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W 诬人之罪

"诬人之罪"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05:11:47


简介: “诬人之罪”出自未知释印的《举野狐话颂》,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wū rén zhī zu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出处: 《举野狐话颂》
内容:
不落不昧,诬人之罪
不昧不落,无绳自缚。
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
朝代: 未知
分类:
诗人: 释印
诗人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翻译:

《举野狐话颂》

不落不昧,诬人之罪。
不昧不落,无绳自缚。
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

中文译文:
不落不昧,指控他人的罪过。
不昧不落,自我束缚、无法自拔。
可怜的柳絮随着春风飘扬,有时从西方飞向东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释印的视角,表达了一种警示意味的哲理思考。诗中描述了一种陷入自欺欺人的无畏状态,将自己置于错误的道路上而无法自拔。诗人把这种状态比喻为不昧不落,意味着迷失在一种错误的情绪或行为中,没有清醒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

诗人用“可怜柳絮随春风”来比喻自欺欺人的人,强调了这种状态虚无飘渺、脆弱不堪。柳絮随着风飘荡,轻飘而不稳定,随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飞行轨迹。同样地,这些自欺欺人的人也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观念,甚至彻底颠倒自己原本的位置。

整首诗构思简洁明了,用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错误中迷失自己、自我欺骗的现象并警示其危害。同时,通过对柳絮的比喻,揭示了人类心灵的脆弱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这首诗给读者带来了深思,并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思考和警惕。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ù là bù mèi, wū rén zhī zuì.
不落不昧,诬人之罪。
bù mèi bù là, wú shéng zì fù.
不昧不落,无绳自缚。
kě lián liǔ xù suí chūn fēng, yǒu shí zì xī hái zì dōng.
可怜柳絮随春风,有时自西还自东。
韵脚: 拼音:wū rén zhī zuì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诬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 ;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王度《古镜记》 诬wū欺骗,捏造,陷害~赖。~告。~陷。~(污)蔑。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 人rén ⒈能制造工具且能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动物~类。 ⒉指每一个人~手一册。~自为战。 ⒊指别人,他人助~为乐。专门利~。 ⒋指人的品质、表现那个~挺好。 ⒌指人格或面子真丢~。 ⒍指人的身体~不舒服。 ⒎ ⒏ ⒐ ⒑ ⒒ ①关于人员的录用、培养、管理、调配、奖惩等工作~事工作。 ②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事变化。 ③人情事理不懂~事。 ④人的意识不省~事。 ⑤人力所能做的事聊尽~事。 ⒓ ⒔ ⒕ ①人的道德品质~格高尚。 ②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格。 ⒖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 罪(辠)zuì ⒈犯法,犯法的行为~犯。~恶。~大恶极。~行累累。 ⒉刑罚判~。免~。死~。 ⒊过失~过。恕~。 ⒋将罪过归于~己。 ⒌痛苦,苦难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