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H 和王中丞闻琴诗

和王中丞闻琴诗

更新时间:2024-05-20 09:45:08


诗人: 谢朓
标题: 和王中丞闻琴诗
内容: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南北朝·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
翻译: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蕙气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参考资料:

1、(清)王夫之选编;邹福清,杨万军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古诗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180.
2、曹鼎著. 齐梁体诗传 中[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272.
3、卢盛江,卢燕新主编;丁夏选注.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魏晋南北朝诗卷[M]. 合肥:黄山书社, 2018:290-291.
4、(清)张玉穀编;箫之译. 古诗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3:518.
注释:

凉风吹月露¹,圆景²动清阴³
王中丞:即王思远。齐武帝诏举士,竟陵王荐为吴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书》《南史》有传。¹月露:月光下的露滴。²圆景:指月亮。³清阴:清凉的树阴。

蕙气¹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¹蕙气:香气。一作“蕙风”,带着兰蕙花香的风。

萧瑟¹满林听²,轻鸣响涧(jiàn)³
¹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²满林听:是说树林里的鸟也为之感动,倾耳聆听。³响涧音:是说琴声犹如溪水流淌,淙淙有声。

无为¹(dàn)容与²,蹉(cuō)(tuó)³江海心。
¹无为:清静无为。²澹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³蹉跎:失时,虚度光阴。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参考资料:

1、(清)王夫之选编;邹福清,杨万军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古诗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180.
2、曹鼎著. 齐梁体诗传 中[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272.
3、卢盛江,卢燕新主编;丁夏选注.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魏晋南北朝诗卷[M]. 合肥:黄山书社, 2018:290-291.
4、(清)张玉穀编;箫之译. 古诗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3:518.
赏析: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这首诗以清新俊美的笔调写出秋夜闻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调中表现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全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颔联由景及人、点明诗题。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充满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蕙风入怀抱”正是“闻琴”的最佳环境气氛。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很有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前四句在写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脱和心情的愉快,对这个美好夜晚由衷的高兴。同时,“凉风”“月露”“圆景”“清阴”都暗藏着一个“秋”字,秋季在诗人看来是个盛壮而易衰的季节,往往联系着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叹。所以后四句的情调由兴高采烈而转入萧瑟低沉。

  颈联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琴声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富有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尾联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是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富有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响。

参考资料:

1、刘学锴著. 古典文学名篇鉴赏[M]. 合肥:黄山书社, 2008:35-36.
2、贺新辉主编. 古诗鉴赏辞典 中[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980.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延兴、建武之际(494),时值秋冬之交。延兴元年(494),萧鸾辅政,王思远迁御史中丞,而谢朓此时亦为萧鸾记室,同在朝中。王思远在御史中丞任上时间不长,一上任就劾奏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而据《南齐书·沈昭略传》记载,沈昭略于建武元年(494)出任御史中丞,取代了王思远。王思远很可能失意不平后闻琴有感,因而赋诗言情。闻琴场合,谢朓不一定在场,但他看到了王思远《闻琴》诗,因而相和一首。参考资料:完善1、卢海涛编著. 谢朓全集[M]. 武汉:崇文书局, 2019:162-163.2、赵以武著. 唱和诗研究[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7:107-10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
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
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注释
王中丞:即王思远。齐武帝诏举士,竟陵王荐为吴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书》《南史》有传。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
圆景:指月亮。
清阴:清凉的树阴。
蕙气:香气。一作“蕙风”,带着兰蕙花香的风。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满林听:是说树林里的鸟也为之感动,倾耳聆听。
响涧音:是说琴声犹如溪水流淌,淙淙有声。
无为:清静无为。
澹(dàn)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蹉跎(cuō tuó):失时,虚度光阴。
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参考资料:

1、(清)王夫之选编;邹福清,杨万军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古诗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180.
2、曹鼎著. 齐梁体诗传 中[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272.
3、卢盛江,卢燕新主编;丁夏选注.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魏晋南北朝诗卷[M]. 合肥:黄山书社, 2018:290-291.
4、(清)张玉穀编;箫之译. 古诗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3:518.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俊美的笔调写出秋夜闻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调中表现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全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颔联由景及人、点明诗题。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充满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蕙风入怀抱”正是“闻琴”的最佳环境气氛。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很有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前四句在写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脱和心情的愉快,对这个美好夜晚由衷的高兴。同时,“凉风”“月露”“圆景”“清阴”都暗藏着一个“秋”字,秋季在诗人看来是个盛壮而易衰的季节,往往联系着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叹。所以后四句的情调由兴高采烈而转入萧瑟低沉。

  颈联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琴声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富有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尾联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是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富有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从《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响。

参考资料:

1、刘学锴著. 古典文学名篇鉴赏[M]. 合肥:黄山书社, 2008:35-36.
2、贺新辉主编. 古诗鉴赏辞典 中[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980.
释意: :凉 (形声。从水,京声。本义寒) 同本义 北风其凉。--《诗·邶风·北风》 北风谓之凉风。--《尔雅·释天》 凉风至。--《礼记·月令》 凉雨时降。--《素问·五常政大论》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释名·释州国》 水浆,醴凉。--《周礼·浆人》 微寒,稍冷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注引《字林》凉,微寒。” 曰燠,曰寒。--《书·洪范》。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又如冬暖夏凉;凉生生(微凉貌 凉(涼)liáng ⒈稍冷,微寒,温度低~粉。~面。秋~。菜~了。〈喻〉灰心或失望听这一说,~了半截。 ⒉ ⒊ ①凉爽。 ②乘凉到河边~快~快去。 凉liàng放一会儿,使温度降低汤太烫,~一~再喝。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吹 (会意。从口,从欠。欠”是出气的意思。本义合拢嘴唇用力呼气) 同本义 吹,嘘也。--《说文》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又如吹火筒;吹火(吹气使火旺盛。古多用竹筒以口吹之);吹网(吹气于网中,欲使之鼓满);吹吁(吹气和哈气) 刮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又如风一阵阵地吹;暴风吹得船搁浅了;吹云(吹起云气;鼓的别称) 引申为吹奏乐器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上》 又如吹手(吹鼓手);吹打(吹打乐器。指演奏乐曲); 吹 chuī ①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口哨、~灯。 ②吹气演奏~箫。 ③(风、气流等)流动;冲击风、雨打。 ④夸口;说大话你别、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⑤(事情)不成功他俩的事、了。 【吹笛的男孩】〈美〉油画作品。法国画家马奈创作于1866年。描绘一个正在吹笛的近卫军鼓笛队的少年。 【吹风】 ①被风吹,身体受风寒别坐在门口、,小心着凉。 ②洗发后,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 ③有意识地从旁透露意见使人知道你说的那事,他今天来也给我~了。 【吹鼓手】 ①办婚丧喜事时吹奏鼓乐的人。 ②无原则地对他人进行吹捧和宣扬的人(含贬义)。 【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细找毛病。比喻有意挑剔,寻找差错。疵小毛病。 【吹嘘】夸大地宣扬。 吹chuī ⒈撮起嘴唇用力出气~箫。~毛求疵。 ⒉(使)空气流动风~雨打。~风机。 ⒊宣扬,夸张,说大话大~大雷。~嘘。~捧。~牛。瞎~。 ⒋事情不成功或感情破裂这事~了。她俩~了。 吹chuì 1.管乐器的吹奏。 2.指管乐器。 3.管乐之声。 4.指风。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说文》 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书·洪范》 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仪礼·觐礼》 月虚而鱼脑减。--《淮南子·天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小雅·天保》 又如月满则亏,水满则盈(喻指作事应适可而止,做得过分,就会走向反面);月上半阑残(指夜已深);月老冰人(月下老人);月”字流觞(酒令的一种。令中必带月”字);月日( 月亮和太阳);月晕(月亮周围的光圈);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如于云间的月亮 月yuè ⒈指月球(月亮,月儿),地球的卫星明~。 ⒉像月亮的形状或颜色的~饼。~琴。牙~刀。~白(淡蓝色)。 ⒊时间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 ⒋按月的~经。~刊。购~票。按~报表。 ⒌ ⒍ ⒎ ⒏

:露〈动〉 lou 露lòu ⒈显现,用于一些口语~脸。~马脚。 ⒉见luф。 露lù ⒈显出,现出显~。暴~。~出。揭~。 ⒉在屋外,没有遮盖~天。~宿。~井。~矿。 ⒊用花、果、药物等制成的饮料菊花~。苹果~。枇杷~。枸杞~。 ⒋

:圆 (形声。从囗,员声。本义圆形) 同本义 圆,圜全也。--《说文》 圆而神。--《易·系辞》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中吾规者谓之圆。--《墨子·天志》 水圆折者有珠。--《淮南子·地形》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法仪》 方圆两炮台。--《广东军务记》 又如圆丢丢(圆溜溜);圆浑(浑圆);圆领(明朝官员的常礼服。其胸前背后加有不同图案的补子以区别官阶的,叫补服);滚圆(极圆) 圆通;灵活 如今到外头去作官,自然非家居可比,总得学些 圆yuán ⒈在平面上,定点和定距离的动点之轨迹的称谓。定点称"~心"。定距离称"~的半径"。有时也称轨迹所围的部分为~。称轨迹为~周。 ⒉像球形的滚~。~房顶。 ⒊完备,周全~满。大团~。 ⒋使完备,使周全~谎。自~其说。 ⒌婉转字正腔~。深~似转簧。 ⒍货币名。也作"元"一百~。 ⒎ ⒏

:景 (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同本义 景,日光也。--《说文》 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解蔽》 四时和谓之景风。--《尔雅》 南方景风。--《广雅》。按,犹日光风也。 日出天而耀景。--江淹《别赋》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文选·张载·七哀诗》 流景曜之韡晔。--张衡《西京赋》 景翳翳以将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至若春和景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景曜(光彩);景光(亮光);景焕(光彩照射);景辉(光辉) 太阳 景jǐng ⒈日光耀~。 ⒉风光,风景~致。~色。佳~。美~。 ⒊状况,情况,景象盛~。情~。远~。背~。 ⒋敬慕,佩服~慕。~仰。 ⒌大~山与京(京高丘)。 ⒍ ⒎ ⒏ ⒐〈古〉通"影"。影子。 景yǐng 1.后多作"影"。影子;阴影。《诗.墉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孔颖达疏"泛泛然见其影之去往而不碍。"一说,通"憬"。远行的样子。见清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

:清〈形〉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 清酤(清圣 清qīng ⒈明晰,纯洁透明,跟"浊"相对~楚。~晰。~水。~爽。天朗气~。 ⒉干净,洁净~洁。 ⒊安静,寂静~静。冷~。 ⒋太平澹然四海~。 ⒌不混杂,不混乱划~界限。分~是非。 ⒍单纯,不杂~白。~唱。~炒。 ⒎彻底查点~查。~理。~点。~仓。 ⒏除尽,除去不纯,整顿组织~除。~洗。~党。 ⒐公正廉明~廉。~官。 ⒑朝代名。清朝,公元1644-1911年。1616年建国为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建都北京。第一代君主是爱新觉罗·福临。 清qìng 1.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