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J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更新时间:2024-05-20 02:37:17


诗人: 谢朓
标题: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内容: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南北朝·谢朓《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翻译: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留恋京城,还在京城徘徊,脚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登上石头山高处看皇宫,感到皇宫很近,眺望远方风起云涌。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荆、吴远方都被高山挡住视线,江河湖海都波涛汹涌。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空中飞回又恨身无羽翼,象这样的别离之情怎么受得了。

参考资料:

1、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18
注释:

徘徊恋京邑,踯(chí)(zhú)¹(xǐ)²曾阿³
将发:即将出发。石头: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长江边。烽火楼:利用烟和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¹踟躅:住足不进的样子。²躧:鞋,这里作踏解。³曾阿:同“层阿”,重迭的山。

陵高墀(chí)(què)¹近,眺(tiào)(jiǒng)风云多。
¹墀阙:是指宫殿。墀,即丹墀,指宫殿的红色台阶。阙,指宫殿门左右对峙的一对高建筑物。

¹²阻山岫(xiù)³,江海含澜波。
¹荆: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因湖北刺山而得名。²吴:今江苏、浙江、安徽一带。³山岫:山峰。

归飞无羽翼,其如¹别离何。
¹其如:即如其,象这样。

参考资料:

1、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18
赏析: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这首诗开头两句吟后顿觉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踯躅”,是因为他对“京邑”“恋”念极了。“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皇宫在京邑中,是诗人日常出没之处。建康为东吴、东晋古都,古迹胜景不胜枚举。诗人登上烽火楼,既没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处“墀阙”之怀,也没有凭吊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视“墀阙”。他平素身处墀阙,似乎对墀阙看犹未足,而来登此烽火楼作一饱览。按理说,他此日登楼所望“墀阙”,比他平日所见应是远了。但诗人在此却说是“近”了。这乍想似乎违于理,但深思后便觉合乎情。这“近”字实从首句中“恋”字而来,因其“恋京邑”,故视京邑中的一切便反远为“近”了。“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前三句写京邑,“眺迥”句与上句对举,转写荆州。他对京邑是那样的“恋”,对即将赴任的荆州,诗人也以三句作答。据《南齐书》本传载:谢朓去荆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据此可知,荆州随王府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谢朓对此也当早有所料,故“风云多”一语,绝非简单的写景,而实隐含着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

  接着两句,隐含此情尤深:“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荆吴之间,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诗人素性爱好玩赏之自然景物,此时却成了他的惆怅忧郁的象征。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荆州福祸未卜,一腔心事咏叹无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归飞”一句,笔意陡转,神思飞越,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思归之日,陆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澜波惊扰,空中又恨身无羽翼。未去荆州时,已对京邑恋不可舍,去了荆州,遇上人事趄必将更“恋京邑”。“恋京邑”而归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忧思,亦必十倍于今日。忧思及此,笔锋再一转:“其如别离何?”自我提问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离此京邑而去荆州呢?

  这首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诗意含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77-879
创作背景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八月,任随郡王萧子隆为荆州刺史。明年,谢眺跟随王去荆州上任。临走时登上京都建康西首的石头山上的烽火楼,因感而发,写成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1、王克俭主编.谢脁江淹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10:5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留恋京城,还在京城徘徊,脚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登上石头山高处看皇宫,感到皇宫很近,眺望远方风起云涌。
荆、吴远方都被高山挡住视线,江河湖海都波涛汹涌。
空中飞回又恨身无羽翼,象这样的别离之情怎么受得了。

注释
将发:即将出发。
石头: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长江边。
烽火楼:利用烟和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
踟蹰(chí chú):住足不进的样子。
躧(xǐ):鞋,这里作踏解。
曾阿:同“层阿”,重迭的山。
墀阙(chíquè):是指宫殿。墀,即丹墀,指宫殿的红色台阶。阙,指宫殿门左右对峙的一对高建筑物。
荆: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因湖北刺山而得名。
吴:今江苏、浙江、安徽一带。
山岫(xiù):山峰。
其如:即如其,象这样。

参考资料:

1、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18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吟后顿觉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踯躅”,是因为他对“京邑”“恋”念极了。“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皇宫在京邑中,是诗人日常出没之处。建康为东吴、东晋古都,古迹胜景不胜枚举。诗人登上烽火楼,既没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处“墀阙”之怀,也没有凭吊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视“墀阙”。他平素身处墀阙,似乎对墀阙看犹未足,而来登此烽火楼作一饱览。按理说,他此日登楼所望“墀阙”,比他平日所见应是远了。但诗人在此却说是“近”了。这乍想似乎违于理,但深思后便觉合乎情。这“近”字实从首句中“恋”字而来,因其“恋京邑”,故视京邑中的一切便反远为“近”了。“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前三句写京邑,“眺迥”句与上句对举,转写荆州。他对京邑是那样的“恋”,对即将赴任的荆州,诗人也以三句作答。据《南齐书》本传载:去荆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据此可知,荆州随王府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谢朓对此也当早有所料,故“风云多”一语,绝非简单的写景,而实隐含着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

  接着两句,隐含此情尤深:“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荆吴之间,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诗人素性爱好玩赏之自然景物,此时却成了他的惆怅忧郁的象征。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荆州福祸未卜,一腔心事咏叹无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归飞”一句,笔意陡转,神思飞越,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思归之日,陆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澜波惊扰,空中又恨身无羽翼。未去荆州时,已对京邑恋不可舍,去了荆州,遇上人事趄必将更“恋京邑”。“恋京邑”而归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忧思,亦必十倍于今日。忧思及此,笔锋再一转:“其如别离何?”自我提问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离此京邑而去荆州呢?

  这首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诗意含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77-879
释意: :徘 (形声。从彳,非声。表示小步行走) 徘徊 他在街上徘徊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徘徊不定 在爱和恨之间徘徊不定 徘pái

:徊 (形声。表示与行走有关)回环。也作回”、迴” 佪 徊huái 徊huí 1.回环。参见"徊肠伤气"。

:恋 (形声。本义留恋,依依不舍) 同本义 宒,慕也。字亦作戀。--《说文》 有孚恋如思也。--《易·小畜·子夏传》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潜《归田园居五首》 又如贪恋(十分留恋);眷恋(深切地留念);依恋(留恋);恋土(依恋乡土,慕恋故里);恋主(依恋主人,不忍离去) 思念,怀念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汉·苏武《诗》之四 如恋恩(怀念恩泽);恋旧(怀念老朋友) 恋 男女相爱 恋(戀)liàn ⒈思念不忘,不忍分离留~。依~。思~难忘。~ ~不能舍。 ⒉ ⒊ ⒋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辨京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筑重京。--《淮南子·览冥》 为京邱若山陵。--《吕氏春秋·禁塞》 乃觏于京。--《诗·大雅·公刘》 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三国志·公孙瓒传》 又如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泛指高大的山丘 mourtian] 望楚与堂,景山 京jīng ⒈国都,首都~城。 ⒉特指我国的首都北京~剧。~九(北京、九龙)铁路。 ⒊大莫之与~(没有比他更大的)。 ⒋数目字。〈古〉指一千万。另说十亿为兆,十兆为~。 ⒌ 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②越南的主要民族。 ⒍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 邑yì ⒈都城,城市都~。 ⒉县,城镇~人(本县人)。小则获~,大则得城。 ⒊ ①忧闷不安的样子安能~ ~。 ②微弱的样子和风~ ~。 邑è 1.奉承,曲从。

:踯 徘徊 踯于六闲。--《视学及士习文体策》 又如踯踨(徘徊不进的样子) 蹬踢 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唐·柳宗元《牛赋》 又如踯踏(蹬踢跳跃) 踯躅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踯躅于燥吻。--《文选》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踯(躸)zhí

:躅 足迹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三辅谓牛蹄处为躅。--《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 企望尘躅。--《尔雅序》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迹) 躅 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羸豕孚蹢躅。--《易·姤》 又如躅踯(徘徊) 践踏;踏踩 师旷东躅其足。--《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 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又如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 躅 zhú 躅zhuó 1.足迹;踪迹。 2.喻人的行为﹑业迹。

:躧dūn 1.蹲。 2.猛地用力往下放物。

:曾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竟,竟然;尚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⒈重,指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