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N 挠之不浊

"挠之不浊"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0:48:08


简介: “挠之不浊”出自元代凌云翰的《苏武慢》,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náo zhī bù zhuó,诗句平仄:平平仄平。
出处: 《苏武慢》
内容:
智不如愚,辩何如讷,大巧又何如拙。
螳黠蝉痴,鹤长凫短,总是一番消歇。
逝者如斯,挠之不浊,止水本来明澈。
君试看、云散天开,现出自家秋月。
谁种得、白云黄芽,交梨火枣,不怕北风吹裂。
头上簪花,手中拍板,稽首金银宫阙。
见说麻姑,高骑鹤背,载酒过门相谒。
便呼童、拗折松枝,扫取一庭残雪。
朝代: 元代
分类: 苏武慢
诗人: 凌云翰
诗人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翻译:

《苏武慢·智不如愚》是元代凌云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智慧不如愚昧,
辩论不如沉默,
大巧不如朴实。
螳螂狡猾,蝉儿痴呆,
鹤长腿短凫。总是一番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逝去的时光如同水流,扰之不混浊,
静止的水本就明澈。
君请看,云散天开,
现出自家的秋月。
谁种得,白云黄芽,
交梨火枣,不怕北风吹裂。
头上插花,手中拍板,
向金银宫阙行礼。
听说麻姑,高骑鹤背,
携酒过门相谒。
便叫童子,弯折松枝,
扫去一院残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智慧与愚昧、辩论与沉默、巧思与朴实之间的思考和比较。作者认为智慧不如愚昧,辩论不如沉默,大巧不如朴实。他认为螳螂狡猾,蝉儿愚笨,鹤长腿短凫,都是经过一番努力后得到的结果。逝去的时光如同流水,扰动它不会变得浑浊,静止的水本就清澈明亮。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自然景物和寓言的形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他描述了自家的秋月如何透过散开的云层呈现出来,以及种植白云、黄芽、交梨、火枣的果实,它们不会因北风吹裂而畏惧。作者还提到自己头上戴着花簪,手中拿着拍板,向金银宫阙行礼,象征着对高贵的事物的敬意。最后,他谈及麻姑传说,描述了麻姑高骑鹤背携酒过门相谒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对智慧与愚昧、辩论与沉默、巧思与朴实等对立概念的比较,以及自然景物和寓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单朴实、真实自然的向往和赞美。诗词的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给人以深思和启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ì bù rú yú, biàn hé rú nè, dà qiǎo yòu hé rú zhuō.
智不如愚,辩何如讷,大巧又何如拙。
táng xiá chán chī, hè cháng fú duǎn, zǒng shì yī fān xiāo xiē.
螳黠蝉痴,鹤长凫短,总是一番消歇。
shì zhě rú sī, náo zhī bù zhuó, zhǐ shuǐ běn lái míng chè.
逝者如斯,挠之不浊,止水本来明澈。
jūn shì kàn yún sàn tiān kāi, xiàn chū zì jiā qiū yuè.
君试看、云散天开,现出自家秋月。
shuí zhǒng dé bái yún huáng yá, jiāo lí huǒ zǎo, bù pà běi fēng chuī liè.
谁种得、白云黄芽,交梨火枣,不怕北风吹裂。
tóu shàng zān huā, shǒu zhōng pāi bǎn, qǐ shǒu jīn yín gōng què.
头上簪花,手中拍板,稽首金银宫阙。
jiàn shuō má gū, gāo qí hè bèi, zài jiǔ guò mén xiāng yè.
见说麻姑,高骑鹤背,载酒过门相谒。
biàn hū tóng ǎo zhé sōng zhī, sǎo qǔ yī tíng cán xuě.
便呼童、拗折松枝,扫取一庭残雪。
韵脚: 拼音:náo zhī bù zhuó
平仄: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三觉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搅,搅动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挠(撓)náo ⒈搅,搅动,扰乱~乱。阻~。 ⒉弯曲,屈服贞而不~。百折不~。 ⒊抓,搔~痒。 挠rào 1.缠绕。 2.船桨。 挠xiāo 1.见"挠挑"。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浊 (形声。从水,蜀声。本义浊水) 同本义 浊水出齐郡厉伪山,东北入钜定。--《说文》。今曰北阳水。 源出山东省益都县西南,北流注入小清河 浊 液体浑浊。与清”相对 载清载浊。--《诗·小雅·四月》 浑兮其若浊--《老子》 蝉蜕于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浊河(混浊的河流。特指黄河);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脏,不干净 雨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姚合《过张邯郸庄》 又如浊醪(浊酒);浊污(污秽);浊秽(污 浊(濁)zhuó ⒈水不清,水不干净,跟"清"相对~流。浑~。〈引〉声音低沉粗重~声。~音(发音时,声带颤动)。 ⒉混乱~世(混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