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诗词 M 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更新时间:2024-05-20 03:17:52


诗人: 王安石
标题: 明妃曲二首
内容: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宋代·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翻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角微微亦低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低头徘徊间姿容暗淡,尚且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注释:

明妃¹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²(bìn)角垂。
¹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²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huái)¹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²
¹低徊:徘徊不前。²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¹却怪丹青手²,入眼平生几曾有;
¹归来:回过来。²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¹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¹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¹
¹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sài)¹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¹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¹莫相忆;
¹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zhǐ)¹长门闭阿娇²,人生失意无南北。
¹咫尺:极言其近。²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¹
¹“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¹春风手²,弹看飞鸿劝胡酒。
¹杆拨:弹琵琶的工具。²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¹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¹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¹已芜(wú)没,尚有哀弦(xián)留至今。
¹青冢: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赏析: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
拼音:

míngfēièrshǒu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íngfēichūchūhàngōngshí lèishī湿chūnfēngbìnjiǎochuí 
huáiyǐngyán shàngjūnwángchí 
guīláiquèguàidānqīngshǒu yǎnpíngshēngcéngyǒu 
tàiyóuláihuàchéng dāngshíwǎngshāmáoyánshòu寿 
xīnzhīgèngguī liánzhuójìnhàngōng 
shēngwènsàinánshì zhǐyǒuniánniánhóng鸿yànfēi 
jiārénwànchuánxiāo hǎozàizhānchéngxiāng 
jūnjiànzhǐchǐchángménājiāo rénshēngshīnánběi 

míngfēichūjiàér zhānchēbǎiliǎngjiē 
hánqíngchù chuánxīnzhī 
huángjīngǎnchūnfēngshǒu tánkànfēihóng鸿quànjiǔ 
hàngōngshìànchuílèi shāshàngxíngrénquèhuíshǒu 
hànēnqiǎnēnshēn rénshēngzàixiāngzhīxīn 
liánqīngzhǒng shàngyǒuāixiánliúzhìjīn 

创作背景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参考资料:完善1、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2、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徘徊间姿容暗淡,尚且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徘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风神。
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塞南:指汉王朝。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赏析

  其一

  、对《明妃曲》的和诗评直斥《汉计拙而,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公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而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而时写起。而从《出汉宫而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而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而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西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西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而《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而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而,《徘徊顾影而,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而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而,并因此而《不自持而,烘托出明妃西貌动人。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而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而不仅是指西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而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而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而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而,下面写《去后而。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而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而。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而,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而

  近代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而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而。《左传》上讲《南冠而,《论语》中讲《左衽而,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而,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而,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评设想通过《不改汉服而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而了),不是《争宠取怜而。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而,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而。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而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而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而,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而,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而,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长门赋》到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而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而,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而;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而,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而,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而,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而(《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而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而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而作了伏笔。其中《评胡姬而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而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而。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而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而,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而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而饮酒,一面眼《看飞鸿而,心向《塞南而。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而,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而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而——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而,所以《汉恩而是《浅而的;胡人对她以《百辆而相迎,《恩而礼相对较《深而。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而,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而尚《留至今而,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而。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而及其《眼孔心胸大而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而(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而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而,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而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而等方面,则又是把、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
释意: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杔,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 明mí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灯火通~。 ⒉清楚,懂得,了解~白。~确。~礼。深~大义。~见万里。 ⒊公开,不隐蔽,显露在外,跟"暗"相对~说。~码实价。~枪暗箭。 ⒋视力,视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聪耳~目。 ⒌看得清,认得准,见识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个(专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称神灵神~。 ⒏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妃〈名〉 (会意。从女,己声。本义婚配,配偶) 通配”。同本义 妃,匹也。--《说文》 嘉耦曰妃。--《左传·桓公二年》 故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商君书·画策》 又如吉妃(美满的婚配) 泛指妻子 以某妃配某氏。--《仪礼·少牢礼》。注某妃,某妻也。” 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 帝王的妾 宿有妃,嫱嫔御焉。--《左传·哀公元年》 又如妃妾(皇帝的妾);妃嫔(帝王的妾侍。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 特指太子、王侯之妻 妃 fēi ⒈〈古〉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贵~。王~。 ⒉〈古〉对神女的尊称天~。湘~。 妃pèi 1.匹配;婚配。 2.配合;辅佐。

:初〈名〉 (会意。从刀,从衣∠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 欲知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 万物出乎震。--《易·说卦》 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诸侯出庙门俟。--《书·顾命》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我出我车。--《诗·小雅·出车》 出车彭彭。 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

:菡萏 (形声。从苃,函声。菡萏。本义荷花) 同本义 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菡萏 汉(漢)hàn ⒈朝代名 ①汉朝(西汉、东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邦。 ②五代之一,又称"后汉",公元947-95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知远。 ⒉男子,男人李老~。英雄好~。 ⒊银河,也叫银~或天~气冲霄~。 ⒋"汉语"的简称英~字典。 ⒌汉水,上流在陕西省,流到汉口入长江。 ⒍ ⒎

: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 指帝王之宫)) 同本义 宫,室也。--《说文》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古者贵贼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释文》 父子皆异宫。--《礼记·内则》 上入执宫功。--《诗·豳风·七月》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 宫gōng ⒈房屋,又专指帝王的住所~殿。故~。 ⒉有些文化娱乐场所的名称少年~。劳动人民文化~。 ⒊庙宇的名称或神话中所谓"神仙的住所"永乐~。雍和~。天~。 ⒋〈古〉五音(~商角徵羽)之一。 ⒌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 时(時、昬)shí ⒈一切物质不断运动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间。~候。~光。 ⒉时间的一段~期。~代。古~。秦~。平~。瞬~。盛极一~。 ⒊时间单位。一天分子~、丑~、寅~等十二~辰。一天分二十四小~。 ⒋节令,季节~令。~节。春夏秋冬四~。应~服装。 ⒌现在的,当前的~事。~髦。 ⒍经常,常常~常。~ ~见到。 ⒎不经常,间或~而。有~候。~好~坏。 ⒏规定的时间准~。按~上下班。 ⒐不定的时间不~。随~。 ⒑机会,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条件~机。~不可失。~不再来。 ⒒ ⒓ ⒔

:泪 (形声。从水,戾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 同本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晋书·羊祜传》 士皆垂泪涕。--《战国策·燕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涕泪(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表示眼泪,与涕”同义并用);泪波(泪水如波);泪泉(指眼泪);泪球(泪珠,泪滴);泪晶(泪珠) 引申指某些形似眼泪的东西 泪(渋)lèi ⒈眼泪,泪腺分泌出的液体热~。流~。 ⒉像泪的东西蜡炬成灰~始干。 泪lì 1.疾貌。 2.见"凄泪"。

湿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杜 湿(濕、溼)shī沾了水或含水分多,跟"干"相对雨淋~了衣服。这屋子的地面还太~。 湿tà 1.古水名。 湿xí 1.通"隰"。 2.通"?"。低下。 湿xiè 1.古人名用字。 湿chì 1.见"湿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