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L 离合郡姓名字诗

离合郡姓名字诗

更新时间:2024-05-20 12:01:14


诗人: 孔融
标题: 离合郡姓名字诗
内容: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行施张。吕公饥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予匡;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六翮不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俾也可忘。玟璇隐曜,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魏晋·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
赏析: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行施张。
吕公饥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予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不奋,羽仪未彰;
龙蛇之蛰,俾也可忘。
玟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全诗二十二句,离合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表示孔融字文举,鲁国(国相当于郡)人。每四句为一单位,离合成一新字,六字本应二十四句,但因“文”是独体字,只离不合,故只二十二句。

  具体离合情况,以前四句为例。第一句渔父屈节,看不出要离哪一个字。第二句水潜匿方,才暗示“渔”字的偏旁“水”潜藏了,离得“鱼”字。第三句与时进止,第四句出行施张,暗示“时”(汉碑作“旹”)字的偏旁“出”(近似)远行了,离得“日”字。“鱼”与“日”合成“鲁”。以下五字,照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体不同,今又繁体简化,加上诗人又持灵活态度,故今天离合,不免有些困难。

  这种离合诗,类似于春秋时代的廋辞,战国时代的隐语,魏晋至今的谜语、灯谜,在文化娱乐活动中,颇能引人入胜。

  “诗言志”(《尚书·尧典》),“发乎情”(《毛诗序》)。严羽《沧浪诗话》据以重申:“诗者,吟咏情性也。”此篇离合体既是篇幅不短的四言诗,其中又有“我”,自然表达了诗人的情志。《文心雕龙·谐隐》云:“古之为隐,理周要务”,意思是它的用意同国家大事结合得很紧。细绎这诗,确是如此。诗人虽“遁辞以隐意”,但由于“志在靖难”,仍然情见平辞。

  从《后汉书》本传看,诗人初入仕途,即检举中官亲族,陈对罪恶,言无阿挠。后居九列,则对曹操书疏倨傲。时人脂习与融相善,每戒融刚直,责令改节,也没听从。此诗“与时进止”,“隐曜”、“韬光”,似乎不是出自诗人之手。但事物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郗虑承望曹操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诗人要矢志不渝,就只能改变斗争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这即此诗的主旨。可以推测,此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即其免官三年以后。

  开头四句,提纲挈领,宣示了今后的斗争策略。屈节即折节,他觉得应该折节易行,像渔父一样在水乡潜藏,隐匿方直个性。不是长往而不反,“与时进止”,时机一至,还得“出行施张”,大展“靖难”素志。《易·乾·文言》:“与时偕行”。又《艮·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两句秉承《周易》哲理,作为指导今后行动的纲领。“吕公”四句,用吕尚隐钓渭滨的典故来比况自己今后的潜隐不言。一“饥”一“钓”,写出了吕尚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初时仅为劳动谋生的纯朴形象,及其闭口不言政治的原因。当然还有更大原因:“九域有圣,无土不王”,殷王朝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吕尚开初是不敢也不暇谋人之国的。以上八句是第一段。

  “好是正直,女回予匡”,转而追溯自己斗争历程。“好是正直”是《诗经·小雅·小明》成句。好,爱。“女”,通“汝”。“回”,奸邪不正,包括了董卓、刘表、褒绍、袁术、曹操等军阀。《后汉书》本传云:“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及献帝都许,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论建渐广”。正是这种正色立朝的高志直情,博得了史家范晔对他所做的“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的赞叹。他不只是让奸雄害怕而已,他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措施。以下两句就此展开描述。“海外有截”见《诗经·商颂·长发》,其上句为“相土烈烈”,原是歌颂契的孙子相土的。相土在夏后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威武烈烈,四海之外,截尔整齐,皆守其所职,不敢内侵外畔。诗人引此,亦以自励,表达了一匡天下的远大抱负。但空有抱负还不能济事,“隼逝鹰扬”,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抱负而要采取的行动和姿态。逝、扬同义,即鹰隼飞扬。《诗经·大雅·大明》“时维鹰扬’,描写将帅勇武,如苍鹰搏击,勇猛迅速。《左传》引臧文仲教子事君的话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诗人在《荐祢衡表》中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这些都是这诗句的注脚。

  以上四句写的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感情炽烈,令人神往。以下写反曹斗争的失败、原因及退却。“六翮不奋”,当是暗喻祢衡被逐、董承等被诛、及诗人自己被黜等一系列曹操排斥、屠戮反对派的事件。班固《拟连珠》:“臣闻鸾凤养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济民。《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六翮”、“羽仪”均喻辅佐王朝的英雄、表率。六翮不能奋飞,正是诸人被逐、被诛、被黜的形象描写。祢衡《鹦鹉赋》:“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清人何焯评这赋说:“全是寄托,分明为才人写照。正平(祢衡)豪气不免有樊笼之感,读之为之慨然。”然则这诗句还暗喻献帝和自己均由此而有樊笼之感和俯仰由人之痛。班固所引《易》,是《渐》上九爻辞。意思是鸿鸟渐进,至于高顶,进处高洁,其羽乃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这诗句说“羽仪未彰”,则说明渐进还没至高位,羽毛还不可用为仪表,暗喻时机还不成熟,力量还不雄厚。董承等人轻举妄动,结果招致失败,引来杀身之祸。血的现实既然如此,诗人便转入退却。

  以下几句,详说“退却”,回应到开头。“龙蛇之蛰”见《易·乾·文言》:“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求伸、存身,互文见义。诗人引此成句,意在不是消极存身,而应积极求伸,待时而动。“俾也可忘”见《诗经·邶风·日月》。也,之,代词。要麻痹对手,使自己成为可忘之人,不加戒备。“玟璇隐曜”以下五句都承上蛰伏铺开描写。“放言”有二解。《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包咸注曰:“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也。”《易·坤·文言》:“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括囊,闭束袋口,后因以比喻闭口不言。可见这两句不求名利,不言世务,亦非消极存身,而在谨慎进取。

  “按辔安行”,压住缰绳,使车马安闲徐进。这一句似乎是承上“放言深藏”,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然而下面“谁谓路长”,一句兜转,锋芒毕露。它与《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反,是一种真理在手,胸有成竹,稳操胜算的乐观信念,这也再现了诗人在青州被围,“流矢雨集,戈矛内接”的危急情况下,“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从容镇定的可爱形象。这首诗的确是诗人免官后的行事准则。孔融在免官后年余,又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宾客日盈其门,融常叹曰:“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他确实做到了没有失言。后来路粹枉状杀他,只好算老帐,抓他二十年前在北海说的和十年前与祢衡说的所谓“大逆不道”的话,而这些话尽是路粹和曹操的夫子自道,曾教鲁迅发笑过的。人为刀俎,己为鱼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操们太卑鄙了。所以苏轼作《孔北海赞》曰:“文举在天,虽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视公如龙,视操如鬼。”(《东坡集》卷二十)

  这首诗的艺术特征,也有值得一谈的地方。首先,此篇是政治抒情诗,却用离合体来表达,一身二任,难度很大;若无高超笔力,难免顾此失彼,无异作茧自缚,旱海行舟。但在言出祸随的黑暗时代,不是回互其辞使人昏迷的离合体,又难以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匠心独运,因难见巧,居然写得珠联壁合,两全其美,凑泊无迹,浑然天成。正如《文心雕龙·风骨》引刘桢语说的:“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其次,使事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但堆垛故实,翻腾旧句,则又如眼着金屑,不能卒读。而这首别有寄托的离合体则不然,它借重经史成句以售其巧,典故越习见,越多,表达效果反而越好。诗人因利乘便,正好“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若有意,若无意;若连贯,若不连贯。久经咀嚼,义蕴深远。加上“四言文约意广”(钟蝾《诗品序》),一字又可虚涵数意,故能广包众理,耐人寻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好调动欣赏者的再创造。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4-47页

赏析

  全诗二十二句,离合成“鲁国文举”六字。表示孔融字文举,鲁国(国相当于郡)人。每四句为一单位,离合成一新字,六字本应二十四句,但因“文”是独体字,只离不合,故只二十二句。

  具体离合情况,以前四句为例。第一句渔父屈节,看不出要离哪一个字。第二句水潜匿方,才暗示“渔”字的偏旁“水”潜藏了,离得“鱼”字。第三句与时进止,第四句出行施张,暗示“时”(汉碑作“旹”)字的偏旁“出”(近似)远行了,离得“日”字。“鱼”与“日”合成“鲁”。以下五字,照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体不同,今又繁体简化,加上诗人又持灵活态度,故今天离合,不免有些困难。

  这种离合诗,类似于春秋时代的廋辞,战国时代的隐语,魏晋至今的谜语、灯谜,在文化娱乐活动中,颇能引人入胜。

  “诗言志”(《尚书·尧典》),“发乎情”(《毛诗序》)。《沧浪诗话》据以重申:“诗者,吟咏情性也。”此篇离合体既是篇幅不短的四言诗,其中又有“我”,自然表达了诗人的情志。《文心雕龙·谐隐》云:“古之为隐,理周要务”,意思是它的用意同国家大事结合得很紧。细绎这诗,确是如此。诗人虽“遁辞以隐意”,但由于“志在靖难”,仍然情见平辞。

  从《后汉书》本传看,诗人初入仕途,即检举中官亲族,陈对罪恶,言无阿挠。后居九列,则对书疏倨傲。时人脂习与融相善,每戒融刚直,责令改节,也没听从。此诗“与时进止”,“隐曜”、“韬光”,似乎不是出自诗人之手。但事物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郗虑承望曹操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诗人要矢志不渝,就只能改变斗争策略和方法,以退为进,这即此诗的主旨。可以推测,此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即其免官三年以后。

  开头四句,提纲挈领,宣示了今后的斗争策略。屈节即折节,他觉得应该折节易行,像渔父一样在水乡潜藏,隐匿方直个性。不是长往而不反,“与时进止”,时机一至,还得“出行施张”,大展“靖难”素志。《易·乾·文言》:“与时偕行”。又《艮·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两句秉承《周易》哲理,作为指导今后行动的纲领。“吕公”四句,用吕尚隐钓渭滨的典故来比况自己今后的潜隐不言。一“饥”一“钓”,写出了吕尚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初时仅为劳动谋生的纯朴形象,及其闭口不言政治的原因。当然还有更大原因:“九域有圣,无土不王”,殷王朝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吕尚开初是不敢也不暇谋人之国的。以上八句是第一段。

  “好是正直,女回予匡”,转而追溯自己斗争历程。“好是正直”是《诗经·小雅·小明》成句。好,爱。“女”,通“汝”。“回”,奸邪不正,包括了董卓、刘表、褒绍、袁术、曹操等军阀。《后汉书》本传云:“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及献帝都许,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论建渐广”。正是这种正色立朝的高志直情,博得了史家对他所做的“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的赞叹。他不只是让奸雄害怕而已,他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措施。以下两句就此展开描述。“海外有截”见《诗经·商颂·长发》,其上句为“相土烈烈”,原是歌颂契的孙子相土的。相土在夏后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威武烈烈,四海之外,截尔整齐,皆守其所职,不敢内侵外畔。诗人引此,亦以自励,表达了一匡天下的远大抱负。但空有抱负还不能济事,“隼逝鹰扬”,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抱负而要采取的行动和姿态。逝、扬同义,即鹰隼飞扬。《诗经·大雅·大明》“时维鹰扬’,描写将帅勇武,如苍鹰搏击,勇猛迅速。《左传》引臧文仲教子事君的话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诗人在《荐表》中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这些都是这诗句的注脚。

  以上四句写的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感情炽烈,令人神往。以下写反曹斗争的失败、原因及退却。“六翮不奋”,当是暗喻祢衡被逐、董承等被诛、及诗人自己被黜等一系列曹操排斥、屠戮反对派的事件。《拟连珠》:“臣闻鸾凤养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济民。《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六翮”、“羽仪”均喻辅佐王朝的英雄、表率。六翮不能奋飞,正是诸人被逐、被诛、被黜的形象描写。祢衡《鹦鹉赋》:“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清人评这赋说:“全是寄托,分明为才人写照。正平(祢衡)豪气不免有樊笼之感,读之为之慨然。”然则这诗句还暗喻献帝和自己均由此而有樊笼之感和俯仰由人之痛。班固所引《易》,是《渐》上九爻辞。意思是鸿鸟渐进,至于高顶,进处高洁,其羽乃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这诗句说“羽仪未彰”,则说明渐进还没至高位,羽毛还不可用为仪表,暗喻时机还不成熟,力量还不雄厚。董承等人轻举妄动,结果招致失败,引来杀身之祸。血的现实既然如此,诗人便转入退却。

  以下几句,详说“退却”,回应到开头。“龙蛇之蛰”见《易·乾·文言》:“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求伸、存身,互文见义。诗人引此成句,意在不是消极存身,而应积极求伸,待时而动。“俾也可忘”见《诗经·邶风·日月》。也,之,代词。要麻痹对手,使自己成为可忘之人,不加戒备。“玟璇隐曜”以下五句都承上蛰伏铺开描写。“放言”有二解。《论语·微子》“隐居放言”,包咸注曰:“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也。”《易·坤·文言》:“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括囊,闭束袋口,后因以比喻闭口不言。可见这两句不求名利,不言世务,亦非消极存身,而在谨慎进取。

  “按辔安行”,压住缰绳,使车马安闲徐进。这一句似乎是承上“放言深藏”,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然而下面“谁谓路长”,一句兜转,锋芒毕露。它与《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反,是一种真理在手,胸有成竹,稳操胜算的乐观信念,这也再现了诗人在青州被围,“流矢雨集,戈矛内接”的危急情况下,“隐几读书,谈笑自若”,从容镇定的可爱形象。这首诗的确是诗人免官后的行事准则。孔融在免官后年余,又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宾客日盈其门,融常叹曰:“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他确实做到了没有失言。后来路粹枉状杀他,只好算老帐,抓他二十年前在北海说的和十年前与祢衡说的所谓“大逆不道”的话,而这些话尽是路粹和曹操的夫子自道,曾教发笑过的。人为刀俎,己为鱼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操们太卑鄙了。所以作《孔北海赞》曰:“文举在天,虽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视公如龙,视操如鬼。”(《东坡集》卷二十)

  这首诗的艺术特征,也有值得一谈的地方。首先,此篇是政治抒情诗,却用离合体来表达,一身二任,难度很大;若无高超笔力,难免顾此失彼,无异作茧自缚,旱海行舟。但在言出祸随的黑暗时代,不是回互其辞使人昏迷的离合体,又难以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匠心独运,因难见巧,居然写得珠联壁合,两全其美,凑泊无迹,浑然天成。正如《文心雕龙·风骨》引语说的:“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其次,使事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但堆垛故实,翻腾旧句,则又如眼着金屑,不能卒读。而这首别有寄托的离合体则不然,它借重经史成句以售其巧,典故越习见,越多,表达效果反而越好。诗人因利乘便,正好“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若有意,若无意;若连贯,若不连贯。久经咀嚼,义蕴深远。加上“四言文约意广”(钟蝾《诗品序》),一字又可虚涵数意,故能广包众理,耐人寻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好调动欣赏者的再创造。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4-47页
释意: :渔 (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同本义 渔,捕鱼也。--《说文》 命渔师伐蛟,命渔师始渔。--《礼记·月令》 獭祭鱼然后渔。--《诗·鲡传》 渔者走渊。--《淮南子·说林》 以渔采为业。--《汉书·王莽传》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渔樵(打鱼砍柴);渔采(捕捞采集);渔事(捕渔业);渔弋(捕鱼猎禽);渔泽(可供垂钓的水泽);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掠夺 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方勺《方腊起义》 又如渔色渔财(猎取美女和财物);渔猎女色(似捕鱼打 渔yú ①捕鱼。 ②捕鱼的人。 ③侵占,掠夺。 ④泛指寻觅。

:父〈名〉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大雅》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春秋》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父知之乎?(父老先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又如渔父;田父 通甫”。开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 又如教父(教戒的开始) 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 乾,天也,故称乎父 父 fǔ ⒈对老年人的尊称农夫渔~。 ⒉同"甫 ⒉"。 父 fù ⒈爸爸~亲。 ⒉对男性长辈的称呼~老。伯~。师~。大姨~。 【大父】祖父。

:屈〈动〉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 屈qū ⒈弯曲,跟伸相对~膝。~指可数。 ⒉低头,妥协,服输,顺从~服。~从。不~不挠。 ⒊冤枉,使人不痛快冤~。委~。受~。 ⒋理亏理~词穷。 ⒌ 屈jué 1.短。 2.竭尽,穷尽。 3.见"屈奇。" 4.通"倔"。参见"屈强"。 5.通"崛"。参见"屈起"。

:节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节骨眼,节骨眼儿 榞枅祵溃樬蕩畧? 做工作要抓住节骨眼儿,别乱抓一气 节子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 节(節)jiē ⒈ ⒉见jié。 节(節)jié ⒈植物茎上分枝长叶的部位。特指竹节枝~。〈引〉人或动物的骨节肘关~。 ⒉时节,季节寒暑易~。〈引〉节日春~。八一建军~。十一国庆~。重阳~。 ⒊礼度礼~。 ⒋事项,事物的分段情~。章~。 ⒌音乐、舞蹈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等的表现~奏。~拍。 ⒍省减,限制,管辖~约。~制生育。这个兵团归他~制。〈引〉择要摘取~录几条。~译本。 ⒎ ⒏操行,操守~操。革命晚~。时穷~乃见(时穷困难时)。 ⒐〈古〉使臣出使外国时所持的凭证符~。旌~◇称出使外国的人为"使节"。 ⒑量词两~课。四~电池。五~火车。 ⒒一种用竹编的古乐器击~。 ⒓航行速度单位,符号kn,1节=1浬/时。 ⒔船舰划分锚链的长度单位,1节=2.5米锚链。 ⒕ ⒖见jiē。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 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shuǐ 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开~。 ⒉河流汉~。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称隔~相望。~路运输。 ⒋泛指汁液药~。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 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后来转指补贴、汇费贴~。汇~。 ⒎ ⒏ ①静水的平面。 ②达到的程度学识~平。 ⒐ ①以海平面为基点,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 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 ⒑ ⒒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潜,涉水也。--《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 潜龙。--《易·乾龙》 潜虽伏矣。--《诗·小雅·正月》 游鱼潜绿水。--曹植《情诗》 沈潜相克。--《书·洪范》 潜龙腾渊。--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潜水 隐藏 潜服贼器不入宫。--《周礼·阍人》 潜醢以食夏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又 潜避两炮台中。 又 潜(潛)qián ⒈在水面之下活动~水。~泳∷~艇。 ⒉隐蔽,隐藏的~伏。~在。挖掘~力。 ⒊秘密地,偷偷地~逃。~移默化。 ⒋

:匿〈动〉 (形声。从匚,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匿,亡也。--《说文》 匿,藏也。--《广雅》 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 而知匿其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 匿怨而友其人。--《论语》。皇疏藏也。” 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 君畏匿之。 匿于溷藩以免。(藏在厕所里。溷,厕所。藩,篱、墙。)--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隐匿(隐藏;躲起来);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匿光(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匿nì隐藏,躲避隐~。藏~。~名。~迹。 匿tè 1.邪恶。 2.差错,差误。

:方〈动〉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等同;相当 方 fāng ⒈四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或每个面都是直角四边形的六面体正~形。长~形。立~体。 ⒉正直~正。志行忠~(志行志向和行为)。 ⒊位置,地位上~。西北~。 ⒋一边或一面后~。静观对~。志在四~。〈引〉一个区域或地带地~。~言。~内安宁。 ⒌法子,办法~法。教子有~。〈引〉处方,药方开个~子。按~拣药。 ⒍副词。正,正在,正当~兴未艾。来日~长。 ⒎副词。刚,才~才到达。事后~知。 ⒏ 【方针】引导事业前进的指针。 ⒐ 【方略】计划和策略。 ⒑ 【方案】具体规划,实施办法或规定。 ⒒ 【方向】 ①东西南北等区域的划分。 ②目标做事要看清~向。 ⒓一个数目的自乘平~(本数乘本数)。立~(本数乘本数乘本数)。 ⒔量词。 ①计量面积一~(一平方米)地板。 ②计量体积一~(立方米)木材。五~沙子。 ③计算方形的东西两~砚台。 ⒕ 【方寸】一寸见方。〈喻〉人的心~寸乱矣。 ⒖ 【方圆】周围~圆十里茂竹林。 ⒗ 【方式】讲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生活~式。讲究~式方法。 ⒘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fáng 1.通"房"。谷物初生尚未结实之谓。 2.通"防"。防御。 方páng 1.通"旁"。广大;广博。 2.指遍及。 3.见"方羊"。 4.见"方皇"。 方wǎng 1.见"方良"。 方fēng 1.响度级单位。用方表示的声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根据人耳判断为等响的1000赫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