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D 滇王扫宫避使者

"滇王扫宫避使者"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3 01:18:47


简介: “滇王扫宫避使者”出自唐代韩愈的《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元和四年作)》,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iān wáng sǎo gōng bì shǐ zhě,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出处: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元和四年作)》
内容:
赤藤为杖世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
滇王扫宫避使者,跪进再拜语嗢咿。
绳桥拄过免倾堕,性命造次蒙扶持。
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
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
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
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
妍辞丽句不可继,见寄聊且慰分司。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韩愈
诗人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翻译: 红色藤条做杖时不看,台郎开始带着从滇池。
滇王扫宫躲避使者,
跪着进献两次对咀咿。
绳桥伸展超过避免掉到,生命仓促蒙扶持。
途中经过各国都不认识,你我观看追逐旌麾。
共传滇神出水献,
赤龙拔须鲜血淋漓。
又说羲和掌握火鞭,黑到西极睡遗漏。
几重包裹从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归来捧给同舍子,
浮光照手想把怀疑。
空堂白天睡倚窗户,闪电在墙壁搜蛟璃。
南宫清深宫中密,倡导和类似吹埙篪。
美词丽句不可继承,
见寄暂且安慰分司。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读音: chì téng wèi zhàng shì wèi kuī, tái láng shǐ xié zì diān chí.
赤藤为杖世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
diān wáng sǎo gōng bì shǐ zhě,
滇王扫宫避使者,
guì jìn zài bài yǔ wà yī.
跪进再拜语嗢咿。
shéng qiáo zhǔ guò miǎn qīng duò, xìng mìng zào cì méng fú chí.
绳桥拄过免倾堕,性命造次蒙扶持。
tú jīng bǎi guó jiē mò shí, jūn chén jù guān zhú jīng huī.
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
gòng chuán diān shén chū shuǐ xiàn,
共传滇神出水献,
chì lóng bá xū xuè lín lí.
赤龙拔须血淋漓。
yòu yún xī hé cāo huǒ biān, míng dào xī jí shuì suǒ yí.
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
jǐ zhòng bāo guǒ zì tí shǔ, bù yǐ zhēn guài kuā huāng yí.
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guī lái pěng zèng tóng shě zi,
归来捧赠同舍子,
fú guāng zhào shǒu yù bǎ yí.
浮光照手欲把疑。
kōng táng zhòu mián yǐ yǒu hù, fēi diàn zhe bì sōu jiāo chī.
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nán gōng qīng shēn jìn wéi mì, chàng hè yǒu lèi chuī xūn chí.
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
yán cí lì jù bù kě jì,
妍辞丽句不可继,
jiàn jì liáo qiě wèi fēn sī.
见寄聊且慰分司。
韵脚: 拼音:diān wáng sǎo gōng bì shǐ zhě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一马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滇 滇池 益州池名。--《说文》 湖名。又称为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 中国云南省的别称 古国名 古族名 滇 diān云南省的简称。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的断层下陷湖。面积29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平均水深5.5米,是中国西南著名风景区。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滇tián 1.见"滇滇"。 滇zhēn 1.滇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2.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王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 ”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wáng ⒈国君国~。帝~。  ⒉〈古〉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府。 ⒊大~父~母(祖父祖母)。 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子~。百花之~。 王wàng〈古〉统治,做君主,统一天下~此大邦。自立为~。以德行仁者~。

:扫 (会意。从手,从帚。手拿扫帚表示打扫。本义打扫) 同本义 埽,弃也。--《说文》。字亦作掃。 埽,除也。--《广雅》 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周礼·隶仆》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诗·唐风·山有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又如扫径(清洁路径);扫尘(扫去尘垢;比喻扫荡残敌,平定乱事);扫脑儿(秃子);扫道(踩出来的路);扫桃(扫面子);扫花以待(表示主人待客的诚意);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 掠过 千骑飚扫,万乘雷奔。--李白《大猎赋》 又如扫望(扫视 扫(掃)sào 扫(掃)sǎo ⒈用扫帚等除去尘土、垃圾~地。洒~。 ⒉除掉,消除~除。~盲。~雷。 ⒊迅速掠过,使达到各方面~射。~视人群。 ⒋全,尽,所有的~数归还。

: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 指帝王之宫)) 同本义 宫,室也。--《说文》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古者贵贼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释文》 父子皆异宫。--《礼记·内则》 上入执宫功。--《诗·豳风·七月》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 宫gōng ⒈房屋,又专指帝王的住所~殿。故~。 ⒉有些文化娱乐场所的名称少年~。劳动人民文化~。 ⒊庙宇的名称或神话中所谓"神仙的住所"永乐~。雍和~。天~。 ⒋〈古〉五音(~商角徵羽)之一。 ⒌

:避 (形声。从辵),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 避 bì ①躲开;回避~开、~风。 ②防止~暑。 【避讳】 ①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如汉文帝叫刘恒,就改恒山为常山。 ②不愿说出、听到或看到某些不吉利、令人不快的言行渔民~说翻。 ③回避。 【避雷器】限制电气设备或线路上的过电压的主要保护装置。通常装在被保护设备附近。主要类型有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 【避实击虚】见【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军事上指避开对方的实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又作避实击虚。 【避孕】用药物或用具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使不受孕。 【避重就轻】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实质性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

使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 使shǐ ⒈命令,派遣,支配指~。差~。支~。~臂~指(身体支配胳膊,胳膊支配手指。〈喻〉指挥如意)。 ⒉叫,让,令~人振奋。迫~敌人投降。 ⒊用~力。这把刀好~。 ⒋纵任~性子。 ⒌假如,假若假~。 ⒍派往他国的外交人员~者。大~。特~。 ⒎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王衍《醉妆词》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 者zhě ⒈代词。指人、事、物、时、数、地点等作~。读~。劳动~。前~。大~。昔~。那~。此四~。治国能使贫~富。 ⒉这,此(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回。~番。~个。~儿走。 ⒊助词。〈表〉语气停顿郭沫若~,四川人也。 ⒋用于句末。〈表〉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