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笙箫来翠巘

"笙箫来翠巘"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7 06:50:33


简介: “笙箫来翠巘”出自宋代苏轼的《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ēng xiāo lái cuì yǎ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出处: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内容: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是苏轼的诗作,描写了杜沂游览武昌时,在酴醾花和菩萨泉见到了一份供奉物。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杜沂游览武昌时的情景,诗人在酴醾花和菩萨泉处看到了一份供奉物,因此写下了这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酴醾花的特点。酴醾花是一种开得最晚的花,它不与其他花争春,显得寂寞。诗中借酴醾花来比喻作者自己,表达了自身的孤独和迟到。

第二首诗以菩萨泉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青蛟(传说中的神龙)在水中游动,水面上覆盖着羽盖(形状像羽毛的云彩),珠幰(水雾)笼罩着泉水。诗人通过这些描写,创造出一幅虚幻而美丽的图景。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酴醾花的美丽。酴醾花并不需要妆点艳丽,它的美已经超越了一切。即使没有风吹拂,它的香气也能传得很远。

接着,诗人转而描述了吴宫阙(指古代吴国的宫殿和宫阙)的凄凉景象,红粉(指美女)已经埋葬在了废弃的苑囿中,只有微弱的月光下,笙箫的声音才从翠巘(指山上的翠绿树林)传来。这些描写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昔日繁华的消逝。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酴醾花的赞美之情。诗人将自己的才情比作妍容(美丽的容貌)进入到这朵花中,即使过了千年,诗人的才华依然保持清婉。诗人称赞花儿能够召唤君王而归,暗指自己的才华可感动人心。

最后两句描写了昨晚雷雨恶劣,预示着花儿已经凋谢,君王应该回来了。整首诗通过对花、泉和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以及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寂静而美丽的景象,给人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ú mí bù zhēng chūn, jì mò kāi zuì wǎn.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qīng jiāo zǒu yù gǔ, yǔ gài méng zhū xiǎn.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bù zhuāng yàn yǐ jué, wú fēng xiāng zì yuǎn.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qī liáng wú gōng què, hóng fěn mái gù yuàn.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zhì jīn wēi yuè yè, shēng xiāo lái cuì yǎn.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yú yán rù cǐ huā, qiān zǎi shàng qīng wǎn.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guài jūn hū bù guī, dìng wèi huā suǒ wǎn.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zuó xiāo léi yǔ è, huā jǐn jūn yīng fǎn.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韵脚: 拼音:shēng xiāo lái cuì yǎ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三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笙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同本义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笙长四尺。--《风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通常用长短不同的若干(十三至十九)个竹管制成。笙咽(笙的音质失调);笙竽(笙和竽);笙匏(笙和匏);笙筑(笙和筑);笙暖(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笙籁(笙和籁。古管乐器);笙镛(亦作笙庸”。古乐器名)

:箫 (形声。从竹,肃声。从竹,与乐器有关。本义洞箫,竹制的管乐器) 同本义 箫,参差管乐也。象凤之翼。--《说文》 箫管弦歌。--《周礼·小师》。注编小竹。” 若风之过箫。--《淮南子·齐俗》 箫,编竹为之。长尺五寸。--《五经通义》 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唐·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 箫韶以随。--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箫韶(大磬。泛指乐器;又指舜的乐曲。借指乐声);箫笛(箫与笛。泛指管乐器) 弓 箫(簫)xiāo一种管乐器。〈古〉用多个竹管排在一起,叫"排箫"◇来只用一根竹管,上开小孔,下不封底,直吹,又叫"洞箫"。 箫xiǎo 1.小竹。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

:翠 (形声。从羽,卒声。本义翠鸟) 鸟名,翠鸟。又专指雌性的翠鸟 又如翠以羽自残(翡翠鸟因羽色之美而被残杀。比喻人因有才而遭嫉害);翠毛(翠鸟的羽毛);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翠禽(翠鸟) 翠鸟的羽毛,可作装饰品 又指青、绿、碧色的玉石 翠 青、绿、碧之类的颜色 翠 cuì ①翠绿色~竹、~玉。 ②翡翠金玉珠~。 【翠湖春晓】民族管弦乐曲。聂耳创作于于1934年。根据昆明地区的洞经调改编。生动地表现了翠湖春晨的美景和游客赏景的欢悦。 【翠绿】像翡翠那样的绿色。 【翠鸟】鸟的一种。羽毛翠绿色,头部蓝黑色,喙长而直,尾羽短。羽毛可做装饰品。 【翠微】青绿的山色,又泛指青山。

:巘yǎn 1.山;山顶。《诗.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降在原。"毛传"巘,小山,别于大山也。"朱熹集传"巘,山顶也。"一说,巘为上大下小之山,参阅孔颖达疏。 2. 上大下小的山。 3.险峻。参见"巘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