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J 见山不碍目

"见山不碍目"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9:43:31


简介: “见山不碍目”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八功德水庵》,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àn shān bù ài mù,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出处: 《书八功德水庵》
内容: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
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王安石
诗人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诗词:《书八功德水庵》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
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中文译文:
寂静和孤独如果能令人讨厌,那真实则值得欢喜。
看到山不会阻挡视线,听到水声不会让耳朵不舒服。
自然而然地无所追求,只是自得其乐罢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水庵(小庙)景象,并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了幽独和真实。幽独意味着远离喧嚣和烦扰,而真实则代表着自然的本真。诗人认为,幽静的环境不仅能够让人摆脱烦恼,还能够带来真实和喜悦的体验。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在水庵中观赏自然景色的情景。无论是看山还是听水,都不会造成任何阻碍或不适感。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包容和接纳,他能够欣赏自然的美丽,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困扰。

最后,诗人表达了翛然无所为的心境。翛然意味着无拘无束,无所追求。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自得,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困扰,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宁静和喜悦。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幽静的水庵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与宁静所带来的喜悦和宁静之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ōu dú ruò kě yàn, zhēn shí wèi kě xǐ.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
jiàn shān bù ài mù, wén shuǐ bù nì ěr.
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xiāo rán wú suǒ wéi, zì dé ér yǐ yǐ.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韵脚: 拼音:jiàn shān bù ài mù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见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见(見)jiàn ⒈看到看~。耳闻目~。〈引〉接触,遇到胶卷忌讳~光。病刚好,不要~寒。 ⒉看得出,显现出初~成效。已~分晓。 ⒊会面,会晤会~。接~。 ⒋看法,认识,扩大知识~解。~识。远~。不固执己~。 ⒌指明出处~上页。 ⒍助词。 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莫~笑。别~怪。 ②用在动词前,〈表〉对说话人怎么样~教。请~谅。 ⒎用在"听"、"闻"、"看"等动词后,〈表〉效果听~了。看~了。 ⒏[见习]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现场实地工作实习~习生。 ⒐[见证]亲眼看到,可以作证的人。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 ⒑见xiàn。 见(見)xiàn ⒈显出,出现,显露表~。华佗再~。昙花一~。 见"儋藍"。 ④姓。三国吴有儋萌。见《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碍 (形声。从石,疑声。本义妨碍,阻挡) 同本义。 碍,止也。--《说文》 限至曰碍。--《通俗文》 孰能碍之。--《列子·力命》。注止也。” 碍诸以礼乐。--《法言·问道》。注限也。” 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咱们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红楼梦》。 又如碍手碍脚 妨碍别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障碍(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也指阻挡物);碍着脸(难为情,怕伤情面) 遮蔽;掩盖 云雾不祂其视。--《列子·黄帝》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妨害,阻挡~事。阻~。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目 目mù ⒈眼睛~不暇接。有~共睹。 ⒉看众~睽睽。众~昭彰。 ⒊孔,网眼网~。纲举~张。 ⒋名称,标题~录。书~。题~。 ⒌条文,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大纲细~。 ⒍ ⒎ ⒏ ⒐ ①射击、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标。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标。 ⒑