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J 茧大如瓮麦两岐

"茧大如瓮麦两岐"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04:48:51


简介: “茧大如瓮麦两岐”出自宋代陆游的《夏雨》,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ǎn dà rú wèng mài liǎng qí,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出处: 《夏雨》
内容:
东风吹雨溪上来,北山出云以应之。
严州城中三日雨,朝暮点滴无休时。
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豚肩覆豆巫醉饱,龙骨挂壁农遨嬉。
今年蚕麦收数倍,茧大如瓮麦两岐
西成在眼又如此,还乡鼓腹歌淳熙。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夏雨》是宋代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雨景,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和家乡的喜悦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东风吹雨溪上来,
北山出云以应之。
严州城中三日雨,
朝暮点滴无休时。
向来秧底乾欲裂,
白水漫漫俄盈陂。
豚肩覆豆巫醉饱,
龙骨挂壁农遨嬉。
今年蚕麦收数倍,
茧大如瓮麦两岐。
西成在眼又如此,
还乡鼓腹歌淳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夏雨为主题,通过描绘雨水的丰沛和连绵不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中的东风吹来雨水,北山云雾应和,形象地描绘了雨水的来临。严州城中连续下了三天的雨,早晚都在不停地滴落,形容了雨水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雨水的充沛,秧底已经干裂,白水已经漫过了陂塘。这些描写展示了雨水的丰盈,预示了丰收的到来。诗中还描绘了农民们的欢乐场景,他们饱醉豚肩下的豆巫,农民们在农田中嬉戏玩耍,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今年蚕麦收成的期待,茧变得大如瓮,麦穗分叉成两岐。这些描写展示了丰收的景象,预示了农民们将会有丰厚的收获。最后一句提到了西成,可能指的是西方的景色,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与自己的家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丰收的庆祝。整首诗以雨水为线索,通过描绘雨水的连绵和丰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盼,展示了农民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dōng fēng chuī yǔ xī shàng lái, běi shān chū yún yǐ yīng zhī.
东风吹雨溪上来,北山出云以应之。
yán zhōu chéng zhōng sān rì yǔ, zhāo mù diǎn dī wú xiū shí.
严州城中三日雨,朝暮点滴无休时。
xiàng lái yāng dǐ gān yù liè, bái shuǐ màn màn é yíng bēi.
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tún jiān fù dòu wū zuì bǎo, lóng gǔ guà bì nóng áo xī.
豚肩覆豆巫醉饱,龙骨挂壁农遨嬉。
jīn nián cán mài shōu shù bèi, jiǎn dà rú wèng mài liǎng qí.
今年蚕麦收数倍,茧大如瓮麦两岐。
xī chéng zài yǎn yòu rú cǐ, huán xiāng gǔ fù gē chún xī.
西成在眼又如此,还乡鼓腹歌淳熙。
韵脚: 拼音:jiǎn dà rú wèng mài liǎng qí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茧 许多昆虫幼虫在化蛹前包围身体大部分的由丝组成的外皮,在其中化蛹。家蚕的茧是商业蚕丝的来源 生自蚕茧。--《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蚕茧;茧儿(喻指秘事;名堂;见不得人的事);茧素(白色的生绢);茧纸(用蚕茧制作的纸) 指茧丝 絮丝棉的衣服 通趼”。手掌或脚掌等部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茧 形状如茧的 茧(纎)jiǎn ⒈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或分泌某种物质做成的壳。家蚕、柞蚕和蓖麻蚕等的茧是缫丝的原料蚕~。家蚕~子。卖蚕~儿。 ⒉手、脚上因劳动、走路等摩擦而生的硬皮脚底有老~。

:大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 如rú ⒈像,相似,同样~像。~此。不动~山。视死~归。~ 火~荼。~出一辙。 ⒉依照,符合,按照~法炮制。~愿以偿。~实汇报。 ⒊及,比得上我不~她。 ⒋超过一年强~一年。 ⒌到,往~京。 ⒍假若,假使~果。假~。~不学习,那有知识。 ⒎词尾。〈表〉情况恰~其分。空空~也。 ⒏举例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李四光、竺可祯、林巧稚等。 ⒐ ⒑ ①符合心意称心~意。 ②器物名。供指划或观赏用竹~意。玉~意。

:瓮 (形声。从瓦,公声。本义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同本义 罋,汲缾也。--《说文》 瓮,瓶也。--《广雅·释器》 罋,瓶也。 按,瓶”是汲水器,不是今天的所谓瓶 抱畒而出灌。--《庄子·天地》。释文畒,字亦作瓮。” 又如瓮水(一瓮所装的水);瓮问(瓮下);瓮牖(以破瓮为窗,指贫寒之家);瓮头春(酒瓮的口);瓮天蠡海(自瓮窥天,以瓢测海。喻识见知浅) 汲水罐 井谷射鲋,瓮敝漏。--《易·井》 盛酒浆的坛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礼记》 大水缸 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晋·葛洪《抱朴子》 借 瓮(畒)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供盛水或装酒等用。

:麦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攵,来声。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麦子) 同本义 造纸原料 麦,芒谷。--《说文》 爰采麦矣。--《诗·鄘风·桑中》 苖苖其麦。--《诗·鄘风·载驰》 野有麦场。--《聊斋志异·狼三则》 麦田浅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麦棱头(麦田的田畦);麦人(麦心,麦核。即麦仁);麦天(农历四月前后麦子将熟的天气);麦舟(运麦的船。麦舟之赠, 麦(麥)mài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有小~。大~。燕~等多种。通常专指小~,子实可磨粉供食用。麦又可用来酿酒、制糖或作饲料等用。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

:岐〈名〉 (会意。从山,从枝省,支亦声。本义古地名。陕西岐山县。又山名) 岐山 王用享于岐山。--《易·升》 又如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国于岐山,所以称岐周) 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即歧趾而胪情。--张衡《思玄赋》 又如岐路(岔路);三岐路口;岐首(两个头);岐旁(岔路,两通的道路);岐路人(宋代称民间卖艺的人。也作岐路或路岐人) 岐 〈形〉 通崎”。崎岖 汝阴太守曹武,思所以获免,阴 岐qí ⒈岔道,大路分出的小路~路。~途(〈喻〉错误的道路)。 ⒉不相同,不一致~视。~义。 ⒊岐山,在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