摇撞骗,诈取财物。世代奉道的华山女,为了骗取财物,同时和佛教相抗衡,故设圈套,乔妆打扮,用妖冶的色相迷惑群众,甚至轰动了宫廷。豪家少年,则如蝇逐臭,追逐这个浓抹艳装的女道士。此诗运用铺垫、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冷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诗的开头四句,作者以用漫画式的笔法,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佛教徒“俗讲”的盛况。中唐时期,京城长安,处处传来佛教徒撞钟击磬、吹法螺、讲唱佛经故事的喧闹之声,一直响到九重宫闱之中去了。这就是唐代佛教僧侣盛行的所谓“俗讲”。他们借佛经故事大肆宣扬崇佛之福和世俗之罪,恣意地诱惑、恫吓听众,而听的人却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像水上的浮萍那样飘来荡去。作者仅用四句铺写,就把中唐佛教势力之盛和群众迷信的狂热劲儿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来了。

  “黄衣道士亦讲说”等十六句铺写道教与佛教抗衡、转败为胜的经过及盛况;为了与佛教徒争夺听众和钱财,道教徒们登坛讲道,但在他们的法座之下,听众却如拂晓的星星,寥寥无几。道教徒们当然不甘心,为了挽回败局,于是巧施妙计,寻得一个世代崇奉道教的华山年轻女道士来长安讲道。这个女道士洗妆拭面,擦脂抹粉,双眉画得又黑又长,浓妆艳抹地披上道袍登坛讲道。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她揣摸听众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她一方面故意紧闭观门,摆出一副道家真诀不能外传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散布消息。

  “不知谁人暗相报”,不过是诗人使用反跌法虚晃的一笔。突然之间形势陡转,长安城里,如风卷浪,如雷振耳,车马连翩,万人填巷,一齐拥向这个清冷的道观,出现了观内观外,听众如云、立脚无地的场面;而众家佛寺,则人迹如扫。这个女冠的美目倩笑,立即征服了这些善男信女,他们当场施献财物,“抽钗脱钏”,唯恐不及,法座之下,“堆金叠玉”,盛况空前。这一段看似极客观自然的铺叙,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它一方面通过这场闹剧,形象地说明这次道教徒的转败为胜,并不是靠高深灵验的道法,而靠的是女道士的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实际上和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并无二致。而佛教的经义和高僧们的如簧巧舌,竟抵挡不住一个青年女道士的红颊长眉,它的虚伪和脆弱便可想而知了。这场闹剧还使读者看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精神之空虚和愚昧,其手法可谓一石三鸟。

  “天门贵人传诏召”十句写华山女冠的风流韵事和入宫秘密。这个女道士的姿色和风流,不仅轰动了长安市井,而且传入了禁宫深闱,赢来了六宫的召见,玉皇的颔首。诗的最后六句,写那些过去曾与华山女有过暧昧关系的“豪家少年”、浪荡子弟,以为华山女还在道观,仍象过去那样如蝇逐臭似地在道观周围一遍一遍地转来转去,并且买通人去暗表情愫。他们哪里知道华山女早已尘缘断绝,身处“青冥”,但事涉皇帝,不得明言,所以作者只得以“慌惚”之笔,写“慌惚”之事。托诸“豪华少年”的俗缘太重,“仙梯难攀”,虽然青鸟频遣,殷勤叮咛,仍是枉费精神罢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华山女入宫前与豪家少年的风流韵事和入宫后与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得曲尽其妙。它不仅通过女道士的秽行,进一步撕开了道教的虚伪外衣,也无情地撕破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冠冕堂皇的龙袍,所以说:“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含吐蕴藉。”而儒学家则指责说:“亵慢甚矣!”通过这截然相反的评语,可以看到诗的讽刺力量。

  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写诗。他不仅用小说式的手法描写文人的坎坷身世和文化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幽默小景,更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去描绘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华山女》就是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成功地寓讽刺于写实之中,用漫画式的笔调,展现出一幅幅中唐长安佛道二教激烈斗争的风俗画卷。并通过佛道教徒自身的登台亮相,穷形极相地撕开了封建宗教庄严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用以欺骗民众的卑劣伎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上自皇帝、下至市井小民的污浊社会风气。至于这首古体叙事诗结构上的转折顿挫、笔法上的虚实衬跌,语言上的平直浅近,风格上的古朴劲健,亦堪称韩诗中的上品。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69-472页
释意: :街 (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 城市的大道,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 街,四通道也。--《说文》 街,交道也。--《三苍》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街谈巷议。--张衡《西京赋》 适通渠公之街。--《庄子·徐无鬼》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管子·五行志》。注街犹阴阳多也。” 又如大街小巷;街市(街巷;市井);街鼓(街上报更的鼓);街基(街直。台阶);街道厅(清代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 街jiē城镇里比较宽阔的、旁边有房屋的道路~道。大~小巷。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

:街 (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 城市的大道,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 街,四通道也。--《说文》 街,交道也。--《三苍》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街谈巷议。--张衡《西京赋》 适通渠公之街。--《庄子·徐无鬼》 六多所以街天地也。--《管子·五行志》。注街犹阴阳多也。” 又如大街小巷;街市(街巷;市井);街鼓(街上报更的鼓);街基(街直。台阶);街道厅(清代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 街jiē城镇里比较宽阔的、旁边有房屋的道路~道。大~小巷。

西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西 方位 西xī ⒈方向,日落的一方,跟"东"相对~方。~部。由东到~。 ⒉泛指欧、美~洋。~餐。~装。

:讲 (形声。从言,冓声。本义和解) 同本义 讲,和解也。--《说文》 而秦未与魏讲也。--《战国策·西周策》 与魏讲罢兵。--《史记·樗里子甘茂传》 以中情出,小曰閒,大曰讲。--《大载礼记·千乘》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战国策·秦策》 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战国策·赵策》 又如讲息(和解息争);讲贡(讲和纳贡);讲款(讲和,议款);讲盟(订盟媾和) 讲习(共同讨论研习学问) 道士讲火经。--唐·李朝威《柳毅传》 讲中外之故。--清·梁 讲(講)jiǎng ⒈谈,说~普通话。~故事。 ⒉解释,说明~解。~课。 ⒊注重,顾到,谋求~清洁。~政策。~团结。 ⒋商讨,商议~价。~条件。 ⒌ ①注重,探求~究整洁。~究效益。 ②精致,美观这个实验室相当~究。 ③一定的方法、道理或值得注意的翻译外国文学,在技巧上是大有~究的。 ⒍ ⒎

:佛〈名〉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 十方,到处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图(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佛教 佛 fó ⒈梵语"佛陀"的简称。"佛"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得道者)的称呼拜~。特用于尊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祖。 ⒉ 【佛教】〈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 ⒊见fú。 佛(彿、髴) fú ⒈ 【仿佛】见"fǎng仿"。 ⒉见fo。 佛bó 1.兴起貌。 佛bì 1.见"佛脄"﹑"佛狸"。 2.通"弼"。辅助。《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释文"郑音弼。"马瑞辰通释"古弼字其音均 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一说,佛训为"大"。《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毛传"佛,大也。"参阅清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

:泾 (形声。从水,巠声。本义泾水) 同本义 泾,泾水也。--《说文》 雍州其川,泾沬。--《周礼·职方氏》 泾以渭浊。--《诗·邶风·谷风》 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 。如泾渭分明 古州名 县名 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叶圣陶《一课》 经(經)jīng ⒈织布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 ⒉地面上东与西距离的度数称"经度"。地理上假定通过南极、北极同赤道成直角的线,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为起点,以东叫"东经",以西叫"西经",东、西各一 百八十度。 ⒊正常,常常,常规正~。~常。~费(经常支出的费用)。~也者,常也(所谓经,就是常规)。 ⒋具有典范性的~典。 ⒌宗教中宣讲教义的书佛~。圣~。古兰~。 ⒍治理,管理,营业~理(又称企业、商业的主管人)。~管。~商。 ⒎禁受,承受,忍受~受。饱~风霜。 ⒏〈表〉过去而且已完成~历。曾~。已~。身~百战。 ⒐通过,路过~手。~过。途~西安。 ⒑中医把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干叫"经"~脉。~络。 ⒒妇女的月经~期。 ⒓上吊,缢死自~。~其颈于树枝。 ⒔ ⒕ ①经营,管理擅长~纪。 ②经纪人,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获取佣金的人。 ⒖ ①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合,也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基础,即经济基础。 ②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某个部门~济状况。工业~济。 ③节约,便宜,化费少~济实惠。 ④收支状况~济宽裕。 ⑤对国民有利或有害的~济昆虫(有利的如蚕、蜜蜂等,有害的如蝗虫、蚜虫等)。 ⒗ ①从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②经历。 ⒘ 经jìng 1.谓织布前,于机杼上绷齐并梳整纱缕,使成为经线。 2.通"径"。直径。 3.通"径"。小路。 4.通"径"。直。

:撞 (形声。从手,童声。本义撞击) 同本义 撞,乵捣也。--《说文》。字亦作揰,作摐。 善待问者如撞钟。--《礼记·学记》。犹击也。 摐金鼓。--司马相如《子虚赋》 撞洪钟。--张衡《东京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又 樊哙侧其盾以撞。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莛撞巨钟。--韩愈《醉留东野》 便将头往隔断板上乱撞,撞的披头散发。--《红楼梦》 又如撞跌(撞头跺脚);撞木(敲击钟磬之木);撞舂(撞击;冲击);撞筵(撞钟的木枝) 遇上,碰到 撞zhuàng ⒈敲击~钟。 ⒉碰,闯~破了皮♂冲直~。〈引〉遇到~上。~见。 撞chuáng 1.见"撞末"。

:钟 (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同本义 钟,乐钟也。--《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钟,铃也。--《广雅·释器》 垂之和钟。--《礼记·明堂位》 钟音之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大钟鼎。--《淮南子·本经》 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语》 声如洪钟。--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 钟磬置水中。 又 独以此钟名。 又 如钟鼓不绝。 又如钟磬(两种古代乐器);钟鼎之家(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古代贵族家庭);钟石(指乐器中的钟和磬);钟板(钟和云板);钟乳(古钟面 钟(鐘)zhōng ⒈一种金属制的响器,中空,悬挂在架上,用槌敲击发声撞~。打~。警~。 ⒉计时器闹~。电~。石英~。 ⒊时间,小时五分~。八点~。 ⒋杯子,〈古〉一种盛酒器聚酒千~。 ⒌专注,特别~情。~爱。 ⒍积聚泽(湖泽),水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